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作文高三(精品3篇)
老枪
2023-11-18 03:26:10
高三
其它

分享作文高三(1)

一位哲人曾说:“分享的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分担的痛苦是一半的痛苦。”

一、无私的精神

他的家庭比较富裕,在读大学的时候每个星期从家里返回学校都会带上六个苹果,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每人一个,结果是他自已一天吃一个。苹果是他的,当然大家不能抢,但是从此他给大家留下一个印象,就是他极为自私,后来,他的几个同学成立了创业团队,他也想加入其中,可大家一商量,一致认为他不能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

这是俞敏洪教授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一个故事。的确,乐于分享,是一种心胸宽广无私的表现。因为这种宽广和无私,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很大。

二、桃子的启示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他思考片刻说道:“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满意,不住的点头。

他就是现今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亨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

有一位名人说:“两个人交换一种思想就让两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而相互交换一个苹果,却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其实在我有很多的时候给你一个,而在你有很多的时侯自然会回送我一个。尽管数量不变,但我们却都为苹果保鲜了。

后记:甘于分享是豁达,懂得分享是智慧。只有分享自已才可以凝聚他人,学会分享,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分享作文高三(2)

智者曾说:“生命只是莲叶上的一滴甘露。”那么,朋友啊,我们便是莲叶上那闪耀着七彩的露珠。一滴一滴汇集而成的,我们的生命交织,我们一起分享着阳光,分担着风雨。

我们习惯以“群”自称。仿佛有了这个字便自成一派。也确实如此,我们更团结了。我想,当别人看到互相等候的我们的身影时,谁会认为“她们不是好朋友”呢?“群”是一个仪式,而仪式是为了让某一人,让某一天与其他人,与其他天区别开来。我们彼此之间,是特别的。

我们一起分享着快乐。仿佛在各自之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真实面貌。貌似乖乖仔的你会搭住我的自行车,大言不惭地喊“驾!”而我也会以“你看起来瘦了”来讽刺你那略微富态的身材。日复一日,互相等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回家的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互赠的.礼物,成了精神的慰藉。我们,加深了对友谊的理解,我们,学会了分享欢乐。

我们一起分担着悲伤。仿佛说出来,悲伤就会减半似的。当学习的压力袭来,你被压垮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令你不受老师的重视。你哭了。当你喊着“做什么都不要做夹在中间的那个”的时候,我感到了悲伤。当你被编入普通的班级,一脸伤感的时候,我禁不住安慰你。你却故作轻松,一直说着“没什么”我们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升华。我们一起,分担着悲伤。

有人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如果是,我将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本书上,有你,有我。我们的这本书,虽然仓促,却很充实。交换的,不止是欢乐与悲伤。交换的,更是一颗真诚的心。我们的青春,因为互相的信任,绽放出了最美丽的光彩。

因为有你,静寂的黑夜不再孤单;因为有你,滂沱的大雨不再冰冷;因为有你,枯涩的生活不再单一……因为你,因为朋友。

朋友啊,未来的日子还很渺茫,我们终将分别在位置的时刻。但是,朋友啊,即使道路泥泞,荆棘丛生,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因为朋友。因为我们将一起分享快乐,分担悲伤。那么,请前行吧,鲜花将会为你沿途绽放!


分享作文高三(3)

您好!

听闻贵校一郝姓新生因对国内知名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经其导师劝阻后却变本加厉,其导师一怒之下欲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目前校方正在处理此事,在此我有一些愚见,浅谈略表,仅供您参考。

首先,从这位同学的做法来看,是十分欠妥当的。这位同学不过是一位硕士新生,却对国内史学界泰斗口出狂言,若只是在学术问题上提出不同的见解倒也无妨,还可将其看作是言辞激烈的争论,而该生的言语中却污蔑几位教授的人品,扎扎实实是对教授们的人身攻击,很难想象,“垃圾”这种形容词会出现在贵校同学口中,使用对象竟还是史学界大儒,此次事件对贵校造成的恶劣影响,想必我也不用赘述了。以我之见,贵校当务之急是要对此事作出积极回应,以减轻这种负面影响。

再谈孙教授的处理办法,我们常说,“教不严,师之惰”,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郝同学口出狂言后,孙教授苦口婆心地劝说,教导他要谦虚行事,谈论人事要保留起码的尊重,然而郝同学却是充耳不闻,一错再错,换了谁能容忍呢?试想孙教授看着那些朝向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大污言秽语,该是如何羞愤于有了这般的学生?若不采取举措,日后又该如何与这些史学界同仁相见呢?况且,在发表公开信之前,孙教授已有过苦心劝阻,可说是仁至义尽。所以,这一“断绝”应当是合理的。只有学生愿意听从教诲,教师才有努力教导的必要。

诚然,郝同学只是一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的的所作作为虽欠妥当,却也非十恶不赦,但是,并非每个错误都有被改正的机会,即使他心生悔意,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和对几位史学教授产生的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也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学校可以再为郝同学择取一位使他能够谨听教诲的导师,而不要再让孙教授勉为其难地再来教授这位不听其教诲的学生,这样的处理办法既不悖校规,且对孙教授,对郝同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话长纸短,我的看法不能一一详表,略谈辄止,只愿对此事最终妥善处理有所帮助。

敬祝

工作顺利!

一个旁观者

20xx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