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集合15篇)
岁月静好
2024-02-27 03:16:39
初中
观后感

《人间世》(1)

我喜爱浓烈张扬的色彩,明度极高而冲撞着我的眼球,一抹一抹如同鲜活的生命。但终究还是那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仿佛一下子敲中我的灵魂,令我动弹不得。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生命的最终意义,就在于那落入一盏清水里的一滴墨,徐徐洇开。

因知终究空无一物,所以“心极热,眼极冷”的他选择了淡泊。

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他成了那蝴蝶,还是那蝴蝶变作了他。自那一场亦真亦幻的梦,真实与幻象之间的界限得以消隐。我羡慕那样的境界,却自知此生也追逐不得。不敢引自己为他的知己,只好在远处就那样回望着他,看他就那样冥然兀坐,看他就那样在梦中。

他适合独自一人。

《大宗师》言:“三日后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然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这一层一层的境界,他一人徐徐而行,没有别人陪伴,无需别人陪伴。对这世界的纷扰,他选择淡泊视之,不在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功名利禄是俗人的繁华,于他,只是一种羁绊而已。看淡了人生的起落,看轻了人间的熙攘,看透了生命的脆弱,他只求全生。归去山林?不,他知道人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去哪都是纷扰。只要他的心是宁静的,身处何地都可得安然。

我仿佛能看得到那样的人世:天地之间的污浊不能近他咫尺,江湖之中的喧闹不能扰他分毫。他就在那里,感悟道,感悟天地,感悟心之逍遥。朱熹言“道”:“月印万川。”而庄周坐忘,然后见独,那是他的道,是他生命的月色,消隐了一切人世繁华。

这样的淡泊,超越了古今的许多人。就连生死他都忘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那是他的生死观。当精神超脱了生死,一切都归于寂静,寂静如雪野上的白月光。

晦涩的语句,本真的冥想。他的文字我难以解读,但是萦绕其中的那种淡泊与超脱是字句难以封印的。合上书,我也闭了眼开始遐想,我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也许终究会踏入红尘的纷扰。我只是希望在丝竹之声与市井之声此起彼伏之时,自己依旧能够记得他,记得有那样一个人忘却了这样的人世间,记得有那样一个人让自己的精神逍遥而游,记得有那样一个人构筑了自己的人间世。

记得有那样一只蝴蝶,悠悠飞向那片白色月光,飞得从容,淡泊。


《人间世》(2)

我见过城市的灯火,没见过手术台上的灯光;我有过等待的急躁,没有过抢救时的心急如焚;我看过聚散离合的故事,没看过急诊室里的悲欢。

在看《人间世》之前。

可我当我看过了24小时待命,24小时辗转奔波的救护车;当我看过了一台手术的艰辛不易,所有医生的心忧,所有医生的不眠,不放弃;当我看过一个家庭对生命的期待,每个生命对延续的渴求;当我看过医生忍受饥饿、疲惫、苦痛、悲伤,可是却少有抱怨的言语;当我看到敢于扼住死神喉咙的战士,被不理智的家属扼住了他们的喉咙;当我看到手术失败后他们的不甘与遗憾,他们的悲伤和不言;当我看到收到病人家属的节日祝福的医生,他们意外,面容却波澜不惊,可心中满是动容……

当我看过这些,我被感动被震撼,我悬着心,我感受到沉默里的伤痛,我分享成功与理解的喜悦,我愤慨对医生的伤害和不理智的报复,我心疼他们的劳累,我敬佩他们的精神。

在充满来苏味道的走廊,在担架和病床,在手术台边,在心电图旁。我没看见身披圣光,拯救世人的神,我只看见了医生,各种各样的医生,外科的内科的,主刀的医学专用的,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又都一样,他们都坚强,坚强到48小时不眠不休,敢从死神的刀下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坚强到每一天与各种病魔斗智斗勇,不死不休;他们也脆弱,脆弱到堂堂七尺男儿只能靠信仰支撑,脆弱到无法在没能挽救一个生命后面对镜头表达惋惜和遗憾,还有不甘。

我将会成为这样。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专业名词和常人理解仍不能完全统一的今天,想到这里的时候说不头疼绝对是假的。可即使这样我也没后悔走上这人人说是不归路的学医道路。

因为我虽看见了黑暗,可也看见了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活在世界的表面,但这世上有两种人,他们不活在表面,而是扎根在人间。一种是作家,一种是医生。前者创造抽象的生命,后者拯救具化的生命。所有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其生命的拓展。所有医生拯救的生命,都是其生命的延伸。前者探索人类的情感,后者钻研生命的构造。前者是天空之眼,后者是大地之灯。一个审视,一个守护。

有朝一日我也将成为大地的灯火,重新点亮无数的生命。我将和我的先辈们一样,我不求歌功颂德的石碑,不求著书立说的赞誉,不求千世万世的不灭。我只想做这人间世里的,大地之灯。


《人间世》(3)

脆弱与坚强前几节课都让我们十分开心,但这节课却使我们格外的难过,是因为我们看了一段十分感人的纪录片——《人间世》。
主人公是一群患有恶性骨肿瘤的孩子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仔,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小时候十分喜欢运动,但因得了骨肿瘤,便只能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也因为得了它,安仔的全身都肿了起来,显得十分肥大。他有些脆弱,在“生命蜡烛”快“燃”完的时候,他哭得十分伤心,说自己想念同学们和学校,想回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玩耍,也不想留级。他也是坚强的,常常在梦中变成一位勇士,战败所困难。但是,最后他的骨肿瘤转移到了肺部,离开了人世。在他离开人世前,他仔细看了看自己的眼睛,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看完后,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觉得写作业、上学很烦,这些都是他们羡慕却永远得不到的,因为他们永远只能在牢笼般的医院里,接受各种治疗。难道他们不向往未来吗?难道他们不想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吗?不!他们想,却不行!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为不幸随时可能降临。
脆弱的人们
——看《人间世》有感“唉,可怜啊!他只有13岁啊!”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录片,那是一部关于孩子们在医院和病魔抗争的故事。
这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几个孩子得了恶性骨肿瘤,而且这五个孩子一开始都不重视这些,最后发现的时候己经晚期了。
它主要讲的是安仔和王思蓉这两位小朋友,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仔。他这三年来一直和病魔抗争着,但病痛就像一个恶魔一样,在安仔的身体里停驻着、游荡着、肆虐着。他一开始脸有点瘦,很可爱,但现在呢?脸肿得比馒头还要大。他的内心虽然坚强,但是也自卑,又有一点脆弱。2018年3月,他在南宁某家医院里去世了,那时他才13岁。
母爱很伟大,在生病的时候,安仔的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安仔;母爱又很无私,在安仔去世之后,安仔的妈妈又把安仔完好无损的眼角膜捐了出去,让一个失明四年的小男孩重见光明。
看完这一部纪录片,我觉得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还经常抱怨作业太多了……我们应该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生命!

《人间世》(4)

我见过城市的灯火,没见过手术台上的灯光;我有过等待的急躁,没有过抢救时的心急如焚;我看过聚散离合的故事,没看过急诊室里的悲欢。

在看《人间世》之前。

可我当我看过了24小时待命,24小时辗转奔波的救护车;当我看过了一台手术的艰辛不易,所有医生的心忧,所有医生的不眠,不放弃;当我看过一个家庭对生命的期待,每个生命对延续的渴求;当我看过医生忍受饥饿、疲惫、苦痛、悲伤,可是却少有抱怨的言语;当我看到敢于扼住死神喉咙的战士,被不理智的家属扼住了他们的喉咙;当我看到手术失败后他们的不甘与遗憾,他们的悲伤和不言;当我看到收到病人家属的节日祝福的医生,他们意外,面容却波澜不惊,可心中满是动容……

当我看过这些,我被感动被震撼,我悬着心,我感受到沉默里的伤痛,我分享成功与理解的喜悦,我愤慨对医生的伤害和不理智的报复,我心疼他们的劳累,我敬佩他们的精神。

在充满来苏味道的走廊,在担架和病床,在手术台边,在心电图旁。我没看见身披圣光,拯救世人的神,我只看见了医生,各种各样的医生,外科的内科的,主刀的医学专用的,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又都一样,他们都坚强,坚强到48小时不眠不休,敢从死神的刀下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坚强到每一天与各种病魔斗智斗勇,不死不休;他们也脆弱,脆弱到堂堂七尺男儿只能靠信仰支撑,脆弱到无法在没能挽救一个生命后面对镜头表达惋惜和遗憾,还有不甘。

我将会成为这样。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专业名词和常人理解仍不能完全统一的今天,想到这里的时候说不头疼绝对是假的。可即使这样我也没后悔走上这人人说是不归路的学医道路。

因为我虽看见了黑暗,可也看见了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活在世界的表面,但这世上有两种人,他们不活在表面,而是扎根在人间。一种是作家,一种是医生。前者创造抽象的生命,后者拯救具化的生命。所有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其生命的拓展。所有医生拯救的生命,都是其生命的延伸。前者探索人类的情感,后者钻研生命的构造。前者是天空之眼,后者是大地之灯。一个审视,一个守护。

有朝一日我也将成为大地的灯火,重新点亮无数的生命。我将和我的先辈们一样,我不求歌功颂德的石碑,不求著书立说的赞誉,不求千世万世的不灭。我只想做这人间世里的,大地之灯。


《人间世》(5)

二月河是我们南阳本土的作家,他创作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大帝》和《乾隆大帝》三部长篇小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被大家称为“皇帝作家”。作为历史学爱好者,从高中无意中接触后就深深痴迷于他的书和他的一切。

《人间世》一书是二月河先生迄今为止首部人生笔记,共计收录杂文、随笔120余篇,绝大部分文章都是首次出版,并配有珍贵照片几十幅,对二月河迷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盛宴。

全书以“人生”这一永恒的命题为线索,从亲情、友情、爱情、创作感悟、生命体验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地向大家展现了二月河先生的人生历程。跟随二月河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我们面对面、灵魂与灵魂碰撞的作者。他把自己坦坦荡荡地和盘托出,儿时的不羁、军旅生活的艰辛、和红楼梦中人、大清三帝的会晤……有笑有泪,敢爱敢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赧然。在平实中显激情,在淡雅中求深意。折射出二月河对生活深厚的感悟,对社会责任和良知的理性思考。

这一本书里收录的随笔里,尤其喜欢二月河写和几位朋友的趣闻轶事,马兴焕素描几则、乔典运、王刚、吴欢等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二月河的赤诚和大气。特别欣赏他“拿起笔,老子天下第一”的豪迈不羁的忘我创作;深深感动于他“放下笔,夹起尾巴做人”的`低调平实的处世原则。他在不同场合阐明他的创作观:“我既忠实历史真实性,又忠实于艺术的真实性。当两者产生冲突时,我在总体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历史细节的描绘让位于艺术的真实性。历史小说允许虚构。”

发现二月河先生尤其喜欢用引车卖浆这个词。他在随笔里写到,我白菜也吃,豆腐也吃。哪种对我们人民身体健康有益,我就要把哪种粮食贡献出来。在我的作品里,上至高官显贵、最高统治者,下到引车卖浆、剃头理发、修脚算命的都有。社会如此纷繁复杂,我们不能用一种东西圈定生活的圈子。他曾将自己比喻为一头大象。这个温顺可爱的庞然大物,施施然踱过街头,一身轻快,乐呵呵的,总是伸出一只长鼻子,友善地触抚路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

虎与象的结合,魔与佛的转变,这就是二月河吧。

就如封面里引用而一句话: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在《人间世》这本书里,故乡白河、卧龙岗……一景一物浮现眼前,万千情绪涌上心头。这本书虽然通读了一遍,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反复品读记录。

【读二月河《人间世》有感:二月冰消水滔滔】

1.读二月河《人间世》有感

2.读《睡冰》有感

3.读冰碗小店有感

4.读《睡冰》有感作文

5.读《卧冰求鲤》有感

6.读卧冰求鲤有感

7.读《冰娃娃》有感

8.读《冰与火之歌》有感

9.读《冰岛渔夫》有感


《人间世》(6)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间世》。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一个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肿瘤,成了一位骨肿瘤患者,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打击。他不能上学,他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更不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在他刚接受治疗时,他十分反抗,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变得乐观了。一次,医院里开迎新会,他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剧烈运动,他却执意要参加,可见他是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啊!

病魔是无情的,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悄然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痛苦的700多天里,他的母亲为他拍摄了许多照片、视频,就为了希望以后还能听听儿子的声音。直到他病入膏肓时,还想着以后长大了要照顾母亲,虽然这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我沉思了:世界上那么多人在和疾病抗争,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有时,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和死神抗争,但心中的希望之灯不能熄灭。虽然肉体是脆弱的,但心灵是坚强的!


《人间世》(7)

距离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这部纪录片直击医患关系的重重矛盾,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去向人们展现真正的医学,让人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不避谈失败,不忌言生死,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医生可能现在已经成为了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医科大学的招生并没有像前几年一样火爆,而是逐渐冷清下来,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的中国正在成为畏途。原因就在于医生背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光有行医救人的压力,同时也背负着病人家属的压力,这样双重的重压吓退了一些原本打算从医的人。

“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在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因为不少患者家属不能够接受对于自己亲人生的渴望以及现有医学水平之间的落差,这在同时也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属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让医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职责,尽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人间世》(8)

是的,这个是很多田园女权自媒体经常拿来抨击社会、误导女性的一个手段。

但是这句话是纪录片里面一个医生说出来的,原因是这个医院接纳了很多全国各地聚集于此的各位准妈妈们,她们的身体非常不适合生孩子,有很大的生产风险威胁生命,但是医生不能直接打掉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准妈妈是大多数出自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孩子,她们有选择把这个孩子生下来的权利。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准妈妈,自身有心脏问题,如果要生孩子,在生产的时候很大的风险会死亡。

让部分田园女权很失望的是,全家上下,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老公妹妹全部反对这个准妈妈生孩子,但是这个妈妈还是知道风险并冒着风险想生一个孩子。

另一个准妈妈是烈士家庭,唯一的孩子是消防战士,在一次火灾任务中,为国家为人民壮烈牺牲,英雄的背后是这个家庭的破碎,准妈妈面对空落落的家,希望再生一个孩子来让这个家庭有个寄托,但是这个准妈妈年龄较高,生育孩子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很遗憾,心脏有问题的准妈妈在生产的时候很顺利,孩子在28周的时候,剖腹产,并且在手术台这第一关完美度过,但是在术后的`icu上,由于心脏等问题,还是没能撑过来。甚至亲身没有看到一眼孩子就离去。

而另一位烈士妈妈在高龄的生育风险面前撑过来了。


《人间世》(9)

看过很多别人和自己家庭的经历,最近几年我都在问自己,人到底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呢?

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着生活、家庭、情感、欲望、疾病、老去等等。

我自己的感悟是,人每时每刻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经历着什么,可能下一秒我们会倒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星空外某一个星球的衰老爆炸所发出的射线导致全球的人类全军覆没,或者小行星的袭击全人类再一次经历着恐龙灭绝同样的经历,等等等。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有一死,从生到死,基本每个人都是短短的几十年的光阴,真的很短的光阴。

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把这些光阴放在一些无谓的执念上,并且有问过自己这些执念自己真的有很深的在乎吗?既然都有一死,为何我们不能活得尽可能在每个时光都简单开心快乐点呢?

我想起纪录片里面一个30出头的大学老师,身患癌症,在积极配合去治疗。视频里面有这个老师在健康的时候的教学视频《幸福的方法》,她跟学生说,如果想让你的灵魂不被纷繁复杂的情绪所困扰,是让美德占据你的灵魂。

我经常看着身边的人与事,某一些家庭因为彩礼的问题一拍两散,因为治疗费用的问题你会突然看清人心,因为某些情感大师说的不送口红、不哄你的就是不爱你,而跟你的另一半有很大怨言。

我也经常反思自己,是什么让大家在短短的几十年生命中有着不同的执念,哪些真的是我们所真正在意的,而这些所谓的执念,在我们逝去的瞬间会不会而后悔。

我们所浪费的一些光阴和执念,你吃饱喝暖还在执着于你爱人为什么不送你口红哄你时,为什么不哄你时,这个地球上很多人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人连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利都没有。看印度、非洲等等,先不要说田园女权这种畸形离谱的意识,这些地区的妇女连基本的做人权利都没有。

不要说国外,就单单国内,很多落后地区女士连在生理期基本的干净安全的卫生巾都很难保障。

很多人此刻在接受着生死离别,如果我们此刻健健康康,为何不简单点对自己和别人呢。

生命就像开花,有的花期很短,有的花期较长。但是最后都会从绽放到凋零。我迄今为止,当然希望有灵魂等等是真的,但我还是认为这个宇宙很大,我们很幸运成为一个生命,并且很幸运成为地球上不同于恐龙等,我们是有思想的一种生命。

人来这世界走一走,我自己认为简单地开心活着就够了,用心感受这个世界。我不去想有没有下辈子,有没有灵魂等等,我都不在乎,最后化成这个宇宙的一颗尘又如何呢。

在此感谢每一位无偿献血、无偿捐献器官的人士,是你们在无形中为很多的生命提供帮助。

同时也向各位烈士致敬!


《人间世》(10)

看第四集临终关怀就想起黑镜某一季中某一集,要是以后科技发展到人死后可以选择性地将人生前美好的意识储存到云端的大数据里,让人的意识永久驻留在那段时光里,何尝不是灵魂永生,要是科技进步到那种阶段,直面死亡或许再不是一件让亲人感到哀恸的事。

黑镜除了是一部黑科技英剧外,也是一部逻辑性很强的道德伦理剧,每集看完剧终让人感到内心微微打颤,唏嘘科技进步不见得是件好事。

我在想,按现在前沿科技的发展速度,如果我活得足够久,应该能看到这种技术的诞生。

《人间世》是一部优秀的记录片,它平实地记录了平凡人史诗般的命运。


《人间世》(1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世间》热播之后,其中蕴含的“恩”与“情”固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也同样令人感触良多!

勾勒时代,细节多是举重若轻的。多数时候,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戏份不算多,但前后呼应的戏剧“扣子”丰满了父亲的形象。他极重道义,终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儿,见女婿第一面便明确,周家祖训做人要懂报恩。一个“恩”字后来成了他接受“寡妇”郑娟成为周家一分子的驱动,因他瞧见了与美丽容颜不相符的布满茧子的手,瞧见了干干净净、脸色红润全然不似昏迷两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没在郝冬梅家“落难”时劝长子分手,也能在时移世易后常常体谅儿媳的难;可他偶尔又不那么通情,带儿女三对夫妻串门拜年,跟邻里乡亲念叨周家走出两名北大学子的荣光,却忽视了为周全哥哥姐姐岁月静好、替全家扛过艰难光景的小儿子夫妻。

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周家长子的周秉义,应该算是周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在他这一代完成了光宗耀祖的任务,头顶着国家的公职干部、省长的女婿、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的头衔,只是再辉煌的人生也不能十全十美。周蓉骨子里非常追求浪漫自由的人,任性果敢,有自己的理想,有着比较先锋的女性意识,而且特立独行。周蓉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要有信仰!在周蓉的世界观里,爱情至上,一个女人只有拥有爱情才有活下去的快乐!再看周秉昆,周家老三周秉昆,是家的守望者周家小疙瘩将所有的温暖都放在对家的守护上,坚守平凡的幸福是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中国人历尽时空而不变的对“家”的信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为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生活着,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要敢于接受挑战,不畏惧困难,才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个人,必定要经历风雨,苦过、甜过、品过、笑过,才是真正的《人世间》。


《人间世》(12)

人世间这部剧有太多的了泪点,总是能击中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郑娟外表是那么柔软,可是却用自已的善良感化了周家人对她的偏见,她柔弱、自卑、渺小,她让我又敬佩又心疼,她内心是坚定的,平凡的生活磨练的她的意志,在她身上有一种韧性,有一颗坚韧向上的心。而她与秉坤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相互救赎……这也许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她们都为彼此考虑,不卑不亢,真诚善良,也许没有像秉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他们却在自已的小世界实现了自已的价值,他们的存在,让小世界发散了自已的光,也许我们都羡慕秉义那样的人生,可是我们大部分没有秉坤做的好……

自已最想成为的人是周老太太,她的睿智,她对人情世故的剖析,她的只言片语却可以一击即中,这样的女人既智慧又霸气,对内他可以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对外她是丈夫的得力助手,美貌与智慧并存……是每个女性都想成为的人

而自已不喜欢周荣那样子的人,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以自我为中心,情商低,任性,不愿考虑他人感受,可是自已讨厌这样的人,可能也是因为自已身上也或多或少有那样的缺点,人骨子里讨厌自私自利的人,可是每个人都是都在心里有一寸土地是留给自私这样的.种子的,周荣像是一面镜子,看看镜中的自已,若有所思……


《人间世》(13)

平时很少追剧,但是最近这个剧太热了,按耐不住好奇心熬夜追完了。

我觉得这个剧受到热捧的原因有几点:

(1)故事背景有情怀,这部剧的背景上山下乡、文革、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等,这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记忆。跨越不同年龄阶段,让更多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

(2)独特,现在很多科幻大片、商业大片、战争大片、青春偶像剧等等,都是一些不接地气的内容。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剧显得格外的清新脱俗,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突然来了一道凉拌黄瓜,感觉格外爽口。

(3)剧本真实,现在很多剧都追逐着美化,这部剧讲述着一些小人物的人生,展现了真实的生活状态,各种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各种意外的无奈,以及为了平平凡凡的生计平平凡凡的努力着。

(4)制作精致,演员阵容强大,演技助力加分,角色刻画深入;服化道具严谨;画质也很美,有电影的质感。

我对人物的一些欣赏:

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有瑕疵,人物很鲜活。

(1)周秉坤:现实生活,老婆孩子炕头热

生活上,为朋友的两肋插刀,几个朋友的美好友谊让人羡慕和佩服;朋友间的悲欢离合,也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起伏不定;好朋友被当面枪毙,担负起了照顾朋友未婚妻的责任,并且也尽心尽力的承担起了抚养妻子的儿子,妹妹哥哥追逐着自己大学梦,他担起养育妹妹女儿和赡养父母的重任。

事业上,从木材厂工人、酱油厂工人,到饭店、书社领导;努力后一家人好不容易住上了好房子,眼看着苦日子要熬到头了,意外又让他们被迫搬回破旧老房子;祸不单行,养育了十几年的儿子要被抢走,最后又沦落到了吃牢饭。

为了生计,一把年纪经过一翻艰难的挣扎后,又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平平凡凡的生活着平平凡凡的努力着。

这些故事情节里,每个观众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一些影子,无形中产生了一些共鸣。有句话:生活无常,大肠套小肠。

(2)周秉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体

周秉义读书的专业就是哲学,我觉得这是一个他命运的伏笔。

首先,他和冬梅的婚姻,这是明显的门不当户不对,自己又做了一个倒插门女婿,而且冬梅不能够生育了,在丈母娘和老丈人家可以说委曲求全,各种小心翼翼。而且他的仕途发展也的确受到了老丈人和丈母娘的助力。在世俗观念里他是一个有些卑微的男人。

其次,他又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几十年的官场历程,这个人做出了非常多的成绩,身上又充满着为国为民的大义。

在他身上也看到了一句话: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对于父母、妻子、亲人都缺少了关照,但是他于国于民是问心无愧的。

(3)周荣:理想主义者

独自一人去贵州,跟冯化成结婚,而且在一个山洞里建起了教室,给山区的孩子传授知识。恢复高考后,又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教授。

这姑娘有想法、有胆识、有能力,但女儿让弟弟养了十几年,父母也不怎么关照,都甩给了弟弟。妥妥的一枚不接地气的理想主义者。


《人间世》(14)

最近电视台在热播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教授的代表作《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因有一位长者推荐,我也追了一些剧集,剧情看似平淡,但娓娓道来,让人感触颇多。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一个北方城市的胡同里周家的故事,周父是个建筑工人,周母是家庭主妇,周家育有三兄妹:哥哥周秉义,姐姐周蓉,弟弟周秉昆。因为历史的缘故,周父要去重庆支援大三线建设,周家长兄周秉义去某建设兵团当兵,周家女儿周蓉为了追随爱情到贵州的小乡村插队当了知青,周家留下周母和小儿子周秉坤在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故事也就此展开。

因电视剧尚未播完,我也是只追了一部分剧情,但是也就是在这些只言片段的剧集里,我看到了周家小子周秉坤人性中的光辉,令我非常感动。周秉坤因为好友死前的一句遗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复一日坚持给好友遗孀送来物资;偶然因为找工作等人的间隙,冒着严寒救了军事学院的老干部;喜欢自己的姑娘,因为自己没感觉,也怕耽误了姑娘成全了好友,成就了一段姻缘……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担当与善良,人世间里有太多太多的苦难,苦难不值得歌颂,但扛过苦难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那种小人物担当与善良,却是永远值得歌颂的。

《人世间》的剧情虽然还没有结束,但人性的善良与担当却一直在延续。


《人间世》(15)

作为一名医学生,喜欢找各种资料纪实类的东西还有医疗剧来看,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是我见过的最有权威并且耐人寻味的一部。十集,九个主题,急诊室急诊医生的无奈,救护车调度的问题,器官捐献的难题,对于生命以及器官的选择,临终关怀,儿童医院的不解与理解,妈妈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选择,太多故事,太多不完美的结局,这不是作秀,这是真真正正的人间,医院里的人间。

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器官捐献的那一集,从禁止使用死囚犯的器官开始,本就是一大难题的器官来源便成了难中之难,器官协调员的工作本就难做,家属一个滚字已经是最温柔的待遇了。而那些愿意捐出器官的人,或者他们的家人,便是世间最美的天使,让一颗生命,去到别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去感受光明,去别人的胸膛,体会人世冷暖,若我有一天将要离开这个世界,若我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要先走一步,我愿,我的生命可以继续生根发芽,温暖更多的家庭。若我离开的时候已经迟暮,我愿,放弃无谓的抢救,体体面面的离开,在家人的陪伴,爱人的守候,陌生人的关爱下,走完最后一程。感慨很多,戳中泪点的地方很多,人生无常。我愿,能享受生命里精彩的每一天,能像活着一样活下去。我愿,认真学习医学知识,为拯救更多人,为医生这个职业,为了所有热爱的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