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汇编13篇)
红袖添香
2024-02-11 05:54:21
小学
其它

平时(1)


美术课上,同学们在认认真真的画大海。
小红正准备用蓝色水彩笔画海水,突然发现自己的水彩笔不见了。她到处找,还是没找到,只好问同桌小丽借了。小红看见小丽有蓝色的水彩笔,就拍了拍她的肩膀,问:“小丽,能借我用一用你的蓝色水彩笔吗?”
小丽摇了摇头,说:“不能,这是我新买的水彩笔,你等会儿会弄坏的!”
“求求你了,就借我用一下吗?”小红可怜巴巴地说。
小丽看了看小红的画,皱起眉头:“你还要画一大片海水,会把我的蓝色水彩笔弄没油的!”
“我会节省用的,要是我把油用完了,会赔你一支的!”小红认真的说。
小丽瞪着眼睛:“我正在用呢!不能借你用。”
“哼!不借就不借,上次我真不该借给你转笔刀,下次再也不借给你。”小红渐渐生气起来。
有一天,语文考试前,小丽发现自己没带铅笔盒,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只好借同桌小红的了。想起上次那件事,他紧张的对小红说:“小红,能借我铅笔和橡皮吗?”
“我才不借你,上次不借我,这次绝不借你。”小红一想到上次的事就生气。
小丽又苦苦哀求道:“对不起小红,上次我不该这么对你,请你原谅我吧!”
小红想了想,说:“好吧,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道歉,我就原谅你了。要明白,平时肯帮人,急时才有人帮这个道理。”
小丽高兴地点头:“知道了,谢谢你,小红。”
最后,小红笑眯眯的把铅笔和橡皮递给了小丽,她们就开开心心的考起试来。

平时(2)

战火在城市里随处可见。

枪声,哭泣声不绝于耳。

人民们总希望世界和平。

不再受到枪声的干扰,炸弹的威胁。

还有那侵略者的破坏。

当世界和平时。

小溪里的溪水不再混合着鲜血。

大树上的树叶不再沾满灰尘。

大路上不再有着那一颗颗金黄的弹壳。

城市里的战火也早已熄灭。

当世界和平时。

城市里不再有着那一面面军旗。

不再架着那一挺挺机枪,一只只沙包。

也不再停着那一辆辆军车,一辆辆坦克,一架架飞机。

当世界和平时。

人民欣喜若狂,群众欢呼。

天天举办宴会,天天举行演讲。

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平时(3)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话,好象一直一俩大家都认为它是不好的,我认为不然。

“平时不烧香”是说平时不学习,当然不好,但“临时抱佛脚”就有非议了,如果平时学习,到考试前再温习一下,这样做一次巩固的复习,对掌握知识更有益。

我是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老师上完新知识,回到家后,把这些知识复习一下。过一段时间,再温习一次,保证能记住。考试前,再把这些知识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它现在已牢牢固固地存在你的脑中了,不用再怕忽然想不起来了。

所以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全是不好的,大家说是不是啊?


平时(4)

今天,我看了《临阵磨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位大将军英勇善战,经常让敌人闻风丧胆。可是,有一次打仗得胜归来后,他每天吃喝玩乐,也不练武,不练兵,很快成了一个大胖子。过了2年,敌人又来了,将军挺着肚子去拿他的枪和刀,可是它们都已经生锈了,将军只好束手就擒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从平时抓紧,未雨绸缪。学习上更应该如此,平时要多练、多读、多写,熟才能生巧!反之,“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不能总想着到考试前再作复习,临时抱佛脚,这样肯定是考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的!

我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那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事。因为上学期,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一直是喜滋滋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时,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放松了预习和复习,默写也会常常错一个两个词语,虽然老师也提醒了我几次,要我得在学习上多下点功夫了,我还是不以为然,心不在焉的。在期末的几次小测验中,我连续考得都较差,这时我着急了,意识到我再不努力,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我肯定考得一蹋糊涂了。于是,连续复习了几个晚上,考试那天我还是遇到了许多拦路虎,那些题目似懂非懂。成绩出来了,虽然我没有排在最后,但与上学期比,我已经明显地退步了,这时我心里真的充满了后悔啊,为什么自己平时不努力呢?

临阵磨枪,不可取,学习上也来不得半点马虎偷懒,我要牢记这一点!


平时(5)

2011年12月8日放学时,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现在生活过得是不是很幸福?”“是!”同学们齐声回答,李老师接着又说:“可是,现在离你们很远的地方,那些灾区同学们的生活还非常艰苦,他们有些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我们是不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没错。”同学们又说。“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愿意向贫困山区捐款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小手来。”李老师的话音刚落,霎那间,全班的60多只小手都举起来了,同学们捐款的热情特别高,这充分表达了我们34中队的少先队员对灾区人民的爱心。

回到家里,立马拿出我心爱的存钱罐。我的存钱罐外形是一个哆啦a梦,一个大大的脑袋,两个那么有神的眼睛,长着左三根右三根的猫胡子,一个红红的鼻子,双手伸进他的百宝袋里,下面有一个盖着的小孔。我平常都把存储的钱全部从这个小孔里放进去,从不乱花。今天我打开盖子一看,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的硬币,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面值的人民币都有,我从中精心挑选了三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准备将这三十元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同学们。

第二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把钱都交给了李老师,我们捐了钱后,我捐的钱数是全班第二位。


平时(6)

20xx年12月8日放学时,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现在生活过得是不是很幸福?”“是!”同学们齐声回答,李老师接着又说:“可是,现在离你们很远的地方,那些灾区同学们的生活还非常艰苦,他们有些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我们是不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没错。”同学们又说。“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愿意向贫困山区捐款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小手来。”李老师的话音刚落,霎那间,全班的60多只小手都举起来了,同学们捐款的热情特别高,这充分表达了我们3·4中队的少先队员对灾区人民的爱心。

回到家里,立马拿出我心爱的存钱罐。我的存钱罐外形是一个哆啦a梦,一个大大的脑袋,两个那么有神的眼睛,长着左三根右三根的猫胡子,一个红红的鼻子,双手伸进他的百宝袋里,下面有一个盖着的小孔。我平常都把存储的钱全部从这个小孔里放进去,从不乱花。今天我打开盖子一看,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的硬币,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面值的人民币都有,我从中精心挑选了三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准备将这三十元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同学们。

第二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把钱都交给了李老师,我们捐了钱后,我捐的钱数是全班第二位。


平时(7)

周末在我的眼里跟往常一样,甚至比上学更忙。

因每周五才回一次家,几天家里空无人烟的缘故,家变得灰尘满满。周五光跟随妈妈打扫卫生足已累倒了,莫说写作业。

至于周六吧……隔壁建房子的嘈杂声把我从甜美的梦里拽醒,我拖着身子对着洗手间的镜子跟自己打了个招呼:哎!充实、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嘴里叼着面包,一边咬一边对着晨诵书默读,我的声音伴随着流动的时间到达了中午,午饭后,我趁机看了一会动画片,动画片里的鱼整天无忧无虑的多自在呀,而我呢!不是握笔写作业,就是被管着复习、看书…

下午,当我开始做英语小练时,突然想起CY老师在课堂上讲了“月”和“阅”…这两个常用的同音字,却让我很深刻。老师可以让我们写一个“月”的抄写,而老师只要写一个“阅”字。回想当时,虽然讲台下的我们表面很平静,但内心早已云起云涌。

哎!还是丢掉所有的心绪,开始与作业发起“战争”吧!这周三位老师也不留情,CY老师的:小练、AB本抄写……李老师的:同步、作文……魏老师的也不少,卷子一大张,还有同步。埋头吧!完成一项就少一项。

我握起笔,写写、停停,过程也被些难题卡住,通过查教材全解,也过关了!整整一个下午,除了作文外,其余的都完成了!

停下手中的笔,心想:作业越深陷,它越会坠入你内心的深渊,那时你就逃不脱、忘不掉,直到灵魂都疲倦。

学习,它会让你快乐、让你成长,也会让你周末的生活更烦恼。


平时(8)

平时我不会煎荷包蛋,想吃荷包蛋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妈妈煎,看着妈妈那熟悉的动作,真是羡慕极了,心里又有些酸溜溜的滋味,真不好受。于是,我就叫妈妈教我煎荷包蛋。

我把锅子洗干净,打开煤气开关,等锅的水干了,我下了油。谁知油一倒进锅里,就“噼喱啪啦”炸开了,那油像跳跳球似的弹出来,险些烫伤我的脸,我马上跳到妈妈身后,妈妈看了,把我拉到锅前,鼓励我说:“不怕的',快打开蛋壳,你一定行。”但我却一时无法打开蛋壳,油快着了,妈妈夺过蛋,在锅边一碰,把蛋下到锅里。鸡蛋“嗤嗤”地响个不停。一会儿,我把锅中的鸡蛋翻了个面。煎了一阵,妈妈催我快盛起。慌忙中,蛋已经变得黄黑了。我叹了一口气,灰心地说“看来,我真的不会煎荷包蛋了。”妈妈看见我这么没信心,就说“加油吧,不要放弃,做事是会有困难的,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我抬起头,望着那黄黑的鸡蛋,决定再煎第二个鸡蛋。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铲子,往锅里放油,油又像刚才一样跳出来,但是我不怕了,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鸡蛋往锅边一碰,鸡蛋下了锅,在锅里“嗤嗤”响,我把火关小一点,让鸡蛋在锅里煎了一会儿,把它翻了个面,看见鸡蛋两面都金黄了,马上把鸡蛋盛起。迫不及待地把劳动成果端到爸爸面前:“请你品尝,并提宝贵意见。”爸爸尝了尝说:“真香,真香!”我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成功了!”

今天,我学会了煎荷包蛋了,我自豪地笑了,笑在脸蛋上,乐在心窝里,因为我不在是饭来张口的人了


平时(9)

大家平常应该都上过补习班吧,平时一上起来就是几个小时,把业余时间都赔了上去,这样一来,还有时间做别的事么?例如积累。 补习班、奥数只是用来活跃大脑的,可在小学阶段只忙这些,到了中学难道考奥数么?就像古文诗词,到了中学,可都是要考这些课外积累的呀!举一个例子吧,就说我们班的朱择瑞,头脑很灵活,奥数基本上难不倒他,可他连杜甫的绝句都不会背,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课外不加强积累,那到高考时,不懵了 ? 就像一个初中生,他小学成绩不错,90多分,可一看到高考的试卷,傻眼了,除了看拼音写词语和按课文填空他会,其它的什么诗词呀,别说默了,就是听,他也没有听说过。总结一下,功夫下在平时,只有你平时积累得多了,知识丰富了,满肚子是墨水,考试才没有问题;但如果平时没有积累,就算奥数考了满级,满肚子都是空的,那考试还不是考不好? 再说到了中学你哪有时间积累?每天作业堆得像小山似的,所以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多加积累才是。 因此,我调查了一下我们班上同学的积累情况: 1、 我们班积累的人数仅占全班总人数的9分之1。 2、 我们班爱读书、读书多的`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分之1。 于是,我帮同学们拟定了一份积累的计划: 1、 每天早上起来读20分钟新概念英语。 2、 每天午休时看一会课外书。 3、 每天写完作业后背1首古文或者诗词。 所以,功夫不是放在作业上,只有这样多积累、多下点功夫,你的成绩,才可能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这才是考试成功的秘诀!


平时(10)

在20××年语文高考中,我一路做下来都挺顺利,但看到作文题《传递》,却使我突然慌了手脚。这么笼统的话题,范围这么广,我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虽然我们平常总是埋怨作文题目出得没有发挥的余地,可一旦有了广阔的空间,一时间我们又无法发挥。

既然自己发挥不了,就按老师教的去做,我们名之曰“现代八股文”。开头提出论点,语言要优美,中间找论据,李白、陶渊明、鲁迅再好不过,接下来转换一下表达的侧重点。结尾列几个排比句升华一下主题,那么一篇受评卷老师青睐的文章就算完成了。老师说这叫“以不变应万变”。可对于《传递》这个题目,我总不能分别说李白的诗传递了什么,鲁迅的杂文传递了什么,陶公的归隐又传递了什么吧?所以这个话题有让我们跳出传统作文模式的可能。但它究竟好不好呢?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它确实不像以前的话题一样束缚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绑在“八股文”上。可是我们一年的作文备考训练的就是这种模式,读后感,因为专家和老师都说这种写法最四平八稳,且容易得高分。但当我们遇到一个较有余地的话题,我们又如何能在考场上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把自己的.思想解放了呢?

跳出传统的作文模式去想一想,可以用来传递的东西还真不少:传递信息、传递爱心、传递思想……假如各个方面都涉及,那么文章只能泛泛而谈,没有深度,自然得不了高分。而如果专找一个方面来写,又怕写不够字数,而且,纵向深度的思索要比横向广度的思索难得多。我想,这就是这个话题的闪光点所在,因为从这里能看出思维水平的差距。

相信这个话题如果放在今年,很多人会马上想起奥运圣火的传递,从而写到奥运精神的传递。联系是出题者的意图之一,但在20××年,对于我们这些一心只想通过读书走出去的农村孩子并没有多少话要说。

现在回头想想,这题目并不难写,且不用担心会离题,但在考场上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要抓住一点来展开,往往会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陷入了空谈。所以,出题者如果能想到这一点,或许在我们的作文中就能出现更多精彩的文章。


平时(11)

我们难得起了个大早,飞快的穿衣,火速的叠被子,洗洗漱漱,来迎接今天的期中考试。到了班里,一片热闹的景象:提问的提问,背书的背书,做题的做题……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拿出课本,复习学过的内容。

第一场考的是语文。卷子发下来了,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发现,原来卷子没有我想象的简单。我便“提高了警惕”。我开始答卷,前半张很容易的做完了。可是到了后半张,半路却杀出了“程咬金”——一道课外文言文。我不会,但我还是冷静下来。我按照学过的文言文的规律来答题,也解决了。时间,只剩70分钟,而我的课外短文阅读还没写完,我只好先抛下它,赶紧写作文——我的语文考试技巧就是50分钟答题,70分钟写作文。如果题没有答完,可以在作文写完后再答。作文写完了,还有30分钟,我便把刚刚没写的题一一补齐,最后还留了10分钟的检查时间。

考英语时,我觉得有点难,于是便更细致的答题。听力是我最拿手的,我感觉这次听力考的应该不错。英语考完试后,我们回到班里,班主任告诉我们,这次的英语试卷原本是九年级的复习卷,有点难度。我们也就不再纠结英语了。

考数学了,我有点担心,因为我的数学不太好,而且整张卷子都是几何证明题,我看了就头大。这时,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别急,别急,慢慢思考……”慢慢地,我不再这么担心了,拿起笔,开始做题,不一会就写完了一半。有一道证明三角形权对等的题,我一直没解出来。我挠挠头,干瞪眼。我在草稿纸上把所有判定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都写了下来,“sss”“asa”“aas”“sas”“hl”然后再一个个的找,终于把这座“暗堡”给攻下了。

物理平时学的好,于是物理我完全不用担心。物理考试是70分钟,我只用了40分钟就把所有的题写完了,得心应手。答完题,我就开始检查,不一会,演算本就写满两页了。同学们陆续交了卷,我依然坐在那里检查。最后考场只剩三个人了。突然,我发现了一道错题,那道题的答案应该是“4200”,而我算成了“3200”,那道题大概6分,好险好险,幸亏我改过来了!

这次考试,我觉得考的不算好,但是,按语文老师说的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一切从零开始。”

你是我的小呀小期中,怎么得分都不嫌多,红红的对勾温暖我的心窝,保佑我每科都过!过!过!过!


平时(12)

俗活说:说打嘴就打嘴。这不,还没过几天,大祸就临头了。

那天,生物老师告诉我们下节课要测验生物.我满不在乎地看了看课程表—咳!着什么急呀!得到下个星期呢. 等到测验前一天晚上,再突击上一阵子也来得及呢!

于是,这几天我就照常乐,有时间就玩.作业少,自习 课不少,正是乐的好机会.做完作业,没事干,就和“邻居 们”“打电话”,传纸条。晚上看电视,爸爸妈妈叫我复习功课,我却摆摆手:“才开学两个星期,离考试还有十万八 千里远呢,着什么急呀!”这可真是“笑声、闹声,叫唤 声,声声有份,闲事、影事、电视事,事事关心.”

一天上午,第三节本是英语课,可班主任却拿来一叠试 卷说是测验生物。我的脑袋“轰”地一下炸了起来,怎么 办?我还没同“生物朋友”照面呢!不容多想,试卷已到手 了。展开一看,这些题目都像一个个陌生人正朝我微笑.事 到如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本想凭着上课的记忆做一点,可谁知我上课偏又不大肯听,认为到 时候一背书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可好,脑子里关于试 卷上的“信息” 一点也没有,做什么呢?这样一急,就更做 不出了。时间老人公公正正地走完了45分钟,一串尖厉的铃 声告诉我们要收卷了。我望着几乎空白的试卷,真是欲哭无 泪,只能干瞪眼,周围也是一片理怨之声。这回可成了”骂 声,怨声,悔恨声,声声噪耳;闲事,影事.电视事,事事 无心。”

几天后,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还是 劝导我们不要做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奇 怪的是,这一回我可没在下面讲怪话埋怨老师了,而是把老 师所讲的认认真真地想了又想.思了又思。于是我终于明白 了老师对我们讲的“不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话的真正用意。


平时(13)

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作者:蔡肇基

一、高考阅读探究题探究什么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可见探究是多么重要。

实行新课程后的新高考,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十分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既可以检阅实行新课程的实绩,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使语文高考自身出现了新局面。

由于过去高考从未提过探究的要求,朦胧意识之中,有人认为“探究”是一个十分玄乎的事情。实际上,探究并非不可捉摸,其要求十分明确。

2007年实行新课程四省市的《考试大纲》指出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上述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各3条要求结合起来看,不难发现是一一对应的。第1条,指的都是探究文本自身;第2条,指的都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第3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把两类文本的探究要求合起来表述,第1条是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第2条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3条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概括又不难发现,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二、阅读探究题与其他阅读题异同1.不少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其实都有一定的探究色彩。例如:

(1)2003年高考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本题探究文中所写某部分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兼顾对文句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和作品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和赏析。其答案是: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2006年江苏卷考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画线的句子是:“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句中的“它”指的是烟雨中的老牛木犁,所谓“一幅烟雨牛鹭图”。该题的答案是: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3)2006年广东卷考题:“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傅雷文集》好像是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了它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及一定程度上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该题的答案要点是:(1)“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2)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渐消失的忧虑和无奈。

可以这样说,凡是不以发现、筛选、整合信息为主要考点的试题,都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离开探究,就不可能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到位。我们在探究方面不妨更自觉,更清醒一点。

2.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其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你熟悉《水浒传》,才能着眼于整部作品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你了解作家,才能联系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究。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大小强弱,与他哲学、思想、艺术的各方面有无厚实的根基有关。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其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探究题而又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三、阅读探究题有一个发展过程探究是高考中的一种新试题,试卷上的探究题起点不高,得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说,国家命题组对宁夏、海南卷的

一道探究题评价很高。该题就《林冲见差拨》一文而命,是阅读该文的4道试题的最后一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镇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其实也还是一个人物身份和性格把握的问题。

宁夏、海南卷另一道关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探究题是:“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连文言文阅读的“全都表现人物某一特点的一项是”这种试题,都可以说是探究题了,只是在文言文阅读那里,是列出四项让你选择,这里是要自我发现。

有人说,2007年四省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中的探究题,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有一个颇大的距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四、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怎样加强探究训练,逐步适应已经开始出现并有可能不断提高要求,真正像考纲所说的那种探究测试呢?如前所说,探究题探究的主要就是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这些都不是临阵磨枪就能收效,不可认为探究只是一种技艺。探究之功,非一日之功;培养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1.现在的课文,人文性一般说来都很强,注重课文阅读探究,会使语文学习显出一点活力。高三语文学习,必须开发课文资源,在真正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探究的重点,根据前面所述,自然是文本本身、文本背景、特有解读等三个方面。

下面,试就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略举数例说明。

例1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课文相关内容:熵是根据热力学能量守衡和能量可以转化两个定律而提出的,它是不能再被转化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探究题:本文作者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还曾说过:熵定律“实质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向混乱和荒废发展”。有人据此认为熵律适用于孤立封闭系统的一切过程,小到一个生命体,大到整个宇宙。相对于进化论而言,这种观点可称为退化史观。你对进化论与退化史观持什么看法?试结合本文,说说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本题要求探究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并形成关于世界观的认识。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也许一般人(包括笔者在内)都会断然否认退化史观,但读了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一点新的看法。诚然,地球能量总值不变,能量可以转化,但转化后的能量并不可能再做功,比如煤燃烧后二氧化碳散发到空中,就不可能再为人类利用,因而,可利用的资源只会愈来愈少,如果达到“能量平均状态”就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退化”不能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该题的具体答案可以因人而异,只要有道理就行。

例2路

课文相关内容:一种文明类型与道路的形态密切相关,而道路的类型取决于代步的技术。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外国人曾经恭维我们的长城,说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高速公路”——借助于一个个烽火台,边关将士能将敌军来犯的消息在一天之内传到几千里外。其实,长城到底是墙而不是路,我们的民族在修墙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在修路上投入的精力。文章末段说:(明清)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实行海禁,就是为了“固守住疆界,笼络住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洋在他们眼中,与西南面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一样,不过是老天赐予的免费的长城。他们想不到或不愿想到,那是一条宽广无垠的路,直到坚船利炮逼近的时候,他们才猛然意识到这大洋原来是路——当然只是洋人的而非自己的路。

探究题:从末段看,实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大洋的?由此,你对古代“长江天堑”的说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要求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作者否认“长城是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墙,批判了中华文明中缺乏进取精神的一面。实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认为大洋并不是通向世界各地的宽广无垠的路,而是阻遏对方进入的天然的长城,都反映了一种封闭、保守的态度。由此,我们对古代“长江天堑”的说法也就应该有所否定,应看到这种说法也是把长江视为防守的壁垒,而不是视为进取的通道,同样是封闭和保守的反映。

例3英雄的舞蹈(小说)路翎

课文相关内容:小说主人公张小赖是镇上的一个说书艺人,十几年来抽着鸦片,衰老、病弱,仅剩下一副干瘪而可怕的躯体。后来,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尖利地唱着《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把听众都吸引了过去。愤怒的张小赖更加起劲地说起三国故事,仿佛自己就是替天行道的吕布、关公,拾起地上的竹棍在台上拼命挥舞,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死了。

探究题:你觉得这篇小说有什么风格?试以绘画为喻,说说这篇小说是像油画、国画或漫画,从而阐明它的风格。本题要求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时代精神。这篇小说像是一幅漫画,具有夸张的讽刺的特点,如对张小赖外形的描写,说书时声音、动作的描写等都是这样。特别是“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出人意料地一下子就“死了”,这个结局无疑具有夸张色彩,仿佛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守旧的主人公被女友一推就死的结局一样,漫画式地突出了守旧人物的虚空无力,不堪一击。

2.即使从初中所学课本中选择某些课文作探究,也很有意义,便于入手,若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得,其中乐趣不可言喻。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一般人都把重点放在一个“讽”字上,指出“讽”不是讽刺,而是借助比喻、故事等方式委婉地劝谏,于是着重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其实,邹忌的可贵特点并不仅仅是善谏的问题,善谏只是一点技术,邹忌还有许多可贵品质。例如:①力求自知。为了自知,他广为调查研究,问妻、问妾、问客“孰视”徐公,还要再“窥镜自视”,终于有了自知之明:远不及徐公美。②善于反思。明明自己不及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客都不讲真话呢?邹忌“暮寝而思之”,原来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他们皆有私心,怎能讲真话呢?③推己及人。邹忌由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由想到了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更该有多少人想从他那里得到好处,能不受蒙骗吗?④敢于进谏。想到了齐王受蒙骗,邹忌可没有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而是当即入朝进谏,确有勇气。这以后才是⑤——善于“讽谏”的问题,邹忌现身说法,以己为喻,终使齐王顿悟自己受蔽之深,下令群臣和全国,“面刺寡人之过”,即使在外议论,“闻寡人之耳”亦可受赏,“纳谏”的决心的确很大,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如能探索到这一步,显然走进了人物的深处,走进了人文的深处。

再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送行》,写一般人在朋友远行的时候,既在头天晚上举行饯别宴会,又在第二天早上到车站送行,而内心里却巴望火车快点开出,以结束尴尬的局面。但有些人通过“社交处”受雇于被送者,在车站却尽显依依不舍的情感。文中所写的勒罗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认为勒罗有真情,甚至连教材编写者都有这样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展开探究:勒罗的车站送别是真情吗?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把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其一,勒罗在车站送别,他“的确有感情”,眼中有的是泪水。但这里的“感情”不等于“真情”,只是出于“演戏”的需要而培养起来,“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嘛”。“演戏”,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其二,进一步看,勒罗“演戏”还只是一个现象,他与被送行者不是合作演出的关系,也不是一方欣赏另一方演出的关系,而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许多美国人,在英国交不上‘朋友’,但完全可以雇人送行。”借以避免孤独,博得车警尊重,在旅伴中显示身份地位。由此诞生了“英美社交处”,明码标价,毫不含糊。在这样的赤裸裸的雇佣关系面前,勒罗出于谋生的目的而受雇“演戏”,会有“真情”吗?其三,再从整个英国的社会背景看,亲朋好友之间,都以到车站送行为苦,寻求“摆脱”;主客之间,“英国人是那么不好客”,以致成千上万美国人带来的介绍信形如废纸。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确要呼唤真情,但绝不会以“雇佣”的“演戏”作为一条出路,“雇佣”的“演戏”只能是一种夸张、幽默和讽刺,以奇特的想象深刻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助,给了无情的现实一笔更深的讽刺!从过去所学的课文中选择某些文章让学生作一点探究,深化过去所思所悟,确实是一个办法,可以使学生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