腊月(精选19篇)
漫雪独思
2023-12-06 03:19:53
其他
话题

腊月(1)

高大的梧桐,娇艳的牡丹,火红的玫瑰……夏季总是动植物生长的旺季,各种植物也纷纷在人们的啧啧称赞中达到了生命中的鼎盛时期。

看着路边这些茂盛的植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寒冬腊月。

那天从地铁口出来,只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这种香应该远远的扩散开来,但由于城市的喧嚣和汽车尾气的阻碍而显得渺小。这种香好像是桂花,可桂花的香远比它浓厚,疑惑的我向旁边看去,终于找到了香气的来源——蜡梅。

蜡梅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我拿起一枝便想起上学期课文中描写蜡梅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像玉石”,果然不错,花瓣呈半透明黄色,如果看得再仔细一些的话,就能看见花瓣里浅浅的脉,花蕊是五花形,十分漂亮。若旁边那枝梅用“含苞待放”形容,尚且不妥,如果这枝用此可真妙极!松软的嫩黄花瓣还在睡眠当中,可怎么看都有些要随时绽放开来的预感。如果你忍不住想上前闻一闻,蜡梅也绝不会让你失望:那香真符合它的性格,给人的感觉就是在风雪中盛开,毫不畏惧寒霜,同时又稍带一些含蓄和温柔。

就在妈妈满心欢喜地买下了蜡梅时,我发现了一株用报纸包裹的白紫色小花。我问:“这是什么花?”“这是勿忘我。”阿姨用纯正亲和的南京话说到。

我仔细观察:绿色的枝条,紫色的花里杂夹着白色的小花,有着淡淡的美丽。别看它不为你散发香味,但它的花却惊人的多从枝条中间部分一直开到枝条末端。

买下了这两束花。

它们被我一起摆放在我书桌的下面。

冬去,夏来,花,不败……


腊月(2)

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狂乱着,雨不紧不慢地下起来,马路边行人稀少,偶尔有行人经过筱梅家的门口,也都撑着一把伞,带着帽子,围着围巾。

筱梅家的院子里栽着两棵梅花树,它们满身上结满了花苞,有的已经迎风绽放,有的含苞待放。放了寒假,筱梅就呆在家里做作业。每天闲着没事时,就数一数树上的梅花开了几朵。今天是星期三,送《小学生评点报》的邮递员往常都是早晨9:00准时来按她们家的门铃。可今天,寒风瑟瑟中还带着雨点,他恐怕不来了,壁上的闹钟已敲了九下,时间已是9:00整。没有新书看,筱梅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筱梅的奶奶叫筱梅准备吃早点。这时,外面的门铃唱起悦耳的歌,筱梅一路小跑去开门,她惊奇地发现邮递员全身湿漉漉的,调皮的水珠从头发上滚落地上,还不时地打冷战。从邮递员手里接过《小学生评点报》时,筱梅感动得流出了金豆豆。

是啊!邮递员就像梅花一样,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人。我愿像梅花、邮递员学习,做一个终身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百姓做贡献的人。


腊月(3)

2015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就是今年的2月11日,是传统的小年,小年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周的一天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啦!大多数人们都要买好春联,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今年,我来到了哈尔滨过年,2月11日,我早早地起了床,走到阳台,只见大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愈加浓重,小姨带着我和弟弟来到商业中心区域,只见商业中心“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街道两侧随处可见迎新春标语,市民们纷纷进入商场、超市购买年货。哈尔滨整个城市洋溢在一派喜庆气氛中。

逛了半天的街,我们在街边摊上买了两包“灶糖”,听小姨说好像好像是把灶王的的嘴黏上,让他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听义取意,灶糖是一种很黏的糖,我打开袋子,拿出一根,由于哈尔滨很冷,所以灶糖变得很脆,我一咬:“咔嘣”!灶糖进入了嘴里,马上融合了,变得很黏,而且甜极了。

回到家,外公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让人垂涎的饭菜,我们打开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

今天,真是个不眠之夜,既幸福又开心的日子!


腊月(4)

我老家在豫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每逢腊月,村里就好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朦胧神秘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山村腊月的早晨,雾气腾腾,又浓、又酽,铺天盖地,将几个高耸的山峰,弯弯的小河,稀疏的村舍,包裹得严严实实;沉浸在腊月早晨朦胧之中的雄鸡,拍拍疲倦的翅膀,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引颈放声高歌;懒惰的小狗还在酣睡,偶尔会听到几声无精打采的狗叫声;吱呀、咣当,已有几家开门生火做饭了,灶膛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山村女人朴实却不失娇悄的身影摇曳在墙上。

庄户人家的女人,从来不睡懒觉,特别是腊月,她们起的更早,就在女主人忙碌做早饭时,男主人才揉着未睡醒的眼睛,响着夸张的咳嗽声走出内屋。

雾退了,太阳升起来了,腊月的山村宛若一幅古朴淡雅的风俗画,在阳光的扯动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男人们吃饱喝足后上路了,他们不是下地干活,也不再操心地里的庄稼,让媳妇给他找来出门穿的衣服穿上,拎着一个布袋或者提着一个篮子,干什么呢?开始到镇上或县城置办年货了。这可是山里男人的专利,每逢腊月二十四五就开始了,他们多次往返于城里与乡村之间,有时跑一天,就买回几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或买回几张写春联的红纸。更多的时间是去镇上或县城里打散酒、买肉。提着一个装十斤酒的酒壶,到镇上的供销社门市部,打了满满一壶红薯干酒,割了十斤腰窝大肉,美滋滋地走在大街上,见着熟人也比平时礼貌多了,频频的打招呼,如遇到亲戚朋友随便一留,就不客气地留下来了,几个人往一起一座,不一会儿,家庭主妇就把小菜摆好了,酒也温好了,几个人推杯换盏就喝了起来,几杯烧酒下肚,潮红涌上面颊,话也多了起来,侃年景,聊收成,说到开心处,发出阵阵不加修饰的狂笑,酒过三巡,就开始了划拳行令,“一枝梅”呀、“哥俩好”呀、“四季财”呀、“六六顺”呀,喊声若雷,气势如虹,吵的左邻右舍,男女老少也来观战,几个人一直猜到夕阳落山也难分胜负。

腊月山村的黄昏也是迷人的,充满着思念和期盼。村东头那棵古杨树下,不约而同地聚集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看似心情平淡的聊着天,但心里都有一个焦灼的思盼,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终于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黄昏暮霭中,渐渐看清了,是村上在外打工的“小五、二宝、狗娃”,大伙欢呼着分辨着围了上来。不管是自己要等的人,还是村上其他人要等的人,无论是谁,大家伙都一样高兴,一样惊喜,纷纷拥上前去,嘘寒问暖,争着抢着帮他拿东西。

厚道的村民们,把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们对每一在外闯荡的游子,都给予真诚的祈祷和祝福:“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能平安回家比什么都好”。


腊月(5)

若能选个时间之外的视角来观望这腊月,恐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冷和闹了。如果在热和闹中只能取一个字来给腊月下个定义,我看那“冷”若是识趣的话,它可就得自行退出这场角逐了。毕竟这“闹”字背后可是有无数群众给它撑腰的。

当然,这闹可不是那烦躁的吵闹。虽是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但这闹必定是要破坏那司机的冷的,它要打破冰面撕破寒风,制造点“热”的氛围,让这世界都热闹起来,阴暗的天空要变成欢的天,封冻的大地要变成喜的地。而人们,自然是这闹的忠实粉丝,也是这热的发源地。

腊月的乡村是闹的。人们沙鸡宰猪,好一片人闹欢腾的景象。你要从中找出点不和谐的音符,那可就是鸡蛋里挑骨头——难哟!那凛冽的寒风是早就抛弃了冷的,它可懂得弃暗投明,为什么?闹多好啊,人们喜欢,自己也获益,你看那翻滚的开水,马上就变成了一锅香浓的肉汤,若不是这闹,那寒风能尝到这鲜吗?那指头的寒鸦是闹的,你别看它孤家寡人的,内心不知有多欢腾呢!孩子们长大了,再不用自己操心了。那些比自己好看的鸟儿都飞走了,再没人说自己丑了。这儿全是它的天下,你闲它的歌声丑,嘿,它就是要唱两下,想唱就唱,自我欣赏。唱得还不尽兴?那就在这枝头上尽情的跳吧!你可别可怜那被屠杀的鸡啊猪啊的,它们也沉默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叫几声让世界知道它们的存在了。这叫可不是在哭诉自己的苦衷呢!虽是就要见刀子了,可它们却快乐呀!做了一辈子的出生,总算到了个了日啊,待到那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后,它们可就得到了一次重新投胎的机会了。它们的交换是在向那些尚被囚禁着的同类炫耀:嘿!你们就再忍会儿吧,我先投胎去了,没准我下辈子就是个人呢!

若说腊月的乡村是天地万物同台竞技,那腊月的城镇可就是人们唱独角戏了。可这独角戏却不寂寞呀!你看那街上涌动的人流就知道了。这么多的独角戏演员齐齐上阵同台献艺,叫卖的、吆喝的、讲价的、争辩的……虽然其中是夹杂了些勾心斗角之事,但个中事情一多一杂,那坏事可就像大海里的绣花针似的,谁有把握把它挑出来呢?从上空往下看,那是个被演员挤爆的舞台。如果置身于这个舞台呢?你又只以为这是场空前隆重的舞会。这舞会可是不分昼夜的。白天城里人是服务生,为那些常年隐居在乡村自然山水中的人们服务,你要什么我都能包您满意。到了晚上,那些城里人又会互相帮助了,你当我的服务生,我要两斤糖果;我当他的服务生,为他挑件新衣服;他当你的服务生,给你烟花爆竹。

如果把实现慢慢转移,转到远处山坡上的校园,那可就又发现了一处闹的天堂啊!孩子们天生就是人闹的追随者与制造者。尽管如今有些孩子宣称在热闹中寂寞,可那寂寞都是闹着的寂寞啊。想想,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一起寂寞,那寂寞还能算术吗?你一句我一句早就乐得啊……考试前,你看那教师里一个个低垂的脑袋,他们是在观看那笔与试卷的狂欢舞会,看来笔与试卷的春节是提前过啦!考试后,笔和纸的舞会也结束了,那就该轮到孩子们自己闹了。他们不仅自己要闹,还要让那些书啊本子啊都要闹起来。他们自己牵手或是拥抱着蹦啊跳啊的,而那些书本就在他们的鼓舞下在空中扇动着翅膀。甚至这大楼受了他们的感染,也扭动起那并不很美的粗壮腰肢来了。……

视线再次转移,你看那闹的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一声接一声的喇叭声……哟!还要那闹的铁路,闹的空路,闹的水路,闹的家庭,闹的公司闹的……总之你能看到的一切机会都是闹的。

你可别拿这腊月的闹去同那闹新春的闹去作比较,那只能折了新春的光。那新春的闹是人们刻意的,早在心里就策划好了的。而这腊月的闹,则是这世界所没想到的,天生的,谁都不知道这腊月为什么要闹,谁都想不出那不闹的腊月是个什么样。人们只觉得这腊月的闹也没什么坏,千万般的挑选也找不到不满意,反是越看约高兴,越挑越欢喜,于是他们也就更乐意参与这闹腊月了。


腊月(6)

雪又下了,落满了老家的屋顶。

它们是身着白衣的雪精灵,带着丝丝凉意,顽皮地从天空中飘下。孩子们把棉衣穿上了,把绒帽戴上了,小手也套上了小手套。小嘴一张开,便是一股白烟冒出,笑声随这白烟传得更远了。我把绒帽子找出来,把棉袄翻出来,帽子戴上了,棉衣穿上了,绒鞋也套上了。楼顶,出现了我的身影“下雪了!下雪了!”我欢呼起来。雪像魔法师一样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我在雪地上奔跑着,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小小的脚印。我在雪地山转着,雪和我一起嬉戏。

雪是什么味道的?我一直苦恼着这个问题。雪怎么白,一定是像白糖一样的味道吧?雪怎么轻,怎么松,一定是像棉花糖的味道吧?总之,雪一定是甜的。我的脑子“飞快”的转动着,越想嘴越馋。于是我捧起雪准备吃,但想了想:妈妈炒菜,都要洗一洗,那雪也要洗一洗吧?于是我把雪浸在水里,我就出去玩了。玩累了,我就去找我的雪去了,可是我的雪消失了,又看见我的小猫津津有味的舔着前爪,我立刻“明白”了。“你为什么偷吃我的雪!你赔我的雪!”我大声的对小猫吼着。小猫吓坏了,逃了。

冬天过去了,第2个冬天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明白雪是没有味道的,冬天的老家仍下着雪,而我却在也回不去那天真的我了。


腊月(7)

是不是你们还记得等你们那一场误会已经把我们的关系彻底的变成了寒冬腊月。从此之后就是堕落到天涯两端,我们再也没有办法想见。

擦肩而过,仿佛都是最平淡的一种处理方式都是那么正常的存在于这天地之间。只不过一直以来我们能看得清楚那些东西我没时间都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可能你也能够看得清楚那些东西是在于哪些岁月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你总要对自己的人生岁月进行一场彻底的总结,然后让你看清楚来这里一生一世到底划不划算。

而且在这里得到了的东西和失去了的东西,能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综合态度。

但是无论怎样,你们都能看得清楚,在那些美丽的地方,你们都曾经出现过,即便是曾经的青葱岁月都已经如此逝去,但是在你们的回忆当中,也是生活中的那些都写的。

就像他们说的换脸就是换命,可是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你又怎么能够知道。

也许你会看到真的些古代的风云故事当中也会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但是无论如何,那些都穿不透一个固定的结局惯例。


腊月(8)

无论你在哪里,都离不开恩师心灵的广场

——题记

穿过厚厚的云层,柳絮般的飞雪纷纷扬扬的落下。风飘飘,雪萧萧,乍眼望去,满天都是洁白的雪,满地都是雪白的花。漫天的飞雪又勾起了那件往事,又让我记起了我的恩师……

那也是一个冬天,同样是雪花纷飞,同样是北国风光,窗外的北风呼啸着,墙前的梅花已含苞待放……温暖教室里六十多颗稚嫩的心,早已突破尘笔的禁锢,纷纷飞向了那童话般的世界。

一番焦急地等待过后,期待的下课铃终于敲响了,同学们小鸟一般的飞出教室,在银色的世界里手舞足蹈:瞧,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从地上捡起一个个洁白的雪球纷纷朝空中扔去,放眼望去,一个个洁白的雪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说时迟,那时快,一个雪球飞快的朝班主任飞去,精准无误的打在头上,爆出一朵灿烂的白花。霎时间,一切都静止了……

老师抖了抖头上的雪,打了一个寒战,戴上手套,大喊到:“我来也!”马上加入到“战争洪流中”同学们一看这阵势,当场就懵了,当同学们回过神来时,几个雪球又在同学之间“炸开了”,生龙活虎的的同学们那肯吃亏,在嬉笑中又开始了“战争”。

老师虽为女流之辈,可打起雪仗来却毫不含糊,一个个雪球飞驰而来,打得同学们似若“缩头乌龟”,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给单调的世界有填充了几分乐趣。但过了一会,老师凝望着我们,若加思索了一会,便径直朝班里走去。同学们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都怔在原地……

不一会,风雨中出现了两个若隐若现的人影: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慢慢悠悠的朝这走来。同学们瞪大眼睛一看,那不是班里的“鼻涕虫”吗?他披的外套,怎么这么眼熟?咦,那不是老师的衣服吗?望着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老师,同学们抱怨道:“你来干什么,又不会玩!”“快把衣服还给老师!”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学还动起手来,想上前抢衣服。老师立刻制止了他们,然后凝视着我们,意味深长的说了一番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再好的球队也有洒泪的瞬间,再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刻,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刻,大家都是朋友,何不互帮互助?”

说完这番话,同学们定住了,慢慢地往红了脸,几个平时爱欺负他的同学,不约而同地伸出了了手,搭在他肩上说:“兄弟,对不起了,我们以后还是哥们!”他一怔,慢慢的红扑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的一番话,打破了冬天的寂静,吹响了温暖的号角;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使我得到了更多的人生真理……似那梅花开放在寒冬腊月间,给我温暖心灵一片。她,就是我的陶老师。


腊月(9)

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也叫冰月和除月,在这个月里人们都很忙碌,买年货、杀年猪、炸肉丸……够忙一个月的了。可是对我们小孩来说,腊月是最快乐的,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腊月,此时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上午,太阳光照在雪上,有很多很多的雪花在闪着亮光。我和爸爸妈妈去市场买东西,我最喜欢的就是甜甜的糖果,我们来到卖糖果的地方,糖果的种类好多呀,有巧克力味的,玉米味的,夹心的……看得我口水直流。妈妈让我自己选喜欢的糖果,我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抓了一兜。拎着满满一兜的糖果,我就像拎着宝贝一样欢天喜地的。我们又买了瓜子、花生、福字、对联儿,金光闪闪的对联儿,让我想到了门被贴得红艳艳的,特别漂亮。

童装店里有一件漂亮的羽绒服,上面有蕾丝的花边儿,可爱的`造型能把我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儿,我好长时间就想买了,妈妈嫌太贵没给我买。可是今天爸爸说:“过年了,该给女儿买件新衣服了!”一听这话,我马上高兴起来了,抓着爸爸的手就要走。爸爸领着我走在街上,我看到了阳光明媚的街上到处都是好看的景色,就连路边的雪花仿佛都在开心地闪着光。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家童装店,将那件羽绒服穿在了身上,爸爸慷慨的交了钱。爸爸是最爱我的人,我心里想着,美滋滋的。

晚间,我和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很多东西回家,这一天真累呀,不过我还是非常的开心。

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吃腊八粥,腊八粥里好吃的大枣、桂圆、薏米,我一会儿就吃了两碗。吃完腊八粥,我和爸爸去放鞭炮,我不敢放,爸爸就把鞭炮拴在长长的棍子上,我拿着棍子的另一端,爸爸把鞭炮点着后,用手把着我的胳膊,我藏在爸爸的怀里,闭上眼睛,只听见噼噼啪啪一阵乱响,胳膊都被震得有些摇晃了,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鞭炮已经没有了。“刚才是我拿着鞭炮放的吗?”爸爸点点头,我成功地放了我这一生第一挂鞭炮,我高兴地跑回屋里告诉了妈妈。

这个腊月,我过得非常地开心。


腊月(10)

独步街头,冬冷的风一点也不温柔,有个性有骨气,霸气十足地在北方的大地上驰骋。

正是一年好风景,又到梅花笑放时!疏影横斜水清浅,莲步轻移暗香来,这个时节,是我的最爱。

我爱腊月,是因为这个月中包含着最特殊的日子,是我的节日,一年长长的岁月中唯一的属于我的日子。

我爱腊月,是因为这个月的月花是梅,万木萧瑟之时,万花凋谢之时,唯有梅傲放枝头,那么娇嫩那么冷艳,犹如黑暗的天空中闪闪的星光,犹如雨后的那一道七彩的虹横卧天空,给人诸多的惊喜与美丽。梅小小的花朵点缀着北方灰蒙蒙的世界,让冷冰冰的日子中有了芳香有了柔情。北方的世界宛如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而梅就好似一个芊芊淑女,以柔克钢,轻易地化解了北方的冷酷,亮丽了北方的大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了了数字,随手拈来,就将那份惊喜写得如此传神。想家了,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梅代表了游子之意思乡之情。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多美的意境啊!梅是北方大地上的精灵,引无数文人骚客竟折腰!

我爱腊月,是因为有那天外来客:雪。人常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梅雪必得相依相伴,相互映衬,方才完美。每每总是把梅与雪看着是自己特有的礼物,是大自然送我的瑰宝,喜欢用一些名字:踏雪寻梅,踏雪赏梅,踏雪访梅,下意识的总是将梅雪联在一起。前些日子下了一场小雪,只在一些建筑物上看到薄薄的一层,地面踪影全无,没来得及回味呢,就消失了。梅雪相依的画面没有来得及捕捉就分开,想来真有点遗憾,不知何时雪再降临人间,去演泽一场梅雪相伴的盛会,只得翘首以盼了。

现在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今日无雪,做一回一心赏梅的闲人。刚刚收到一个信息,祝我生日快乐的信息,让我溢自不住的跑出来,去寻梅去赏梅,虽然生日未到,却已是有了过生日的心情,私下里为自己先过一回又何妨!要是生日那天,天降大雪该有多好!

记得十岁生日那天,漫天大雪,天地茫茫。生平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又逢生日,小小的心中是满怀的兴奋。一路奔跑一路唱,一不小心摔倒了,又滚到了沟里,没头没脑的雪啊,真的成了雪人,现在想来还是禁不住笑出声来。我的生日总是与寒假联系在一起,在上学的日子里,便格外的盼望它的到来,它的到来也意味着假期的开始。渐大后,才转移了目光,想到了梅,看到了雪,这才与梅雪联在了一起。

腊月是我喜欢的,风是狂野的,气温是超低的,在灰蒙蒙的主色调中,有着梅的点缀有着雪的光临,一切都变得诗情画意起来。腊月是个外钢内柔的月份,冷酷的外表包裹着种种温柔,用心体会,方才觉得奥妙无穷,我喜欢腊月!


腊月(11)

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漫步在大街上,感到很冷。

前几天,市里下令,要把大街上粘贴的广告宣传单统统都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的清洁工都在为这事忙着。

我看着一个个清洁工忙碌着。无意中,发现对面有一个年老的清洁工正在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干净,那位女清洁工便用醮了水的刷子刷了刷,然后便用手细心地撕。

她很认真,当她又走到另一张纸前,她的右手举了起来,却停留在半空中,似乎定格了,见她身子往前靠了靠。接着,她又摇了摇头走开了。寒风吹着我的脸,我不禁打了个哆嗦。

怎么了?怎么不清除它?难道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那好吧,我倒要去看个究竟。

我正要起步,另一个瘦小的清洁工也走近了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样,举起手,定格在半空中,微微摇了摇头,专心看了看,缓缓离开了。

走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示,上面写着:×××,女,14岁……

凝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寒风又凛冽地刮了起来,但我不再觉得冷了。正如春天一般……


腊月(12)

今天是腊月初一,同时还是西方的圣诞节。

昨天,也就是在平安夜那一天,我们全家都外出狂欢。为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满着喜庆洋溢的气氛。超市门口的两边都摆上圣诞树,门框上都挂上了迷你圣诞老人。街上更有平安果的祝福在传送着。

平安夜的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个烟花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给你的每一个祝福。不过,在这时,对我们而言,离我们最后的期末考试也越来越近。

我希望,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愿我能取得好成绩,并且在这里祝可爱的你平安夜快乐,圣诞更快乐!


腊月(13)

腊月是拥挤的,挤出了人们憋在心里快乐。 拥挤的人流大都是来购买年贷的,不是平时没时间,也不是没有钱,而是图了一个喜庆,图了一个迎新。生活在小城里的人,有一部分跑到了外面的大城市去购买,小城的大街上大都是那些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他们携妻挽夫,牵儿拉女,一脸喜气,挨个儿转商店,用心挑选着自己中意的东西,瓜子花生,凡是吃的东西必要亲尝,品论咸淡是否合口;衣裤鞋帽,凡是穿戴的货物必要亲试,看看长短是不是合适。左挑右拣,直到心里满意了又开始砍价。卖家自然是“王婆卖瓜”,一脸媚笑,信口自夸自己的贷质量如何好,价钱不算高,卖你还亏了;买家也不是傻瓜,上帝般的脸上毫无惧色,不砍到自认为合适的价钱决不轻易出手。一阵讨价还价后,卖家装着吃亏的样子叹着气,买家自认为讨了便宜心暗喜,找个僻静的地方看看没人注意,这才解开裤带摸出了那包了里三层外三层,藏在隐秘地方的血汗钱,付了帐满意而去。 腊月是喜庆的,节日一个接着一个。

刚吃罢甜甜的“五豆”,又迎来可口的“腊八”。“腊八五豆,冻死老舅”。虽然天上飘着雪,西北冷风飕飕,可人们心里依然热情似火。虽然现在日子好了,生活幸福了,一是有政策,二是凭勤劳,但古老的情愫依然不能泯灭。二十三祭灶,传统的家庭必然是瓜果俱全,鱼肉满盘,清香袅袅,鞭炮相鸣,送走“上天言好事,全年保平安”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城里的人们就又开始了他们自有的娱乐,而在那乡村的大街小巷,就有成群结队的儿童们念起那传唱已久的童谣:祭了灶,放了炮,骑上毛驴去唤嫂……嫂嫂,一团套,擦擦屁股丢到茅……在一阵欢笑中,已是饱经风霜的大人们则无限感慨,似乎在这传唱不衰的古老童谣中,又回到了那久违的时光中……

转眼到了年三十,空气中的年味浓到了极点。大街上的人流不见了,空旷得让人纳闷;到处是扑鼻的喷香,不知香从何来;到处是醉人的笑声,就是不见人影。平时龌龊的旮旯,现在变得干干净净;机关单位、家家户户的大门小门上,贴满了红红的春联。单位放假了,外出打工的人们回来了。啪啪啪,啪啪啪,到处传来的是一阵紧过一阵的剁饺子馅声。城里的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说过年度春秋,而乡村的人们则把年味揉得如同十年陈酿,折松枝,烧绵柴,驱邪气,迎灶王归来。孩子们不再到处跑着去拾取丢落的鞭炮,而是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燃放着各种各样的礼花,一朵又一朵,如火山喷发,似天女散花,象火箭升天,只引得天上的神仙争相观看。春节晚会已经开场,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欢笑声弥漫了整个神州山河。怀旧的人们则守在那通红的柴火旁,静静地守着岁月,看着这一年的尽头,看着这岁月的脚步一点一滴地、毫不留情、毫无眷恋地向前走去……

随着开门炮“啪”的一声脆响,一个年头就这样结束了,紧张而欢快的腊月恋恋不舍地、神情郑重地把接力棒交给了正月。

正月是诗意的神圣。特别是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在传统观念里,这一天的一切言行,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一年的一切,说话必须好听吉利,干事必须小心翼翼。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新年充满新气象,每个人身上都换上了新衣服,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满口里都是吉祥如意,小的见老的磕头如鸡逐米,老的给小的解囊掏钱言称压岁。到处是甜蜜蜜的笑脸,到处是火辣辣的言辞,家家锅里是肥嘟嘟的肉块,人人肚里是热腾腾的美酒。


腊月(14)

腊月二十三

民间称这一天为“小年”,意味着宣告春节正式开始。旧时有糖瓜祭灶、祭拜祖宗等习俗。京津地区有民谚:“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是指过去小年是债主催债讨债的高潮,也是穷人躲债逃债之时,熬到除夕夜煮饺子时,就不会再有人登门讨债了。如今祭灶活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放鞭炮、吃糖瓜的传统仍被沿袭下来。

腊月二十四

民间通常把这一天定为“扫房日”。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时的大扫除与平时相比,扫房要更彻底,不留卫生死角,以达到让家焕然一新的效果。

腊月二十五

旧时民间在这一天有“糊窗户”的习俗。早年的住房一般没有玻璃,主要靠糊纸挡风。腊月二十四扫完房子后,转天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都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糊好白墙并贴上新年画,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如今许多家庭在这一天仍有擦玻璃、贴窗花的习惯。

腊月二十六

沐浴又剃头。天津有民谚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洗澡过年。”按照传统民俗,从这一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前,大人孩子都要洗澡、理发、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过去这一天也有“炖大肉”的习俗,以筹备过年所需的肉食。如今洗澡、采买肉食已很方便,但仍有人会在这一天理发烫头。

腊月二十七

“二十七,宰公鸡”,是因为“鸡”和吉祥的“吉”谐音,人们都希望讨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过去年俗有不少讲究:做好的鸡要放到除夕才能吃;吃时要摆在桌子中间,而且要整只放,不能切块;除夕夜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春节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才算圆满。如今已没有这么多约束。


腊月(15)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腊月(16)

昨天是小年,我和妈妈正准备放炮,正在这时朋友和他的爸爸妈妈也去放炮,我们顺路一起去了,先放我的轰炸机炮,轰!在地上打转的轰炸机炮,就象不听使唤似的,终于几声巨响,砰砰地炸了。我说:“啊,这次任务失败了!”

于是,朋友放他的火箭炮,轰!火箭发射了,火箭炮像支箭似的往前冲。然后,打到了远处的椅子上,朋友高兴的喊:“打中目标了!”接着我们放了一个又一个,我们还放了恐龙蛋。最后,是我的喷泉炮,轰!真美丽,我们围着它跳舞。


腊月(17)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了。我们这里说的是小年。记得没结婚以前,每年的今天,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煮好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杀鸡杀鸭子的供奉天地和祖先。

那时候在家里过小年是觉得很幸福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正在有了一种过年的感觉。现在结婚了,有了家了,对于过年,自己都很怕了。因为过了年自己就又长了一岁了。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就越怕过年了。今年过小年是最清贫的了,没有任何的过年的形式,没有分开以前,老公的大哥二哥还是回来跟我们一起吃一顿饭的,那时候老公有一点点钱,也很舍得为他的家人花钱,而他们呢一个个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公公也是这样。

而今年分开吃了,本来我以为公公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吃饭的,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老公的二哥也没有回来。老公的一家人我真的不想说太多,他们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也许这样过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不用花那么多的冤枉钱。但今天还是有点失落的情绪,有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


腊月(18)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19)

刚吃罢甜甜的“五豆”,又迎来可口的“腊八”。“腊八五豆,冻死老舅”。虽然天上飘着雪,西北冷风飕飕,可人们心里依然热情似火。虽然现在日子好了,生活幸福了,一是有政策,二是凭勤劳,但古老的情愫依然不能泯灭。二十三祭灶,传统的家庭必然是瓜果俱全,鱼肉满盘,清香袅袅,鞭炮相鸣,送走“上天言好事,全年保平安”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城里的人们就又开始了他们自有的娱乐,而在那乡村的大街小巷,就有成群结队的儿童们念起那传唱已久的童谣:祭了灶,放了炮,骑上毛驴去唤嫂……嫂嫂,一团套,擦擦屁股丢到茅……在一阵欢笑中,已是饱经风霜的大人们则无限感慨,似乎在这传唱不衰的古老童谣中,又回到了那久违的时光中……

转眼到了年三十,空气中的年味浓到了极点。大街上的人流不见了,空旷得让人纳闷;到处是扑鼻的喷香,不知香从何来;到处是醉人的笑声,就是不见人影。平时龌龊的旮旯,现在变得干干净净;机关单位、家家户户的大门小门上,贴满了红红的春联。单位放假了,外出打工的人们回来了。啪啪啪,啪啪啪,到处传来的是一阵紧过一阵的剁饺子馅声。城里的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说过年度春秋,而乡村的人们则把年味揉得如同十年陈酿,折松枝,烧绵柴,驱邪气,迎灶王归来。孩子们不再到处跑着去拾取丢落的鞭炮,而是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燃放着各种各样的礼花,一朵又一朵,如火山喷发,似天女散花,象火箭升天,只引得天上的神仙争相观看。春节晚会已经开场,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欢笑声弥漫了整个神州山河。怀旧的人们则守在那通红的柴火旁,静静地守着岁月,看着这一年的尽头,看着这岁月的脚步一点一滴地、毫不留情、毫无眷恋地向前走去……

随着开门炮“啪”的一声脆响,一个年头就这样结束了,紧张而欢快的腊月恋恋不舍地、神情郑重地把接力棒交给了正月。

正月是诗意的神圣。特别是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在传统观念里,这一天的一切言行,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一年的一切,说话必须好听吉利,干事必须小心翼翼。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新年充满新气象,每个人身上都换上了新衣服,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满口里都是吉祥如意,小的见老的磕头如鸡逐米,老的给小的解囊掏钱言称压岁。到处是甜蜜蜜的笑脸,到处是火辣辣的言辞,家家锅里是肥嘟嘟的肉块,人人肚里是热腾腾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