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风俗(集合5篇)
夕夕相惜
2024-03-17 01:11:21
其他
话题

湛江风俗(1)

漆黑的夜空倒挂着一弯月,像片会发光的柳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打破了原来的宁静,一枚枚烟花向天空喷去。

过年咯!走在大街上,人们忙忙碌碌地准备过年,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四周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少许并未歇业的商铺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门框上贴上了崭新的对联,代表了对新的一年的憧憬以及对新年的祝福。

除夕的晚上,一年都不见一面的舅舅舅妈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来吃年夜饭。大家一边吃一边聊着,述说这一年来发生的趣事,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气氛十分融洽。

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笑闹着,好不热闹!

进入深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拿着鞭炮冲出家门,汇入今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直到正月十八,村子里各家又一次大摆宴席,召集亲朋好友前来相聚,这叫吃年例,过完年第一顿大餐,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头。附近的每个村子摆年例的时间都不一样,就是为了防止一天跑两地而忙不过来。家家户户门前摆满了一大排餐桌,生怕坐不下似的,不过这倒也真,有好些时候还要加台呢。

餐桌上什么好吃的都有。饭前一盘花生,一碟彩糖,就这样与多年未见的亲戚拉起了家常。这天不吃普通的白米饭,而是年例中独有的八宝饭,这是由糯米、红枣、葡萄干、花生米、核桃、莲子、腰果和瓜子仁掺和而成。再上正菜,有鸡、鹅还有临海人必不可少的海鲜。其中有不少菜有特殊的寓意,就挑最有代表性的两样说,发菜和猪舌。发菜寓意很容易猜,发菜发财;猪舌就不一样,用湛江当地方言说,“舌”字不读原来的音,而是同“利”,自然就代表“诸事顺利”。

这饭一直吃到夜幕降临,突然,几道璀璨的烟火飞上了天空,在空中华丽地绽放,最后慢慢隐于黑幕之中……


湛江风俗(2)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了。爆竹、对联……湛江的春节是欢闹忙碌的。

腊二十七、二十八,人人都要剪头发,不需要剪太多,一根也可以的。剪头发也寓意着把这一年不好的、不顺利的事情剪掉。每到剪头发时,妹妹总是最兴奋:“我剪啦!我剪啦!”

除夕上午,家家户户大扫除,大扫除的寓意是把晦气、霉运都扫走,这一天当然也要贴对联了,旧的对联撕下来,换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有特色。红色的纸,金光闪闪的字,晚上在夜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喜庆!

除夕夜,我们穿上新衣服新裤新鞋,围着大圆桌吃团圆饭。在湛江吃年夜饭,鸡必不可少,白切鸡、姜葱鸡、豉油鸡……因为鸡寓意着“吉祥如意”,每年年夜饭,妈妈都会做我喜欢的白切鸡和葱油鸡。吃饭时,妈妈给我们每人夹上一块鸡肉,乐呵呵地说:“吃鸡吃鸡,吉祥如意!”清蒸鱼摆在餐桌正中,吃饭之前妈妈已经再次叮嘱,吃鱼不能翻面,把鱼背和鱼腹的肉吃掉,要留下鱼头和鱼尾,寓意着“年年有余”。餐桌上满满摆了十个菜,每个菜大有来头,寓意着“步步高升”的年糕,“发财就手”就是发菜炖猪手,红彤彤的白灼虾自然寓意着“红红火火”……每一道菜都是新年的祝福,和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热闹而温馨。

大年初一这一天,在湛江叫做“开年日”,也是我们最忙的一天了。早上我们四点多就要起床了,长辈们会比我们更早起来做素菜吃,五点大家就准时围在大饭桌前吃素菜,其中有一种菜是豆豉,用我们的家乡话来说就是“豆发”寓意着升官发财。

吃完饭,村里所有人都要去庙里祈祷。我们排成队伍跟一条长龙似的。老一辈的人会先进去,然后轮到爸爸妈妈牵着我们的手一起进去。我们对着神拜三下,心里想着新年的愿望,在庙里小孩不能乱说话。每次拜神时,我都会默默念着:希望新的一年大家开开心心,我的学习成绩大大进步。

初四到初十,这六天是小孩们最喜欢的了,因为这六天大人们都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亲戚给孩子们封红包,孩子们当然高兴了。湛江人给红包总不会给整数100元,而是110元,寓意着做什么事都是第一。

湛江的春节,是喜庆欢腾的。


湛江风俗(3)

我喜欢湛江的春节,其独具特色的习俗决不逊于广州、深圳等大都市。

除夕那天,每一家都布置得特别漂亮,有的家庭在门边两栏贴上对联,也有的家里摆了几盆柑桔,因为在广东话中,柑即是“金”,桔就是“吉”,意义也很好。主妇们也忙着更换神牌,买香、买蜡烛作拜神用。

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准备团圆饭,在外地工作或读书的家庭成员都齐聚一堂,边吃边谈,那种气氛真是温馨融洽,吃完饭后,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小孩在屋外放烟花,大人在一旁高谈阔论,电视台和电台广播节目表也排得满满的,随着时间的逼近,大家的心跳也加速了。

“当!当!”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了,这时候,长辈已将屋子周围打扫干净了,因为根据湛江人民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年初一和初二是不可以扫地的,一扫就把所有的财气扫走,很不吉利。

各村的舞狮队也趁着新年逐户登门表演身手,锣鼓敲得震天响,精彩的表演总会招引一大堆的围观者。

年初一早上,大家一见面都是尽说些吉祥的话,诸如“恭喜发财”,“新年发大财”的话随处可闻,调皮的小孩见到长辈总是滑出一句“红包赚来”,然后双手一拱赚红包,可真是发财添运。

沿途欣赏龙飞凤舞,别具一格的“挥春”也有无限趣味。在各户的大门口,随时可以看到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春联虽是以迎春贺岁为主题,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书写手写,绝不千篇一律。欣赏这些以大红,洒金红为底,由书法家用墨水和金水一气呵成的“挥春”,你难道不感到一股盎然的春意吗?

当亲友登门造访时,各种糕饼,汽水糖果便派上餐桌招待客人,当然,可不能缺少传闻用“年兽”的肉做成的年糕。各种美食在春节期间都可以尽尝一空,就好像那些大酒楼推出的捞生大餐,永远都是座无虚席。所以,过了年,大家肚子也会胀了几寸。

我相信,随着湛江的发展,往后的春节将会更有意思!


湛江风俗(4)

湛江春节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

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

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

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

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湛江风俗(5)

湛江乡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习俗。如过年,家家户户都蒸年糕,制作“木叶挞“(糯米),包粽子,炸煎堆。制作“木叶挞”,是十分讲究的,要用田艾草与糯米粉揉和作“乙皮”用花生、芝麻、椰丝炒香加红糖作“乙馅”,然后用新鲜菠萝树叶于包裹,放入锅蒸熟。刚出锅的“木叶挞”软绵绵的,乙皮含着艾草的清香,咬一口就溢出香喷甜蜜的馅浆,那种腻腻的香甜,你忘记也难!

湛江沿海乡村靠海吃海,人们习惯从海里捕鱼捉虾,放入沙堡用清水煮汤喝,即使是咸鱼也一样,这种堡煮食物的烹调方法已成为习俗。

湛江也有一种习惯就是以醒狮来娱乐助兴。一般在春节或喜庆的日子。所谓的醒狮也就是舞狮。醒狮是湛江城乡最普遍最热闹的民间舞蹈,尤其是遂溪醒狮被誉为“中国醒狮之乡”。遂溪醒狮艺术,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醒狮的狮头特大,用竹蔑扎成,蒙上麻布,饰之以羊毛,酷似狮形。狮头以斑驳似狮身狮尾的杂色布。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紧随狮子后面是锣鼓钹击乐。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历代民间年节舞狮,寓意驱邪扶正,祝贺庆吉祥,深受人们喜欢。

给人一种飘逸空灵的神奇美感——飘逸。飘逸巡游是庆赏元霄的高潮。从元宵节上午起,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男女老幼,欢天喜地地等候飘色巡游。

飘色巡游,前面是锣鼓旌旗开路,舞狮舞龙助阵,接下来扒、推出一台台飘色。每一台飘色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一幕精彩的戏曲故事。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人物表演精彩,街头巷尾,满街喝彩。

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湛江优雅的传统、优美的风土人情及湛江人民的聪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