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集锦8篇)
理想三旬
2023-11-10 03:14:49
高三
其他

走出舒适区(1)

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们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因此逐渐沉溺。然而沉溺于舒适区会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劣势,从而失去前进的机会,也会失去前进的意愿,直至堕落沉沦。

生活中,沉溺于舒适区的现象可谓是数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倾向于自己的优势学科,而对自己的弱势学科敬而远之,但长此以往,弱势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练习,优势学科也不一定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人们的惰性和怯懦役使着他们的心灵和躯体,他们既不愿意放弃舒适区中无需费力的生活,也没有勇气踏出去尝试那些未知的、崭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用幻想织成蛹,把自己包裹在其中,享受着自己优秀的谎言,无视自己的缺陷和短板,也对提升自我的机会视而不见。

时间不停地向前飞奔,世界亦然,它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沉溺于舒适圈中而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总有一天会被这个世界淘汰,从前的舒适也将不再。曾经垄断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因没有紧随时代潮流研发智能手机,辉煌已成为过去;曾经的第一大胶片公司柯达,也因未向其他领域拓宽而一落千丈。在舒适区中闭眼小憩,睁眼却发现已被世界抛弃,想要追上,却发现舒适圈的枷锁已牢牢锁住,难以挣脱。

纵然舒适圈的枷锁如此难以挣脱,但世界上依然有许许多多敢于踏出去的人。罗永浩,本拥有着受人尊敬且高薪的职位,却辞职创业,创建了锤子科技轰动一时;潘石屹,辞去了人人皆认为有前途的公务员职务,说着“我不要一眼看得到底的人生”,成为了如今的房地产大鳄。他们选择将原有的舒适甩在身后,怀揣着一颗进取之心,凭借着勇气与努力前进,终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毛主席曾说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将自己困于舒适圈中,犹如井底之蛙,一叶障目,他们看不到广阔天地,看不到日月星辰,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舒适圈给予他们的幻觉,生怕井口吹来的一阵风便将其吹散。而那些从井中跳脱出来的勇敢者,他们领略了广阔天地之美,丢弃了那份幻觉,真正的大有一番作为。

挣脱舒适圈的枷锁固然不易,但这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你肯付诸勇气和努力去撕裂那漆黑的夜幕,就必定会有阳光照耀在你身上。走出舒适圈必定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但当你置身其外,回顾一路而来的坎坷,也一定会觉得值得。


走出舒适区(2)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而这并非空谈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

“舒适区"仿佛是一个保护层,里面只有表扬与赞赏,遮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盲目自信,无法看清现实。只有走主动走出"舒适区"去做出改变,才能成就更好自己,升华人生境界。

南丁格尔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家庭富裕的她,从小便让许多人极其羡慕,无数的称赞,点缀着她的生活。可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常常认为自己的生活十分空虚,她想让生活变得充实,丰富,让人生更有价值。于是,她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来到前线,做了一名战地护士。每当她冒着枪林弹雨就回了一条条可敬的生命,她总是十分高兴,十分自豪。这份善良与爱心,让她的生活渐渐有了方向,推动着她继续前行,她也因此获得了"提灯天使"的美誉。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用爱心抢救战士,她才真正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升华人生境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因高超的科学技术,被美国重用,美国政府也给予了他很极高的待遇。在美国留学期间,无数的肯定让钱学森一直生活在安逸与舒适中,可钱学森学一直没有忘记那个科技落后的母亲一一中国。他希望为国效力回报祖国,他毅然放弃了极高的待遇,回到了贫瘠的祖国,带领一批实验学者,制造属于中国的武器。在他精密的测量,同伴们艰苦的奋斗,不懈的努力下,原子弹终于问世,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因此提升,钱学森也荣获“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令人敬佩。

正是因为钱学森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做出了改变,用坚持的汗水打造武器,他才真正完成了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想成就更苗条的自己,就要放下美食,做出改变,主动走出懒散的“舒适区”;如果想成就更好的成绩,就要放下游戏,主动走出娱乐的"舒适区"扎进题海之中,做出改变……

越是走远路的人,越不能呆在“舒适区”中,越要懂得做出改变!


走出舒适区(3)

小鹰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作出了改变,它飞离了温暖的巢穴,扶摇而上,搏击天空,终成雄鹰展翅飞;小溪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做出了改变,它奔离了舒适的水潭,奔腾万里,振奋高亢,终成大江哗哗淌;毛虫想做更好的自己,它也做出了改变,它突破了温暖的虫茧,破茧成蝶,终成蝴蝶翩翩舞。可见,我们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做出改变,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使自己感到安逸的地方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做出改变,终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可以在哈佛里舒适的上完大学,可他想成就更好的自己,他毅然选择退学,他,就是著名的比尔。盖茨。他在读大学时就有了创立微软公司的想法,于是他做出重大改变,离开了较为舒适和安逸的校园,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和好友研究微软,最终成为了微软公司的大老板,成为当时的首富。

比尔。盖茨成就了更好自己的路途,就是从他选择改变自己开始的,就是从他主动离开舒适环境的那一刹开始的,就是从他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开始的。正是因为盖茨迈出了这一步,他才会叱诧商业界,真正地成就更好的自己。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迎接前方的挑战,做出正确改变,终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南丁格尔本是一位富家小姐,她完全可以靠着家中的积蓄而平凡地渡过一生,但她没有,她想成就更好的自己。于是她主动离开家,来到前线,治疗在战争中受伤的战士,迎接了在战乱中治疗他人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名字被那么多个人铭记,人们也因此设了“南丁格尔奖”来鼓励优秀的护士的原因。如此,难道她也没有成就更好的自己?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主动离开了那个令自己舒适的家,主动地做出改变,来到前线治疗他人,她才能拥有挑战自我的机会,拥有改变自己的机会成为如此优秀的一位护士。

古今中外,但凡想要获取巨大飞跃,成就更好自己的人,无不是那些做出改变,主动走出舒适圈的人。无论是商业大咖比尔盖茨,还是最优护士南丁格尔,他们的蜕变都是从做出改变,主动迈出舒适圈的第一步开始的。这些种种事迹难道不是在向我们说明如果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做出改变,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吗?

所以,让我们做出改变,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走出舒适区(4)

游客温暖善意的喂食,会让动物们最终丧失觅食能力;父母的万般宠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走向毁灭。说白了,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爱,认为让对方开心快乐是爱,让对方舒适安稳是爱,孰不知太舒适的后果是伤害,是毁灭。当今社会上,不少父母已将这一错误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有关研究概括的“家庭教育四大误区”中,“温室误区”醒目地排在首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离开家庭这个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但不少家长却错误地让他们的孩子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导致孩子不懂展翅飞翔。

一时的宠爱并不是实质的爱,倘若真的爱他,就应该为他的将来考虑。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的,而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寒冬腊月也只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这是因为中国的家长总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日本的家长则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事实证明,舒适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终会丧失社会竞争能力,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旦失去摇篮,便会狠狠地摔下一个大跟头。

苏格拉底曾说:“对子女供应多量财富而不注意增进他们品德的人,恰像那些把自己的马喂养得很好而从不训练它们成为有用之材的人一样。”真正的爱,是让他学会摆脱舒适的环境,学习谋生的手段,锤炼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用之材。《福尔斯》杂志封面上,穿戴考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箱子。《福布斯》杂志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现在的有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却只留给心爱的女儿十分之一的家产。他断言: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与其给予他万贯家产,不如将工具箱交到他手中;与其让他沉浸在摇篮的醉梦里自我毁灭,不如让他尝点苦头,早日品到人生的滋味。总之,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走出舒适区(5)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当我遇到一个困难或是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不喜欢某件事就不去做它。往往是因为惰性,你就会拒绝许多可能可以使你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因为我们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不愿做的都是我们不擅长的。但这些看似不擅长的往往又充满着未知与惊喜,更是能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蜕变的关键点。只要你越过了这些阻碍,就可能将成长中的挫败与坎坷转换为学习的动力与不断向上攀登的勇气。

前几个星期,我意外收到了班主任老师给我的一个任务,同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以“我眼中的初中生活”为题为六年级学弟学妹们介绍初中生活。既然机会已来到我的面前,我当然要毫不犹豫的抓住它。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准备演讲稿……

稿子顺利通过后,我才得知这是一个比赛,需做一个PPT,还要脱稿演讲。当我知道了这些要求时,我畏惧了:“要不算了吧?这种事不适合我。”当杨主任严肃地问所有参赛选手:“你们有没有想弃权的?现在就可以走。”霎时间,我真有过决绝地转身走人的冲动,但当我看到其他选手毫不犹豫的屹立在那时,我想想还是算了吧,还是不要丢脸,不要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想想我当初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任务。所以,我选择了留下。

准备比赛的过程艰辛而忙碌,作为毕业生的我第一次为了准备比赛而不是学习忙到了十二点。我照着PPT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过程虽然枯燥、疲惫,但多半还是熟练表达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占据了我的心头。本是有点小紧张的我,现在却倍感轻松。

比赛当天,一切顺利。到了投票环节,本以为我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少有人为我投票这样尴尬的局面。直到学弟学妹们将我的投票板挤倒时,我才发现:为我投票的同学可谓是摩肩接踵地向我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

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要在比赛中追求一个名次,更别说是冠军。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真“捞”到了一个冠军!

所以,我由衷地感慨:成长型思维就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就是不断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成长型思维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成就更好的自己!


走出舒适区(6)

走出“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文/糕糕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经的演讲课老师。

老师看到我十分兴奋,问我有无时间,可是给学妹学弟们传授一下演讲经验。

因为平日的确忙碌,再加上水平有限,便被我婉拒。

告别老师之后,心里却还是有些感慨。

几年前的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是连看到演讲台都发抖的类型,殊不知也有今日,可以被人认可,得到邀约,自然也为自己的进步有些许欣慰。

说是经验,太过夸张,若说心得,却的确有。

其实不过一句话:

——人若是想进步,就要逼自己走出“舒适区”。

记得几年前在课堂上,我与同班的同龄人一样,惧怕登上三尺讲台,惧怕当众开口演讲。

胆怯与自卑五五平分,怕举手投足不堪登台,怕中式英文贻笑大方。

某天课上内容是小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每组要选出一员代表,代表小组登台辩论。

我所在的小组有四人,算我在内,三女一男。男孩在讨论的时候积极主动,热情十分,可是在讨论环节结束,要选出代表登台的时候,包括男孩在内的其他三人纷纷或是低头垂目,或是装看风景,任凭老师问了几句“请XX小组代表上台——”都无人应答。

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念头突然击中了我:

如果我一直去逃避,一直不面对,那么此时的这尴尬的一幕,会在未来无限重演。

我就永远都学不会演讲。

这样下去,甘心吗?

想到这里,我下意识地站了起来,走到人前,说了两个字:“我来。”当时老师的眼神稍显惊讶,因为我一向给人的印象,是不声不响,是内向沉默。

似乎就是从那天开始,我上了瘾一般,逼自己积极去争取每一次在别人看来避而不及的演讲机会。不再怕犯错,因为每一次犯下的错误,我都会牢牢记在脑海里,在台下一次又一次对着镜子练习改正。

逐渐也爱上了演讲的感觉,爱上了整场回荡着自己不急不缓,嘹亮有度的声嗓;整个人变成了在台下害羞内敛,在台上落落大方的模样。

直到如今,不再怯场,反倒是逐渐练就了一身演讲的气势。

身边有朋友谈到课业里的presentation,一边愁眉苦脸,一边打趣我,说我在台上和台下是两个人,仿佛blingbling在发光。

这种改变,让我第一次意识到:

逃离“舒适区”,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帖子。

看完之后,天雷滚滚,血泪两行,一针见血,难以反驳。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ta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的最优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

真是对极。

何为“舒适区”?

它可以是难以改变的习惯,可以是不愿变化的状态,也可以是习以为常的嗜好。

它是廉价的安全感;是有惯性的懒惰。

不过它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而是一个中性词。

一些人认为,待在“舒适区”是人生理想;

也有一些人认为,远离“舒适区”为生活真谛。

于前者,“舒适区”就意味着最稳定的人生,意味着零风险的安全。

他们自认已经抵达了失去了上升空间的人生阶段,不愿再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控制,对某些事物追求的渴望已经淡化,对于此时的他们来说,稳定,就是进步。

而于后者,处于“舒适区”,不过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消耗生命,打发时间——总是逃避不喜欢做的事情,总是挑选容易掌控的选项,沉迷于窝在舒适区,享受于此的安心和满足。

的确,每个人都有权待在“舒适区”,有权享受,有权舒服。

只是真正的“舒适区”,绝对不是逃避成长的防空洞,也绝对不是“英年早逝”的墓志铭。

它是基于一个人见过了真正值得奋斗的事物之后,在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正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之后,自主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场可以自己选择难度的游戏。

除了基础难度,还有中等难度,高等难度……

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

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甫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你所谓的目的地,也许只是他们眼中短暂歇脚的驿站。

人不怕懒惰,不怕胆怯;

怕只怕,懒惰成习惯,胆怯成常态。

俗话说,温水煮青蛙。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活在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忘记了彻骨寒冷和烫皮火热,对暖暖水温变得依赖,变得习惯。

所以更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人这一生,就是要在不间断接受外界的刺激,以及内心对于目标的追求中,上下求索,咬牙前行。

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不停地遇见更大的世界,才能越发逼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你会发现,远离舒适区之后。

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与你共勉。


走出舒适区(7)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当我遇到一个困难或是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不喜欢某件事就不去做它。往往是因为惰性,你就会拒绝许多可能可以使你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因为我们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不愿做的都是我们不擅长的。但这些看似不擅长的往往又充满着未知与惊喜,更是能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蜕变的关键点。只要你越过了这些阻碍,就可能将成长中的挫败与坎坷转换为学习的动力与不断向上攀登的勇气。

前几个星期,我意外收到了班主任老师给我的一个任务,同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以“我眼中的初中生活”为题为六年级学弟学妹们介绍初中生活。既然机会已来到我的面前,我当然要毫不犹豫的抓住它。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准备演讲稿……

稿子顺利通过后,我才得知这是一个比赛,需做一个PPT,还要脱稿演讲。当我知道了这些要求时,我畏惧了:“要不算了吧?这种事不适合我。”当杨主任严肃地问所有参赛选手:“你们有没有想弃权的?现在就可以走。”霎时间,我真有过决绝地转身走人的冲动,但当我看到其他选手毫不犹豫的屹立在那时,我想想还是算了吧,还是不要丢脸,不要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想想我当初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任务。所以,我选择了留下。

准备比赛的过程艰辛而忙碌,作为毕业生的我第一次为了准备比赛而不是学习忙到了十二点。我照着PPT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过程虽然枯燥、疲惫,但多半还是熟练表达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占据了我的心头。本是有点小紧张的我,现在却倍感轻松。

比赛当天,一切顺利。到了投票环节,本以为我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少有人为我投票这样尴尬的局面。直到学弟学妹们将我的投票板挤倒时,我才发现:为我投票的同学可谓是摩肩接踵地向我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

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要在比赛中追求一个名次,更别说是冠军。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真“捞”到了一个冠军!

所以,我由衷地感慨:成长型思维就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就是不断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成长型思维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成就更好的自己!


走出舒适区(8)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而这并非空谈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

“舒适区”,仿佛是一个保护层,里面只有表扬与赞赏,遮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盲目自信,无法看清现实。只有走主动走出”舒适区”去做出改变,才能成就更好自己,升华人生境界。

南丁格尔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家庭富裕的她,从小便让许多人极其羡慕,无数的称赞,点缀着她的生活。可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常常认为自己的生活十分空虚,她想让生活变得充实,丰富,让人生更有价值。于是,她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来到前线,做了一名战地护士。每当她冒着枪林弹雨就回了一条条可敬的生命,她总是十分高兴,十分自豪。这份善良与爱心,让她的生活渐渐有了方向,推动着她继续前行,她也因此获得了”提灯天使”的美誉。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用爱心抢救战士,她才真正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升华人生境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因高超的科学技术,被美国重用,美国政府也给予了他很极高的待遇。在美国留学期间,无数的肯定让钱学森一直生活在安逸与舒适中,可钱学森学一直没有忘记那个科技落后的母亲一一中国。他希望为国效力回报祖国,他毅然放弃了极高的待遇,回到了贫瘠的祖国,带领一批实验学者,制造属于中国的武器。在他精密的测量,同伴们艰苦的奋斗,不懈的努力下,原子弹终于问世,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因此提升,钱学森也荣获“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令人敬佩。

正是因为钱学森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做出了改变,用坚持的汗水打造武器,他才真正完成了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想成就更苗条的自己,就要放下美食,做出改变,主动走出懒散的“舒适区”;如果想成就更好的成绩,就要放下游戏,主动走出娱乐的”舒适区”,扎进题海之中,做出改变……

越是走远路的人,越不能呆在“舒适区”中,越要懂得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