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通用12篇)
一条寂寞的鱼
2024-02-17 06:30:55
高中
改写

潼关(1)

残阳如血。

一名中年诗人在蜿蜒峻峭的山路上攀登着,他在赶路。前面不远,即是潼关。

他从哪里来?

一阵茫然,几只暮归的老鸦哇哇叫着,给山间增添了几分阴森、几分凄楚。

诗人走得累了,他靠着青松,解下了背上的古琴,盘腿坐下了。

松涛阵阵,群山回响。风吹动着诗人宽长的衣襟。啊,他的脸上分明落下两颗清泪。

来时的山道依旧,只是路边村子炊烟已不见,狗吠不闻,凭空留下残垣断壁。而古松下潼关客栈的杏花旗依依随风猎猎,但传闻中美丽的杏花女呢?

茅檐跌落尘埃,灶头尘埃半厘米厚了。拂去,灶台有血痕,触目惊心!

诗人血气暴涨,裹紧绑腿,背上古琴,潼关朝他奔来。

壮哉潼关,悲哉潼关。

诗人伫立蝶垛之上,凭长风吹拂,眼前,华山的山峰如从四面八方奔集而来,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像是发怒。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白云苍苍,往事悠悠,一股悲壮的感觉袭来。诗人觉得嗓子干渴,他解开酒葫芦,好酒,好景!可是身佩的宝剑已在昨日进了当铺。

古琴铮铮作响,高山流水最知音了。诗人遥望着那西面的长安故都一带,思潮起伏,啊,焦尾琴,你能载得起我的心绪吗?

铿锵的琴声,令风云变色。诗人满腔孤愤,发于心,出于腰,顺于肩,聚敛于指,心手合一,琴声如光如电如虹。

战马嘶鸣,刀剑之声,火暴之声,哀号之声,宴饮之声。三百里阿房宫,奢侈一时,汉朱雀台鼎盛一时,顷刻又灰飞湮灭,化成焦土。

琴声转而高亢,他在说,一个朝代兴盛了,百姓受苦。

琴声转而低沉,他在说,一个朝代衰亡了,百姓也受苦。

铛,琴弦断了,方才的琴音却没有成为绝响。

千年后,我们只能在元曲中一遍遍叩响它的故事了。


潼关(2)

天阔似父。

地广如母。

遵义城里香港路。

望丽都。

心苦楚。

悲悯学校德施处。

桃李万千都落了谷。

兴,学生苦;

衰,学生苦。


潼关(3)

我的思绪穿越千年,只愿一切回到原点。

灼烈的日光炙烤着这片黄土,已经一载不逢甘露了。大地裂开了贪婪的嘴,吞噬了田里的一切。远处一个妇女蹲在田里,吃力地张望着裂开的纵横沟壑,仿佛渴望着从里面冒出一眼清泉。我心痛地目睹着这一切,任思绪飞跃。

漫步于潼关,这片我深深挚爱的土地。华山高傲地耸立于天宇之间,那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它脚下的黄河,狂躁地怒吼着。黄河啊,你那么辽长,那么不甘,却只能做无用的翻腾。即使你奋力地昂起头,那浪也只能拍打在华山的膝下,化作水雾和白沫。消失在它的黑影下。

潼关是个好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也因此,这山河间回荡着的,是干戈的碰撞,烈马的嘶鸣;这土地里埋葬着的,是多少逆骨和忠魂,是多少无辜的人们;这黄河稀释了的,是战士的热血,是百姓的泪。

走着走着,不觉间已望见长安。“长安……”我默念着。“多繁华的城市啊。”金碧辉煌的宫殿,灯火通明的夜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这拔地而起的皇宫脚下,倒下了多少王朝?这年轻力壮的青年身上,已不觉变得沧桑?这风光的现实背后,隐藏了多少苦难的过去?“只是……百姓安乐了吗?”心踌躇着,脚步继续向前。路边的碎石和尘土静静地承受着岁月的碾压,也并没有留住辉煌的过去。曾将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啊,你们是被百姓拥戴的王吗?不,你们不是。你们只是贪婪的野兽,丧心的机器。你们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时间在流逝,这一切都会过去吗?这一切都不会过去吗?

只愿一切回到原点。也许只有这样,百姓才不会这样疾苦了吧?


潼关(4)

高山叠嶂,峰峦表里,群山连绵走潼关。

风雨数年,江山依旧,一朝兴亡会于此。

秦关汉月,故游西都,雄关漫漫黄沙道。

三亚市港务局中学高中林师伟


潼关(5)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潼关(6)

高山叠嶂,峰峦表里,群山连绵走潼关。

风雨数年,江山依旧,一朝兴亡会于此。

秦关汉月,故游西都,雄关漫漫黄沙道。

三亚市港务局中学高中 林师伟


潼关(7)

天阔似父。

地广如母。

遵义城里香港路。

望丽都。

心苦楚。

悲悯学校德施处。

桃李万千都落了谷。

兴,学生苦;

衰,学生苦。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1011班初二:赵久浪


潼关(8)

春天,本应是万物复生,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的季节,但在这潼关一带,却洋溢着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各战气氛。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工头们拿着长鞭四处指挥,将士们的脸上尽是焦急之色,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所松懈。唐军已在相州大败,安史叛军便乘势逼近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到时大唐基业就算是毁了!潼关作为关中地区和长安的屏障,必将会有一场恶战。

春风拂过,不似往年那样轻柔,而像一只充满威胁的手,掐住了人们的喉咙,打心底里都是紧张二字。我骑着一匹瘦弱不堪的老马,缓缓的奔走在潼关道上。看见这幅萧条景象,我不由得担心起潼关的安危来,三年前潼关曾失守,我怕会旧事重演。于是,我策马走向一位驻守的小吏,问道:“小哥,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是啊,老丈,叛军快攻过来了,我们也得做好准备不是?”那小吏竟一脸轻松,没有我预料中心急如焚的样子。

“小哥,即将兵临城下,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他这副表情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难不成是他们军营有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不成?

小吏却没有回答,他可能是认为口说无凭吧,把我从马上扶下来,才道:“老丈,实在是没什么可担心的,您随我下马看看我们这潼关的防卫吧!”“好,那我随小哥你走一趟。”我点头答应了,想“见识”这潼关到底有什么优势。

小吏对我还挺热情,拉着我的手,指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峦说:“老丈,您瞧,那层层战栏连只小鸟都难以飞越,叛军来攻时,我们只需坚决自守,长安的安危何需忧心呢?”他说这话时,耸了耸肩,一脸的不在意,眉宇间还透着几分得意,看来是对这潼关的防卫很有信心了。

对于他的这番说辞,我倒是什么都没说,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哥舒翰身为守将本应坚守,但被杨国忠所猜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大多数将士都淹死在黄河里……如今我真担心现在的将领犯哥舒翰那样的错误啊,现在的大唐在兵力上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那小吏并没有关注到我脸上的焦急之色,他兴致勃勃地邀请我看那最险要处:“老丈,那狭窄到只容单车通过的山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您再看,还用担心守不住潼关吗?”小吏眉飞色舞的向我介绍潼关的防卫工程。“老丈,我和许多将士们都特别希望叛军赶紧攻过来,也好让我们试试这潼关的防卫能力有多强啊!”小吏一脸对战争的憧憬。

“小哥,你很渴望战争吗?”我皱了皱眉,他不知道战争会让多少人流离失所,不得重返家园吗?

“老丈,不能这么说,打仗太辛苦太危险了,我一点也不喜欢打仗,就盼着赶紧制服叛军,还大家一个太平盛世呢!”小吏紧握双拳,两眼放光,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你能这样想固然好,我睹今思昔,就怕你们的将领跟那哥舒翰一样啊!这次一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训,可不能重蹈覆辙啊!”我叹了口气,心头涌现了久久难以消磨的悲愤之感。“老丈放心吧,我们将领是个深明大义之人,想来不会做那等糊涂事的!”小吏拍了拍我的肩,毫不在意地说。

天色已晚,我便向小吏提出了告辞。黄昏的阳光在破旧的潼关道上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的马儿也在呻吟着,似乎和我一样为潼关一战感到担心,但愿唐军能够大获全胜。我回头望了潼关一眼,拍了拍马儿的头继续上路了……


潼关(9)

会员:qslsjlqgy 友情提供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翻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10)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韵译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潼关(11)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赏析

许浑,唐代诗人,长于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去都城长安,途经潼关,登临驿楼,极目远眺,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为人传诵的五言律诗。

赏析一:首联交待了时间和事件。红叶萧萧,长亭向晚,饮酒一瓢。这也给全诗定了感情基调,落叶言秋本就感伤,更有傍晚时的长亭饮酒,岂不是让羁旅之人愁上加愁?

百无聊赖的诗人登高望远,山高河阔尽收眼底。颔联和颈联便是写诗人登驿楼的见闻。残云笼太华,疏雨罩中条,终不能掩山之高峻之势。树色苍莽,终要随关城远去。河浪滔天,终要奔向大海而无迹。“残”“疏”二字再次强化伤秋之情,“归”“过”“随”“入”四字用得精当,使所写景物极具动感。此四句不仅形式工整,音韵和谐,而且极能调动读者的感觉,令诗句灵动震撼。

博取功名本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诗人当然不会脱此窠臼,可面对壮丽山河,顿感人之渺小(此是本人臆测),此行能否得志也未可知,所以尾联中诗人点出自己仍要“梦渔樵”,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并非专为功名富贵而去“帝乡”,这实际上是诗人的一种自慰,更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这样含蓄、伤感地写自己的求仕之路的,在本人看来,在古诗中并不多见。

赏析二: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


潼关(12)

潼关籍友人燕先生一日来家,携酱莴笋一蒌,言之,家乡特产,蛮有滋味,尝尝鲜,对潼关留个纪念。还邀我到潼关一游。我欣然应允。小蒌精巧玲珑,体粗口小,宽有一小拃,高有一大拃,竹子内皮编织,古色古气,很逗人喜爱。打开小蒌,浑厚浓郁的酱香直扑鼻翼,顿引涎液欲出,便拈得一块,食之,咸甜相融,纯清爽口,让人忘机。据传鲁迅先生当年来陕讲学,在潼关小住,食酱莴笋赞赏有加,走时还用一块银元买了十斤酱莴笋。

其实,我向往潼关非一日之念,潼关是古之名关,好奇之心早已有之。每每乘车东出潼关,就产生此地一游的愿望。虽是本土,但总无机缘,今日欣然允之,便是要圆去潼关之梦。

到潼关觅古访今,当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一天,我和友人一起来到潼关。

尽管多次路经潼关,从未能仔细地审读,都是一掠而过。今天,我的的确确仔细地阅读起了潼关。汽车顺着秦岭北麓前行,秦岭的巍峨苍莽不消说,透过车窗平视眼前的关河之地,岚气颺颺,天低平畴,地荡虚落,气象森森。及至潼关,右出秦岭紧收笼辔,倚左旋回;左望台塬沟壑,东衔黄河之水东去。观其胜状,盖南依秦岭,气吞河塬;北傍大河,龙腾滔涌;东御豫鲁,气象万千;西控秦川,殷富风雅,莽原叠伏。此状,使我顿生盪胸激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慨叹!难怪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古贤,把长安作为帝都以便长居久安,保万代基业,他们看重了潼关的险绝,易守易攻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故这里也成了千古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是天下名关,千百年来,墨人骚客以诗诵潼关而留下千古绝唱的为数不少,其中当数诗圣杜甫和清代淡文远公的诗最具特色。“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边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虚严城。”这些诗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关隘天险的潼关“雄关虎踞”的胜景和它处的重要地位。

据史载,潼关古城其险峻举世无双。城池高峻雄伟,气象险绝,其周长12里,高5丈余,宽2丈5尺,土墙板垒,青砖裹体,北滨黄河,南仰秦岭,依塬涉水而筑。潼河穿城,南北居水设关,东西虎踞龙盘,浑扑壮观。其实潼关之险还不仅在此。出潼关东门3里之地,便又设一关,这是御敌的第一道防线。关南靠山,关北依河,关门两岸夹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中,俯视黄河,仰观绝壁,险极峻极。关前有一沟曰禁沟天险。禁沟左结黄河,右携蒿岔峪。峪内灌林丛生,茂密如织,路峡崖悬,枯藤盘绕,猴猿惊心。自唐到明清,历代于此严密设防,沿西沟岸夯筑方形土堡十多个,与潼关古城相携,结成关防练条,唇齿相依,从而使潼关形成“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势。

古往今来,战争频仍,潼关成为称霸争雄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晋据潼关以制秦,成春秋五霸之业;秦得潼关,才有西据蜀汉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而后成就扫六合之势,囊四海之举;黄巢举义旗,占洛阳,袭潼关,捣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志;抗日战争,日寇长驱直入,兵困晋豫,虽潼关咫尺,遥遥窥视不能破关。垂誉千古的潼关险峻,却使多少帝王忧其安危,多少将帅为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少征夫为其捐躯、殉难。潼关,是危难之关,是生死存亡之关。难怪多少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发吊古抚今之慨叹!

潼关凭借地势复杂险要而易守易攻,绵绵不断的硝烟,演奏一幕幕冠盖古今的战争诗史,让后人凭吊。纵览古今之变,使人们从中悟出:杀伐掳掠,筑城立业,但有几家造就万世基业?关中历十三王朝,无一家长居久安,何也?城不在固,池不在深,而在人心。得民心者生,失民心者亡。

潼关千百年来,得失系于天子安危,而对人民来说,带来的是经济调敝,民不聊生。元代诗人张善浩的“潼关怀古”诗道出其中的真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战乱远去,毁掉的是富饶和美丽,留给人们的却是悲凉与苦痛!

其实以明哲的目光审视古战场,你会感到,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战争是文明的炼宝炉。历史积淀的充满哲理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杀戮,人们才希冀和平;有了战争的苦痛,人们才去追逐安居乐业;战争是野蛮的行为,人们才去拼搏野蛮而追求文明。不要战争,追求平和安宁,是战争给人的深刻教训而产生的灵性。这灵性,使人们追求一种智慧的方式泯灭战争去实现文明。

觅古是知今的镜子,华夏先祖们缔结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领略今日潼关,更知昨日之潼关,也更知昨日中华民族之创造力。在大千世界里,积一方厚土,生一方风情。潼关居于关河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建构也极为丰富。据传,在远古时期,天庭的大门由一青一黄两条蛟龙守护。由于守护有功,玉皇大帝便奖掖他们,赏赐宝珠各一颗。一日,青龙丢失宝珠,怀疑黄龙偷去,便争斗起来,惹恼了玉皇,收回黄龙宝珠,将他们打下尘凡。黄龙居左化为黄河,青龙居右化为秦岭,相望相守。青龙不慎丢失的那颗宝珠,不偏不倚落入潼关,化为金矿,从而潼关便呈现蛟龙衔珠之势。

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潼关人向往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而经过多少次战争的洗礼,潼关人也从对战争的回忆中醒悟,认为潼关贫穷、辛酸与荒凉,皆因战争之祸。于是他们追寻富裕之门,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多少贤士仁人的努力,而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岁月,一种时代的活力让潼关崛起。潼关人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潼关人紧紧围绕着金矿描绘着最美最好的图画。潼关之矿品位高,分布集中。除金之外,还有石墨、大理石、蛭石、铅矿。县上决策者灵醒,知其“日有阴情,月有圆缺,黄金也有采完的时候,”于是,即以战略家的目光做长远发展部署。以金兴工,以金促农,以金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腾飞。他们抓住龙头,摆正龙身,放活龙尾。抓住龙头,让黄金滚动;摆正龙身,使工农科教文协调发展。放活龙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前进。

潼关人看重黄金,但他们不偏废,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确,潼关黄金生产成了规模,在全国挂上了大号。几十家采矿厂,日处理矿石能力几千吨,真是采金机一开,黄金滚滚,连续几年居全国前矛,一年为国家上交黄金几万两。东桐峪金矿,小口金矿,李家金矿,太要金矿,名震一时。

开金矿,发展经济,富了潼关。走进今日潼关,昔日“一条街,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穷酸模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整齐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娱乐场所,新奇多姿的乐园,充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在农村,象马口,东桐峪,小口这些原来最穷,最被人瞧不起的山里人,也建起了小康村,走上了富裕路。在潼关徜徉,好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

我在潼关三日,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今日之潼关与昨日之潼关为什么区别这么大。昨日还是烽火连绵的古战场,今日就变成富丽堂皇的人间天堂!苦苦深思,方悟出一个极简单而具深邃构价的理念;时代使然。一个智慧的时代,一个斩断羁绊打开智慧之门的时代,就能使黄土变成黄金。在时代智慧福音荫庇之下,古老神奇的潼关斩断狭隘世俗的历史羁绊,冲破陈腐关门,使这个古战场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三秦大地上,绽放富裕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