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乡(精编4篇)
一树海棠
2024-04-01 00:36:53
六年级
其它

于家乡(1)

也许,生于这里,是天命如此,但我却心存感激,有幸一览,这无边的清新。——题记

山头独立,仿佛宇宙独有一人,看白裙飘飘,少女一人驻足痴望,心里春水般荡漾。她这一眼,看到的是深谷幽幽,更仿佛看过了那斑驳的岁月。

春,凝聚着梦想,一个个甜蜜的梦。

家乡的人们忙着插秧,年幼的她不懂得那忙碌的背影代表着什么,但她知道,那,寄托着一家人的希望。她爱极了春天的燕子,正如她爱极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她爱极了那妩媚的杨柳,正如她爱极了“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精致;她爱极了冰凉的山泉,正如她爱极了:“缓缓流到人间去”的洒脱。从小,家乡的人们就对她说:“像花儿一般去完成你的梦,我们的梦,即便一败涂地,也要有落花的洒脱。”那铿锵的话语牵引着她,渐渐地离开家乡,如风吹花朵一般,真的,去做那甜美的梦……

夏,诉说着离情,一声声含泪的道别。

那个夏天,小小的她要到县城去了,听奶奶说,每朵有理想的花儿都要到那儿,随着风,无法回头。奶奶最后一次抱着她,在她耳边呢喃,仿佛没听见她痛心的哭泣,只是拍打着她的背,牵引她的视线看向前方,她最后一次,看向,六年来,她眷恋的地方。她泪如泉涌,在眼中勾勒出那淡描的图画——她心中最美的图画。家乡的人们都来送她,那朴实的微笑,深深埋在她的心底。离别的味道,她是第一次品尝,酸酸的,一点点浇灭她幼稚的童真。她走了,带着她的梦走了,仿佛从未留下一个影子,倘若一条小河,平平荡荡地走了,自由的,沉寂的,没有快乐的声音……

秋,风吹着芦苇,一片片“沙沙”的黄波。

秋天,她出生的季节,听说,那时,红墙衰草上的夕阳快要落去,代表着她是黎明与夜晚的女儿,她一直坚信这美好的童话。她是上帝的宠儿,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宛如梦境的地方,后来,头脑聪明的她在学校占得一席之地。她过得很快乐,却没忘了那曾经的梦,因为那花儿般的梦不只属于她,也同样属于她故乡的人们。今天,人们插下的秧苗该收获了吧;今天,那屋檐上的燕子也该飞走了吧;今天,门前的桂花也该黄了吧,她总是这么想。她明白,家乡的人们也同样想着她,总有一天,她会实现那个梦,回到家乡,重拾曾经的美好。她同样明白,小小的女孩也该长大了……

冬,风吹起雪花朵朵,一阵阵荡漾的温柔。

四时悄悄的过去,童年也随之逝去。冰雪里的梅花点点绽放,偷偷飘落的白雪为她平添几分孤傲,她骄傲地站着,凝视那寂寥的大地,世人只见她的骄傲,却不见她的空虚寂寞。少女抬眼,透过玻璃凝望那一抹丹红,如同看到她自己的倒影,不免叹息,又回到属于她的课堂……

山头独立,仿佛宇宙独有一人,看白裙飘飘,少女一人驻足痴望,心里春水般荡漾。她眺望远方,那是她的家乡,风吹过如母亲般温柔,那是久违的清新。那永久的梦还存在着,那家乡人的梦,将带着她,像风带着花儿一样,飘去遥远的未来。她不会忘了那句话,即便一败涂地,也要有落花的洒脱。

“像花儿一般去完成你的梦,我们的梦,即便一败涂地,也要有落花的洒脱。”呵……


于家乡(2)

我的家乡在于都,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好吃的柿饼、番薯干,香甜可口的脐橙,又香又脆的烧卷子,还有于都人自己的牛奶品牌—高山青草奶,还有很多很多好吃的,这些都是我们于都的特产。

于都有毛主席故居,有长征公园,有重光宝塔,还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在于都县城还有一条又宽又长大河,河边有一条用木板修建的小道,人们都喜欢在这条小道上散步、乘凉、聊天、拍照、欣赏于都夜景,小道一旁还陪伴着一排排柳树,每当我们到来,柳树就会点头哈腰欢迎我们,风儿一吹,好像在给柳树梳头发。

我的家乡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于家乡(3)

“五月五、是端午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今天是念叨很久的端午节。自从奶奶教会我唱这首儿歌,我就日日期盼过端午。

每年端午,我和妹妹都会去乡下陪爷爷奶奶过。一路上, 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家里忙碌,有的在摘艾叶、有的在淘糯米、还有的在做香囊最热闹的要数甘溪港桥下精彩的划龙舟比赛。

远远望去,人头躜动,震耳欲聋的击鼓声让我们感觉车都在摇晃,两艘大大的龙船在河中间像剑一样飞过,船上的人拼命地喊:“划船,嘿哈;划船,嘿哈”。周围的人都在跟着喊:“加油,加油!” 听爸爸说:划龙舟是人们为屈原驱赶鱼群,不想他的身体被吃掉,这是纪念爱国诗人的一种形式。

刚下车,爷爷就说:“诗诗,你和贝贝要不要和奶奶一起包粽啊?”“太好啦”妹妹在一旁手舞足蹈起来,我赶紧搬来一张小凳子,学者奶奶包粽子。

首先,需要两片浸泡好的粽叶,然后再手里卷两圈,变成一个小漏斗形状,接着把白白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进小袋子里。小糯米就像妹妹的小脸蛋一样,圆润润的,可爱极了!刚准备用绳子绑住,“啪”的一声,一个球掉在我手上。小糯米撒了一地。“是谁又在淘气?”我迅速站了起来,大声问道。“对不起,姐姐!”看着妹妹愧疚的样子,我摸摸她的圆脸,气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来,姐姐教你,我们一起包粽子吧!”

我们不会绑线,每次都是奶奶帮的忙。看着那一串又一串绿绿的小粽子,看着奶奶结满厚茧的双手,我和妹妹明白了大人们的辛苦。

不过,今天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我们俩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大声唱着:“五月五、是端午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于家乡(4)

"惊蛰一犁土,春风地气通。”惊蛰预示着春耕开始。

我们河南小孩子都喝过"三根茶",它比汽水饮料好喝百倍。

每年惊蛰时节,妈妈们总会给孩子们熬“三根茶”,味道略有甜味,带有淡淡的植物清香。清热下火,消暑解渴。

中午喝一大碗还不够,下午上学的时候,还要装上满满一壶。这三根茶,可比哇哈哈流行多了!

所谓三根茶,就是用蒲公英、芦苇根、茅草根三种植物熬成的茶,清热去火,性平适宜日常饮用,材料方便易得。

每逢惊蛰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备着的东西。“三根”有卖的,但很多人还是喜欢自己挖。农历二月二开始,野外一片片青色渐渐冒头了,再过十来天,满眼都是郁郁葱葱了。闲暇时间,阿姨婶子们,带上娃,拿上铲子和小筐,去郊外去寻找这些鲜物。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不亚于寻宝的有趣游戏。

芦苇根一般生在水边,茅草根不好挖,孩子们参与最多的就是挖蒲公英了,躲在野草丛中,田埂沟畔,多是凭那一朵小黄花来辨认。所以很多地方也称蒲公英为“黄黄苗”。

以前特别爱把蒲公英和另一种小黄花弄混,这次特地比较了一下,蒲公英花是重瓣,其他的小黄花大都是单瓣,而且蒲公英的叶子边缘带刺,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偶尔有一颗长老的,已经变成毛绒绒的球状。那可是要赶紧摘下,一口气吹远远的!采回来清洗干净,配上老家带来的茅草根,芦苇根,煮上一杯水,仿佛又回到了十二岁的四月天。剩下的晒干,能一直保存过整个夏天。

关于乡土、关于儿时的记忆已经慢慢在时光中消散,唯独每到春天,总会想起妈妈煮的这一碗三根茶。有点粗糙、平凡,却无比妥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