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调(精选17篇)
男人四十一枝花
2023-12-03 01:51:33
六年级
其他

情调(1)

本想,在天空中洒下一片银灰,却不料,被极光遮掩。本想,在高山上抹下一片葱绿,却不料,被鱼儿覆盖。本想,在平原上点出一片亮白,却不料,被河马推开……鹿角开出樱花的鹿,正不停的赶来,在白巷中留下一道靓丽的色彩。

可挥毫大作如徐悲鸿《奔马图》,可披刷后勾勒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疯狂厚涂如梵高《星夜》……这些生动形象的作品情感刺激,灵魂深处的震撼,都是情调,浓重的情调。

情调可以是幽静的。例如安格尔的《泉》,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泉水,含苞未放的雏菊,幽静的山都增强了这副画的意境。这是一个宁谧抒情般的境界,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娇媚的意味,是独有的。

情调可以是愁苦的,如梵高的《鸢尾花》,黄色的,忧郁的蓝色鸢尾花出现在眼前,野菊衬着鸢尾花,鸢尾花应着野菊,中间那一朵白色的鸢尾花,孤独地站着,更是透露出一股忧愁,伤感的气息,他一直徬徨着,徬徨着……

情调可以是轻快的,庚斯博罗《装蓝装的小孩》便是这样,活泼,跳跃的蓝色绸缎,奇怪,新鲜的衣纹,高光,将袜子套在裤子外的特殊,新颖,正身蓝与背后的红、黄、绿,如做对比,令人眼前一亮,又很和谐。

绘画的情调是多种多样的,我喜欢拿着蜡笔疯狂地涂着漩涡,试图找出梵高一般的感觉,我喜欢拿出铅笔画画方块,想跟达芬奇一样练习基本功,喜欢电脑PS,创作出动漫,白纸上运出的色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眼前似乎还浮现着毕加索的《梦》,这种绘画的情调,似乎不是我能达到的吧!


情调(2)

那天我们是去爬山的。

天气转暖,温暖的太阳毛茸茸的,像个初生的孩子,风中夹杂着些许泥土的味道与花朵的清新,这正是个爬山,观赏美丽风景的好日子!伫立在山脚下,一抬头便望见那似乎窜入云霄的山顶。向远望去,一条条盘山路似乎崎岖又平坦,望到远方未知的山路,更增添了我爬山的情趣。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它们一路的花香,一路的清新,一路的欢声笑语。不得不承认,人的意志力真的很差,才刚刚爬了一小半,不知何时,歌声已停。各自的,也都分开走了,不似开始时的热闹,有些孤寂,本想把人集合一下,可人呢,却早已不知去哪儿了,只好各自爬各自的了。一直到山腰的那段时间,所有人都很少说话,来时的队伍也早已分成了好几小队,根本找不到了。而这时,天空也不知何时阴云密布,可能早已这样,只是都太累了,无暇顾及了吧。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雨也一滴一滴的落下,细细的雨丝,真是像牛毛,像细丝。这无疑给我们添了几丝欣喜,雨极小,看样子,是可以继续爬的。雨打在脚边,溅起小水花;雨落在树梢,洗绿了叶子;雨滴在山涧,叮叮咚地响;雨飘上山峰,滋润了泥土,伴着清脆悦耳的雨滴声,步伐似乎轻盈了,我们又鼓起了信心。这雨是老天派下来的天使,让我们不言放弃,我们终于登山了山顶,我们欢呼,雀跃,但不是因为登上了顶峰,而是因为这场毛毛细雨给予我们的信心与力量。天渐渐晴了,雨慢慢停了。


情调(3)

下课了,外面已是黄昏时分,初秋的天空,总是黑得很快。

我向外走去,落日缓缓地划过天空,触摸着远处的群山,给它们的脊背镀上了一层金边。余晖慢慢地染上了天空,和碧蓝的天空之间形成了分层。从橙色、黄色、淡蓝再到蔚蓝,就像是一杯鲜明且温暖的鸡尾酒。

黄昏,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分,从天空到大地。

微凉的秋风轻抚着落叶,落日时分,已然脱去下午的热情,稍稍染上了些许凉意,令人感到舒畅。叶子燃尽了自己的生命,经历了四季的轮回,就这样在夕阳下伴随着风,跳着华丽的舞蹈。阳光在它们的身上折射、散射,为它们穿上一层轻柔而华贵的金色礼服。尚未落下的树叶在枝头踌躇着,似乎像在思考自己的妆容是否精致;已然落下的树叶在泥土上,在落日的映衬下,那沉静的神态愈发安详,似乎在呼唤着那些踌躇的枝叶前来共舞。

往前不远处是一条小河,极目远望,西边的落日似乎镶嵌在河的尽头。余晖一点点地铺满河面,给翻腾的浪花佩上了金色的面纱,像极了油画中美丽的少女,向着东边徐徐而行。时间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变得慢了许多,水草、小船、沙滩、白鹭,它们的存在是那么的和谐、美好。真是像极了王维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终于,落日投进了群山的怀抱中,余晖渐渐变成了橘红色。天空中的蓝慢慢盖过了黄,月亮沐浴着余晖,一点点显露在东方的天空。鸡尾酒的配色逐渐变得沉静下来,没有了黄昏时分之前的温暖。

世界暗了下来,而此刻,却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没有白日的浮躁,没有黑夜的寂静;蟋蟀开始歌唱,而蝉收起了它枯燥的鸣叫。所有喧闹的、安静的、浮华的、质朴的,都在此刻融于落日的大油画里,成为最入景的几笔

或许有的人说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我觉得,黄昏象征的并非衰败,而是和谐;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一天的劳作后,世界的节奏慢了下来,而夕阳和他的余晖,就是最好的抚慰。

再转身,望向天边尽然消失的落日,余晖落下,黑绒般的夜染上天空。而落日黄昏那温暖祥和的情调已然印在了我心里。

我慢慢地向前走,像以往无数个这样的黄昏时分,再一次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


情调(4)

夏季,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傍晚,是我在这个季节最享受的时光。这个时候的夏,别有一番情调。

凉爽,真是凉爽!或许是晒了一天的缘故,或许大地是真的渐凉。遥望远方,目光透过纵横交错的枝,那夕阳不再是滚烫的铁红,而是柔和的赤金。乍一瞅,还挺像块对半儿切开的腌制正好的能流红油的鸭蛋黄儿。它带走了肆虐一天的炎热。在田地上野了一天的我们,挨个回家浸水,搓几下,爷爷起身,“滋!”水一撒,大地就开始狂欢,纷纷冒白气。晚风拂过未干的我,身子竟然一抖,凉爽至极。晚饭时分,堂屋是开了风扇的。可是爷爷却把桌子移到院子里,“呵呵,都出来吧,外面更凉快!”就着习习晚风,享受美味,这就是夏季日暮时的情调。

安详,发自内心的安详。或许是吃饱喝足的缘故,或许是野了一天筋疲力尽的缘故,我坐在奶奶常用的烧饭用的小藤椅上,摇着蒲扇,便不想说话,也不愿睁眼。安详的气氛弥漫了整个院子。一切的声音,似乎只有翠绿的枣树发出来的,听得耳朵有点痒。现在的太阳只剩个顶儿了,若不是西边方向,我还以为是日出。晚霞也到了最艳的时候。漫天红紫相交,映在河塘。风这时也逃不过人们的眼,风过影动。整个村庄都是静默的,安详无比。这就是夏季日暮时的情调。

缤纷,绚烂无比!或许是金黄太阳光照遍了大地一整日,或许是天幕本色,日暮近尾,天色却越发灿烂。原来那晚霞仅是前奏,舒心之调才正式开始。乡村远离城市,星汉之灿烂凭肉眼即视。亮,真亮!红的、绿的、紫的、黄的……无数颗明星似钻似玉地镶嵌在这条不甚宽广的河。进入其中。月亮都略逊一筹。天就像一块球形的大白幕,投影出一幅星空,给我们这些孩子带来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就是夏季日暮时的情调。

夏季,一个季节,两个世界。日暮时分,它一改中日的炙热、闷躁与单一,变得凉爽、安详,抑或更加缤纷。它就像是坚持了一天工作者们的奖励。我爱这凉爽、安详和缤纷的夏,我更爱这夏季日暮的情调。


情调(5)

缘分有时真的很浅

别太伤心,那不是属于你的感情

也许你会时常望着天空

听着那些熟悉的歌声

而那歌声,属于秋天

请你记住并爱上秋天

这是美丽的季节,也属于爱情

有时候会闭上眼睛

听口琴和吉他的声音,像听自己的昨天

其实你并没有长大

请看看你的眼睛和笑容

许巍说曾让你心疼的姑娘

如今已悄然无踪影

你不曾回味,可如今

你明白了许多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与时间有关,与青春有关

透明的,易碎的

甚至,疯狂的

你喜欢直接

其实没什么不好

请忘记一些,然后上路


情调(6)

笔墨的味道弥漫着整个房间。

笔触在纸上挥动着,潇洒自如。

周末时,我和爸爸待在家里休息,而爸爸却无意间找到了笔墨和纸,决定练一练书法。

他把纸、墨安放好后便开始动笔。他左手拖着右手的袖子,而右手则着笔在宣纸上写着。他从又开始竖着写,我明白这是书法的标准写法,但却不知为何他写字的速度却十分的慢,我在旁边看得不耐烦了,便问:“爸爸,你就不能写快一点吗?”

秀美的汉字静静地停留在纸上。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了一笑,说:“写书法讲究的是方正,因而只有一笔一划的写才能写出最秀美的字体。”我听的似懂非懂,而爸爸又继续写着。我有时会瞧一眼他写的字,他把排列得很工整,字的大小也差不多,让人有一种望而生畏之感。

淡淡的墨香让人感到清幽。

不知过了多久,爸爸才放下笔,我赶紧过去一看,纸上已布满了字,虽然有些繁体字不认得,但是我知道作为一个业余者能写成如此,已经很不错了。我一下来了好奇心,对爸爸说:“爸爸,你教教我吧。”他答应了,于是便手把手地教起我来。

周围都静下来,只有笔触晃动。

书法的魅力很快就迷倒我了,我发现现在我心目中只装了书法一件事,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早已消散。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意不仅在书法,也在过程,他让我的心沉静下来,即使承受巨大压力,也会忘怀。

书法是一门优雅静默的艺术,享受他的魅力,享受静谧的美好,使日子更加沉静。

书香弥漫着,还未消散。

字里行间中感受着人生的宁静。


情调(7)

我来,本来是为了重温一段历史,没想到,却恍如进入了江南水乡。

青砖黛瓦,灰檐白壁,静默在一片潋滟的水波中,仿佛一个衣着古朴的村姑,在运河旁静静低头伫立,等待她心中的人儿乘着白帆船归来。

船家悠悠地摇着橹,不慌不忙,搅碎了水中倒映的房屋、沉默的拱桥,还有那些红花绿竹。那抹娇羞的红与水乡幽静的灰交相辉映,都化在了那温柔的水光中,被橹摇散开来,化作那宣纸上难见的妙笔丹青。

仿佛是一个梦,台儿庄在幽蓝的天底下,低眉垂睫。

我想哼一支小曲,但我不能,我怕惊醒了台儿庄的梦。江北水乡,和江南水乡一样,把柔美安静的情调植入每个人的心底。

已入夜了,船在一个小码头停住。古老的房屋与曲折的街道在昏黄的路灯下,朦胧地幻化出几分温情。灯光的倒影不时被些许调皮的鱼儿搅碎,便成了一片难以捉摸的漾动光斑。平静的水面上,几条船静静滑过,小心翼翼的,是怕惊醒了水乡中那宁静的夜吗?

生活本该如此——质朴的生命在宁静的水乡自然地成长,如同鱼儿在水中自由地呼吸。

但,为什么会有累累的弹痕?宁静温和的水乡也会风起云涌。

2平方公里,53处战争遗迹,台儿庄的每一间房屋,都是抗击侵略者的阵地。台儿庄的每一滴河水都融汇着志士们的鲜血。

一路张牙舞爪,豕突狼奔而来的日寇没有想到,这样一座安静古朴的村庄,这样一群性情温和的人,竟然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子弹打光了,有大刀;大刀卷刃了,有石头;石头砸完了,还有充满愤怒的血肉之躯!用身压,用脚踹,用手掐,用牙咬。扑到火里的,抱着鬼子一块儿烧成灰;滚到水里的,拉着鬼子一起沉到底.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呀?让天地静穆,让风云变色。

江北水乡的情调,不止质朴与柔静,更有刚强与坚毅,倔强与执着。

水光灯影摇曳,幻化出一幅幅迷离的画面。千年沧桑,台儿庄,以他独特的情调,让每一个前来探访的炎黄子孙心里写满骄傲和感动。


情调(8)

余秋雨曾经说过,读书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很多人喜欢读书学习。许人读书不仅在意书本身的内容和它所传递的精神,更在意读书的情调。

有人喜欢在大自然中读书。在春光明媚里,鸟语花香中,树木参天下,在湖畔池糖旁,处处都有读书人。在这些地方与朋友郊游休息之余,人手一书相倚而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何等的休闲快乐。

有人喜欢在明月当空,清风徐来时读书。此时此刻,泡一壶香茗,执一卷在手,细品书中滋味,惬意莫名;阅读当中偶一抬头如能看见圆月中的阁楼,就可以与书中的古人神交;或是有佳人在旁,秉烛添香,那读书就更有一番风情了;若佳人也是好读书的人,还能认作红粉知己,相伴读书,耳鬓厮磨,情调更足。至于能读进多少,那就不必太认真追究了。

有人喜欢在草屋中或者杂乱堆满书籍的小屋里读书。这时如果衣着散漫不拘小节,留着几天未刮的胡茬,手捧一卷在手,不管采取什么姿势,或站或坐或倚或躺,放纵肢体,那就是传说中的天下散人。

有人喜欢在深夜读书。沐浴之后,一袭睡衣,拉上厚厚的窗帘,与外界的纷扰隔绝,冲一杯香浓的咖啡,借一束柔和的光线,凹进沙发静读,沉醉在另一个世界。当然要是睡觉前泡脚后,钻进被窝背靠床随意翻起一册,也算是读书。这样的读者每次阅读的时间不长,他们通常会在开着床头灯手捧书本睡去。

有人喜欢在读书时听音乐,一边耳濡,一边目染,气氛也好。

更有人喜欢在如厕时读书。身心放松之际,排放物质糟粕,吸收精神食粮,进出互补,相得益彰。

读书的情调或是是清高,或是洒脱,或是休闲,或是不羁都反映出读书人迂腐的一面,还可以说是文人怪癖。真正的热爱读书的人应该是那种手执一书就会忘记身置何处的人。


情调(9)

情调一词,在百度汉语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二是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当我尝试用这样的解释来理解“情调”这个词的时候,反倒是觉得有些拗口不易懂。相对而言,按字面意思理解更简洁明了一些,情调就是一种感情的格调。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

打开书,开篇顾明远教授对本书的评论语言就给予了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至此,在初读的基础上细品,蕴含在诸多小故事中缓缓流淌的爱意则是愈品愈浓。那么教育之爱到底是什么?文中用不同事例说明教育之爱就在于教育过程中于细微之处的敏感与机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最大的玫瑰花》这个故事: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开得最大的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任一所中学校长时记录下的一则真实事例。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敏感性在于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敏感性在于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并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积极肯定、适时表扬。

同时书中也列举了很多贴切的事例,如:想让孩子练琴的父亲,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引诱”孩子将常规的、单一机械式的练习,变为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将教育浸润于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

像这样的小故事书中俯拾皆是,虽然作者分类写在不同的标题之下,但是细细读来,无不体现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智慧,而所有机智与智慧,皆是建立在对于孩童纯粹的爱之上。

那怎样的爱就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之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但对这一个是有用的!”读完故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独特性给予特别关注,内心常有每一个都重要的敬畏之态,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用简短的文字阐释一本书的精髓,实在难以抵达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做浅显的思考,记之,期待不断努力中的提升。


情调(10)

《教育的情调》是加拿大教育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国教育现象学专家翻译。读完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几点: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教师要具有敏感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同时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要拥有教育机智!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简单点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爱思想。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说的爱心,而是对教育对学生从心生的赤诚之爱!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性

范梅南老先生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那这种能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和认知这种能力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敏锐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学中碰到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的从教育学的眼光去观察他的一切。简单点来说就是真正的师者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长期发展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相处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教育家们,他们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这就是教育机智。机智是学不来的,它和经验有关、它和人的学识有关、它和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关、它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它和我们是不是愿意为学生奉献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的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

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三、教育需要大爱思想

什么是大爱思想?很简单就是爱,这种爱具有包容性、宽泛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张“仁爱”,我的大爱是由此发生的。而孔子不仅仅是儒家代表人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表现。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在于范围的宽泛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我们可爱的学生、爱所教的科目、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育所衍化的一切!这种爱还具有内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工作的繁琐、包容微薄的薪资······。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

四、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当老师将近两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课我会想这堂课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记录下来,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试着去做出改变。每次处理学生矛盾时,时常会想我这样做对么?我这样做问题解决了么?我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候会写班主任日记,有时候会思考便铭记于心!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有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浮躁,面对很多事情都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面对学生常说要有教无类,可教着就变成有教有类了;常说要爱学生,可时常会对他们的错误没有忍耐性;常说也常买书可最后又没看多少本;常说要教学反思可又懒惰忘记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却在反思的路上忘记了我要反思。也时常会问自己,我爱教育吗?我爱学生吗?我爱这份工作吗?仔细一想……我认为我是爱的!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情调(11)

《教育的情调》作者是马斯克。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李树英翻译,这本书并不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话每个案例都发人深思,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名词。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扬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扬和体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怎么做才是适合的?怎么做才是不适合的?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情调(12)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情调(13)

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和想法,其中大多是觉得自己当时做得不够好,需要做出一定改变的。

我从书中的教育事例看到,好的教育行为总是以孩子为出发点的,而我的出发点却经常是某一个标准,就像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之类的。标准很美好,结果总是毫无例外地送我一肚子气。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独特在由内而外的各个方面,作为老师,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他们体验现实情境的独特性,要知道他们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也就不会有一样的收获。所以给了五十多个孩子同一个标准的老师,比如我,理所应当得到一肚子气。

对于这种情形,书里也给出了应对方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显然在同一情境下关注全体孩子的体验与收获对我而言很难做到,可我想,倘若从分层做起,我还是能够应对的,这也将是我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方向。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这要求我们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支配、被约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带有强制意味的教育行为大概率会被抵触。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外在行为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他们的这些生活探索也会让我们体验到丰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所以,教育要让孩子握有一定的主动权,而不应该是父母或老师欲望的体现。关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因为我从办公室好几位优秀老师的身上都看到了这些,他们积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体验,也会把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孩子,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教育的情调》让我体会到教育学的细腻,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足。我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注意他们对于情景体验的关注,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放在他们面前。


情调(14)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句印象深刻的话:“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在共同成长中享受教育的情调。”这既是对书名的完美阐释,又提点我们教育要处处体现敏感和机智。

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重复性工作。

当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提问是思考的结果,寻着思考探索下去,孩子会一路思考,一路收获。

在机智的老师这个故事中,提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自尊心很强,拿到分数很差的语文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他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附加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这句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孩子向老师坦白了事情的原委。教师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若无其事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抓住契机借用一句不经意的话,使孩子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对学生来说,没有伤害却有启迪,这就是教育的情怀和智慧。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应带着敏感、机智的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打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的举动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完全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这种敏感和机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内心,用真爱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优雅和谐的教育情调。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

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


情调(15)

笔墨的味道弥漫着整个房间。

笔触在纸上挥动着,潇洒自如。

周末时,我和爸爸待在家里休息,而爸爸却无意间找到了笔墨和纸,决定练一练书法。

他把纸、墨安放好后便开始动笔。他左手拖着右手的袖子,而右手则着笔在宣纸上写着。他从又开始竖着写,我明白这是书法的标准写法,但却不知为何他写字的速度却十分的慢,我在旁边看得不耐烦了,便问:“爸爸,你就不能写快一点吗?”

秀美的汉字静静地停留在纸上。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了一笑,说:“写书法讲究的是方正,因而只有一笔一划的写才能写出最秀美的字体。”我听的似懂非懂,而爸爸又继续写着。我有时会瞧一眼他写的字,他把排列得很工整,字的大小也差不多,让人有一种望而生畏之感。

淡淡的墨香让人感到清幽。

不知过了多久,爸爸才放下笔,我赶紧过去一看,纸上已布满了字,虽然有些繁体字不认得,但是我知道作为一个业余者能写成如此,已经很不错了。我一下来了好奇心,对爸爸说:“爸爸,你教教我吧。”他答应了,于是便手把手地教起我来。

周围都静下来,只有笔触晃动。

书法的魅力很快就迷倒我了,我发现现在我心目中只装了书法一件事,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早已消散。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意不仅在书法,也在过程,他让我的心沉静下来,即使承受巨大压力,也会忘怀。

书法是一门优雅静默的`艺术,享受他的魅力,享受静谧的美好,使日子更加沉静。

书香弥漫着,还未消散。

字里行间中感受着人生的宁静。


情调(16)

我喜欢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只是一直都觉得,和她们打交道,也是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他们说,如果你不去争取,别人就会一直压榨你的权利和利益。可是我现在还在想,以后要做什么。你的同龄人都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月入一万了,可是你还用这两个钱过日子。

以前,我想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至少不要那样牢骚满腹,可是后来,这些都不能避免。

我们所谓的.节俭,其实都是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又有多少人,真心实意是为了道德?我有点不敢相信,也不敢去恭维。

我的同学,他们家庭不错,就算自己不努力,家里依旧有雄厚的保障,我也曾经羡慕过,可是那也没有什么用,虽然很多人都在批判过,可是却还是不如自力更生来的自在。

我赚的,都属于我自己的钱,花起来自由,不必让别人说三道四。

所以,即便是注定平凡一生,我也会觉得满足。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是非常的胸无大志,我认了,就是这样吧,我的小资生活小资情调,不知道能够持续多久,但是我喜欢。


情调(17)

外公喜欢喝茶,家里的茶几上总有一套功夫茶具。

看着外公摆弄着小巧玲珑的杯子,不免好奇,坐在外公旁边的沙发上,看着他,外公没有说话,只把墨绿色的茶叶放入一个盛满开水的小碗,盖上盖子,用手擒着盖子上一颗圆圆的珠子,不停地搅动着。

碗里水的颜色逐渐变深。

等到外公把盖子再度打开时,原来缩成弯月的茶叶已展开了,颜色比之前淡了一些。外公用镊子夹了两个杯子,倒了一杯给我,倒了另一杯,他自己留着,他伸出一只手,像古人一样说“请”。

我拿着茶杯,放到鼻子前闻了下,茶香思溢。

看着外公喝下茶,他严肃的脸上竟有些笑容。我也一口喝了下去,茶水匆匆路过我的味蕾,竟没有半点味道,“好淡啊”我对外公说,外公笑着摇头,又给我倒了一杯:“慢慢品,喝茶和喝水可是不一样的。”

仔细一看,茶是黄绿色的。

用尽全身之力,只喝了像白酒杯大的半杯,没有吞下去,让它停留在舌上,再慢慢吞下去,咂了几下嘴,似乎有了甜苦甜苦的感觉。又让外公倒了一杯,再次慢慢喝下去,错不了,这就是茶的味道。

外公边倒茶边说:“酒,太烈;咖啡,太苦,市场上的饮料更是千奇百怪,唯有茶,不品则淡,细品则苦,再品则甜,人生也是如此。”是的,这是外公的情调,抛开一切,人生是甜的,只是太深了,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茶下肚,唇齿依有味。

满屋子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