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戏(精编6篇)
我的世界独自享受
2024-03-01 01:43:24
初二
记叙文

看大戏(1)

今年暑假我回到姥姥家,正逢山西晋剧院的来唱戏,从小我就最喜欢看戏了,这次也自然一场都不会误。

这班戏共唱五天,下午和晚上唱,下午姥爷和老奶去看,我和表妹也忙跟去。

那天下午,我和表妹搬着凳子,跟着姥爷去看戏,戏场外的大街上都是摆摊的小贩,街道两边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烧烤小吃的,有卖棉花糖、玉米棒的,有卖爆米花、烤肠的,有卖日用品的……好不热闹。小孩们更是兴奋,买上好吃的大饱口福,有的三五一群,有的跟随大人进场看戏,他们有的看不懂,只为热闹罢了,像我这么大的孩子看戏少之又少,就算有也不肯坐下来认真观看。我自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上学期又学习了与戏曲有关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深了我对戏曲文化的理解。

在演员出场之前,先是一段前奏,帷幕缓缓拉开,演员出场,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戏曲特色的衣服,实在美哉!一开口唱便引人入胜,一招一式都是极专业的,眉目间也尽是感情,观众们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的每句唱词,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思绪和感情。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多出演青衣角色的演员,她演了《女忠孝》中的柳迎春,《算粮登殿》中的王宝钏,每个角色都塑造的惟妙惟肖,仿佛站在那的就是一个柳迎春,就是一个王宝钏,她生得漂亮,眉目间也尽含感情,声音也舒服动听,配上那装扮和动作,真是我所见过的最佳晋剧演员!让我至今难忘。

还记得每场戏散场时,观众们都很不舍,再期待下场戏,下场戏开始前又早早坐在台前等待。在最后一场戏散场时,我竟还有些不舍,只能在期待下次唱戏了。

这次唱戏呈现的盛宴让我终生难忘,每个演员都是那么出色。我希望戏曲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那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后人岂可浪费?我们应当多接触,认识传播这些传统文化,让古人智慧永存,让精彩永驻。


看大戏(2)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是我最期盼的日子。这一天村里举办庙会,不但有吃的、玩的,还有我最喜欢看的黄梅戏。

刚刚吃过午饭,我就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黄梅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迫不及待地拽着奶奶出了家门。到了戏台一看,前面已经人山人海了。许多人没有凳子,只好站着看。幸好我早就在前面放了一张长凳,否则就麻烦了。

我们刚坐下来,好戏就开演了。伴随着锣鼓声、二胡声和唢呐声,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起了。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到精彩的地方热烈鼓掌,看到好笑的地方哈哈大笑,看到伤心的地方摇头叹息……

不知不觉大戏就落幕了,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边走边评头论足。在回家的路上,奶奶给我买了最爱吃的羊肉串,真香啊!


看大戏(3)

我们小区旁的那个陈宅村作戏了,晚上,妈妈带我去看戏。

我们走到那个地方,看见那里搭了个大大的戏台,台上唱戏的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有的插着花,有的带着帽子,还有的插着羽毛。哈哈,一会儿又换成画着大花脸,长着长胡子的,咿咿呀呀的唱着,又过了一会儿,他们拿着棍子和宝剑打在了一起。妈妈说,作戏的人在表演一个故事呢!

台下坐着很多很多人,应该有成百上千个吧。旁边还有卖棉花糖的,妈妈给我买了根像桃子一样的大棉花糖。哦,还有卖玩具的,卖小吃的,玩旋转木马的,卖气球的。作戏可真热闹啊,下次我还要来看呢!


看大戏(4)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题记

说起小时候过节,那可是真的又吃,又是玩的,还有看啊。每逢过年姥姥家那边就会有人请剧团去唱戏庆祝佳节,同时也为来年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农历正月初二,是姑娘回娘家的好日子,我也就跟着爸妈来到了姥姥家,每年这个时候姥姥家都是非常的热闹,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一起玩闹,当然肯定少不了去戏场子里闹一闹。这不吃完午饭,我们就来到了戏台这个地方,什么捏唐人,套圈啦,卖小玩意儿脸谱的都聚集在戏台附近,我们也就四处乱窜。表哥带头领着我们几个爬到了后台,看到一个姐姐正在化妆,看到我们五个来了,一脸的茫然,“姐姐,你能不能给我化一个”小表妹看到那个姐姐正在化着自己的妆。

“好啊,小妹妹,等姐姐化完就给你化,”可能是我们比较可爱吧,唱戏的叔叔阿姨们也都没有赶我们走。突然有一个声音传来“我们下午的戏是不是缺几个小孩串场,小孩去哪找啊”还没等他说完。“这,这刚好上来几个小孩,都不害羞。”哪个小姐姐和那个管事的人说。

那个人看了看我们,表哥又给他说“叔叔,你看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可以不,个个都是小帅哥,小美女”全后台的人都被表哥说的话逗笑了。“好,就你们了!等会给你们化妆”。等啊等,终于等到敲锣了,我们跟着拉着我们的哥哥姐姐们上台了!看到台下的姥姥和爸妈,我们还在上面和他们打招呼。那场面可是非常的逗笑啊,开场前,那个叔叔特意给我们说,这是一场逛街玩的戏,那我们就撒开了玩,逗的台下的人哈哈大笑。下了台后,我们化着妆来到他们身边,一个个都差点认不出来我们了。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上过台唱戏,而那也是我们长这么大最难过的,我们几个玩的那么开心。后来大家都各自分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可以再相聚。


看大戏(5)

今年暑假我回到姥姥家,正逢山西晋剧院的来唱戏,从小我就最喜欢看戏了,这次也自然一场都不会误。

这班戏共唱五天,下午和晚上唱,下午姥爷和老奶去看,我和表妹也忙跟去。

那天下午,我和表妹搬着凳子,跟着姥爷去看戏,戏场外的大街上都是摆摊的小贩,街道两边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烧烤小吃的,有卖棉花糖、玉米棒的,有卖爆米花、烤肠的,有卖日用品的……,好不热闹。小孩们更是兴奋,买上好吃的大饱口福,有的三五一群,有的跟随大人进场看戏,他们有的看不懂,只为热闹罢了,像我这么大的孩子看戏少之又少,就算有也不肯坐下来认真观看。我自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上学期又学习了与戏曲有关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深了我对戏曲文化的理解。

在演员出场之前,先是一段前奏,帷幕缓缓拉开,演员出场,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戏曲特色的'衣服,实在美哉!一开口唱便引人入胜,一招一式都是极专业的,眉目间也尽是感情,观众们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的每句唱词,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思绪和感情。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多出演青衣角色的演员,她演了《女忠孝》中的柳迎春,《算粮登殿》中的王宝钏,每个角色都塑造的惟妙惟肖,仿佛站在那的就是一个柳迎春,就是一个王宝钏,她生得漂亮,眉目间也尽含感情,声音也舒服动听,配上那装扮和动作,真是我所见过的最佳晋剧演员!让我至今难忘。

还记得每场戏散场时,观众们都很不舍,再期待下场戏,下场戏开始前又早早坐在台前等待。在最后一场戏散场时,我竟还有些不舍,只能在期待下次唱戏了。

这次唱戏呈现的盛宴让我终生难忘,每个演员都是那么出色。我希望戏曲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那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后人岂可浪费?我们应当多接触,认识传播这些传统文化,让古人智慧永存,让精彩永驻。


看大戏(6)

每到年底,村子里总有—些热心的老年人,挨家挨户“发帖子”———凑钱请戏班子。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要出—些钱,有的子孙给老人家祝寿便单独出钱请上—台。

—旦敲定唱戏的日期,妈妈就急着招呼亲朋好友。到了唱戏的那—天还要我到邻村去接几位老长辈来看戏。平日里很少出门的老人,这时候也不再推辞,整—整衣服,扎好头巾,再找—些糖食(正月里上门作客叫“出勤”,是免不了要带些礼物的),跟着我就出了家门。

年戏—般是下午和晚上各演—场。上午的戏台自然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在上面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欢乐洒向四方。

吃过午饭,头遍锣鼓便“哐哐”响起,人们循着声音陆续地从四面八方聚拢了过来。宽阔的场地不多久便挤得密不透风了。在场子的外围总会有—些小商贩摆着孩子们喜欢玩的,喜欢吃的东西,来看戏的孩子大多不会让商贩失望,压岁红包多多少少会变成“脸谱”“糖葫芦”之类的东西。其实有耐心看戏的多半是中老年人,孩子们只是来凑热闹的。他们就像泥鳅—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急得家长们站在人群中扯着嗓子叫唤自家的儿孙。

—浪锣鼓响过—浪。三通鼓过,开场的鞭炮响起,人们的情绪跟着高涨了起来。乡亲们最爱看的戏是《二龙山》、《秦香莲》、《打金枝》、《五女拜寿》之类的传统剧目。随着剧情的深人,人们或喜或悲。看到戏中人遭到冷遇,受到苦难时,那些婶子大娘们就会陪上几滴同情的泪。当演员挑着—个小篮子向观众讨苦钱时,老大爷都忍不住捐出了用手帕包了—层又—层的买烟钱。

姑娘们喜欢结伴去看夜场戏。但大家心里都明白看戏是个借口哩,她们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会—会自己的心上人。眼尖的小伙子看见了自己的心上人便不声不响地拉了拉她的衣角,挤出人群,来到远离戏台子的村边的柴草垛旁说起悄悄话来。

—个村子的戏唱完,另—个村子就派人把戏班子接走了。这时的乡村路上,总有—伙又—伙的人结伴去邻村看戏。待三乡五里把大戏都唱过了,正月也就过完了。锣鼓—歇,乡亲们便又忙起春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