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让(实用4篇)
懂得失去
2023-11-10 07:29:50
高一
议论文

争与让(1)

曾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两户人家,他们相处得很好。可是有一天,两家却因为一堵墙而发生了争吵。甲户的主人在京城做官,受到从家中寄来的家书,得知两家水火不容,便写了首诗寄回家中:据说相争只为墙,相让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甲户人家深深感动,果真让出了那道墙,并在隔墙一尺的地方另筑起一道墙;乙户看到这情形,也像甲户那样让步了。如此一来,不仅使两家和睦相处,而且还让出了两尺宽的小路,“双巷墙"就是由此得来。

这样的结局不是两全其美吗?争与让的差距竟让如此大。争,只会让两家闹得鸡犬不宁,甲、乙两户人家也不会过得和睦、开心;让,不仅使两户人家和睦相处,而且还让出一条小路。

对于现今社会来说,“争”的行为较多,“让”的行为较少。比如:街道上,两辆车相遇。可是,他们谁也不愿意倒车,硬是要求对方倒车。公共汽车上,两个大人因为一个位置,而抢了起来……“让”的行为往往会使他人和自己受益。比如:公共汽车上,你把座位让给老人,不仅使老人有座位坐,而且自己也受到了别人的表扬。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退一步“的时侯,难道你不发现,天空突然变得宽阔了许多?


争与让(2)

挽回尊严

有一次,古龙和金庸与日本的出版商谈论新书事宜。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透着一股傲慢,尤其瞧不起中国当代文学。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走出房间取来三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在盆里倒满清酒,说:“来,用这个,干!”

说着,古龙端起盆,仰头猛灌起来,日本出版商看得傻了眼。

古龙喝到一半,对方忙跑过来拉住他,说:“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

古龙憨笑着说,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他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自己就必须还以善良,对轻视自己的人,就必须坚决反击,何况是事关作家尊严和民族感情。

宽恕他人

随着古龙名气的与日俱增,他的小说越来越受欢迎。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效仿他,甚至有人开始冒充古龙写小说。

当朋友拿着盗版书找到古龙时,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却没有生气,反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朋友按捺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追究。

古龙微笑着说:“这本小说,我一看风格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反感这些抄袭、模仿、盗用笔名的龌龊行为。可我知道这个作者,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不过是以此来糊口罢了。如果我去举报他,那他全家人都可能饿肚子。得饶人处且饶人。”朋友听完他的话,欷不已。古龙最后也真的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情。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为自身尊严而争,为民族荣誉而争;古龙的让,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心怀博爱,不计小利,为更多有才情有抱负的人提供机会,更加让人佩服。

人生一世,如苍鹰翱翔,血性与宽容,就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懂得争与让的真谛,才让古龙一生翱翔苍穹。


争与让(3)

在千古佳话《将相和》中,文相蔺相如在受到廉颇将军的恶言挑衅后,在门客舍人不解的怀疑中,选择了“不与争列”,以一个“让”字化解了将相之间的矛盾。蔺相如对门客们的解释之言,使廉颇明白丞相的良苦用心,也使后人认识到,“让”并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让”字背后,有多少文人雅士的(是)高尚情操。(文章开头不宜重复拖沓)

古往今来,“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隐退田园,远离官场到南山之阴的陶潜先生,到退居(隐居)茅庐,“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大夫,一个是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以一个“让”字应对朝廷奸臣的诋毁;一个是不愿追名逐利,用一个“让”字将自己置在了不争不抢的清闲生活中。以及“我不争,也不抢”的杨绛先生,将谦让化作了自己的座右铭,宽以待人,结交甚广。(转到对杨)

“让”并不是他们懦弱逃避,这些文人雅士,早已把名利私仇恩怨置之度外。

但在秦王蛮横无理地要求以城换壁,令赵王鼓瑟时,蔺相如没有再让;当天下安危未定,刘玄德亲自访求请臣相助己一臂之力时,诸葛亮没有再让,而是毅然决定了“许先帝以驱驰”;在新中国危在旦夕,国家充斥恐惧时,杨绛没有再让,而是选择以笔为刀枪,保卫国家。(呼应前文)

这时,素来以谦让有礼著称的他们,选择了去争、去斗,为维护自己的国家,为身体中奔涌着的祖国的血。

近代中国,屈辱不堪。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在苦难中打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又是什么给了中华儿女同侵略者争国、争权的勇气?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磨不掉的勇于斗争的傲气,是中华民族浇不灭的民族的魂!“大风泱泱,大雨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中华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光。”几千年来,披荆斩棘,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靠的不正是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斗争精神吗?(这里的争与作文的中心关联不够紧密)

如今,国际形势紧张。世界强国正在使用各种手段针对中国。贸易战争,技术封锁,甚至是疫情当前的污蔑,这种种,无一不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这次,我们也不能再让!我们要争,为维护我们的国家,为我们身体中奔涌的祖国的血!(联系社会热点,贴近时代)

争与让,本就是并存的。但让,是风度;争,是风骨!国家之利在前,誓必斗争到底。中华儿女,要以古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同不友好国家而争,为国而争!做埋头苦干的,拼命硬干的,为民请命的人,做中国的脊梁!(呼应文题,点明中心。)


争与让(4)

争与让

古有蔺相如,夫以秦之威而廷叱之,视死如归使其(而)完璧归赵,此为其之争。以廉君之恶言,因利而避匿,卒将相和,此为其之让。(引用战国时期赵国上卿

故,争与让者,因事之不同而待之不同也。非其二者必选一,而可共存矣。以大事之争,以小事之让,则万事皆宜。(道理论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夫小事,宜(须)让也。(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但其中道理,即真正明其理之人未尝多也。(然明其中之理者鲜矣。)只有一个梨,但有两个人,孔融作为兄长,是选择自己吃,还是给兄弟吃,此乃难择之题。虽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实则涉及到了争与让之说。若争,虽得其梨,但失去了兄弟的的情感建立的机会,且可能被长辈说教。而不得梨,让之,虽失梨,但得兄弟之喜,与其情感深厚,且得长辈之赏,何乐而不为?故,于让梨与否此等小事,择其之让,则众皆欢喜。因而小事之让,能成大器而利于众也。(文白相杂,味道杂陈。若前后一贯文言文读者倒也适应。)

夫大事,宜争也。今各国均强,欲争之首者,以美国、中国之争为先也。(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从来没有争“首”之说。)前段时间,华为事件在全国引起较大争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gdp(指数、经济排名均名列前茅,甚至仅让位(次)于最大发达国家美国之后。中国科技正在飞速发展,华为更是首先研发出了5g,其速之快,甚至将超过美国(领跑全球)。而美方为守住其第一之势,欲借新冠之因而打压中国,从而引起了华为事件。美国为其利,而先动手于吾国,此事之大,足以与登天相比。虽为科技之争,实则亦为争与让之理。显而(亦)易见,此事涉及国之强与民之命运也,若因其强于吾国而退让之,岂不为得不偿失?故必争之。因而大事之争,为国家利与强而谋之也。(组织好文章的语言非常重要,议论文用事实说话,绝不能主观臆造。)

纵观古今,未以大小事之分而事事皆争或让者,比比皆是。红楼之梦中,王熙凤以其争强之性,处处须比过于他人,最终也未落个甚么好下场。而孔乙己,因性格懦弱,处处让之,总有一副弱书生之气派,却也只是不知何处便悄然去世。而今世之例亦多至不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勿跑题。)

综上以观之,如蔺相如者,争与让择之恰到好处者,少矣,明其理而能记于心者,微乎甚哉。是故事皆宜以大而争之,以小而让之,其择乎,必以先国家之利而后己之利也。(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