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实用14篇)
换个方向前进
2023-11-13 09:32:34
四年级
读后感

北宋(1)

身披银甲,提携玉龙,轻抚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马儿,一跃而上,剑指战场,冲锋陷阵,醉卧沙场,为国戍土——这是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的梦,那是诗词赋予的梦,那是一腔热血涌上心头的梦,那是深爱祖国的梦。

昨夜,我梦回北宋。

我梦到与苏轼同游西湖。西湖泛舟,微风轻起,层层的波浪推着我的小舟划过水面,划出道道涟漪,我撑船载着苏公游过湖面。“西湖多年未疏浚,前路无法通行了,苏公。”我停摆等候。苏轼的背影有些沧桑,他弓背叹息,西湖淤堵,百姓如何种田?他奔波忙碌,日夜辛劳,治理西湖,后才有百姓感恩戴德,在西湖修起堤岸,起名苏提。

我梦到与欧阳修同游琅琊。滁州城外,醉翁亭边,我同欧阳修对弈饮酒,他侧卧草堆,高举酒壶,将酒倒入口中,高声吟道:“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美酒难解四季忧,醉卧亭中与民游。”他在滁州这些年,政令通达,百姓安居乐业,才得以四处追随他游山玩水,他也乐在其中。

我梦到与范仲淹同游延州。延州城,夜,他登高望月,身前西夏骑兵的侵扰,身后是百姓与家人的期盼。他屯田驻军,守在边塞。跟随他多年的我已生白发,随他登上城楼,一解思乡情。“我们只用守城之略,将士们无法立功回朝,你们恨我吗?”他问。我看着他眼角的皱纹重重叠叠。像战壕在脸上密布,本该年少有为的他,如今被贬到西域边境戍守边疆。“怎么会将军,守城成功就是最大的战功,身后百姓安全就是最大的战功。您不知,最近西夏军有句话流传开来,说范公心中自藏十万雄兵。”他笑了笑,端起酒杯吟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们都是诗人,是英雄,即使惨遭诬陷,被贬谪到天涯海角,他们也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造福一方百姓。梦醒时分,我似乎接受到了他们的一份寄语,模模糊糊将它记了下来,原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北宋(2)

北宋名臣赵普是极少数记入巜宋史》的丞相,他刻苦学习,刚毅果断,足智多谋,就让我们去认识这位伫立于历史长河之中的宰相赵普吧!

一、刻苦学习

赵普小时候不学习,不读书,所以学问很少,等到当了宰相,发现自己知识太少,有许多官吏该处理的事务,不知道该怎么办。到了晚年,他手不释卷,一读书就读一整天,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等到第二天处理事务时,处置决断非常快。古文当中,“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表现出赵普读书专心致志。“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表现出赵普思路清晰,精力旺盛。

二、刚毅果断

赵普曾经上奏章推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第二天,赵普再次上奏章推荐那个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上奏章推荐那个人,太祖很是生气,直接把奏章撕裂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变,只是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捡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赵普把旧纸补缀起来,又像当初一样拿去奏请,这时,太祖才明白,赵普一直奏请的那个人有担当职务的能力,才任用了那个人。古文中的“复奏如初"显示出赵普为人,反应出他超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

三、足智多谋

太祖有一回问赵普:“天下最大东西是什么?”赵普没有立刻回答出来,他正在飞快地思考着,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有形的东西,应回做父母的最大,还是皇权最大呢?正当他还没有想好答案时,太祖又问:“天下什么东西比其它东西都大呢?”赵普回答道:“是道理。”太祖高兴地说:“对对对!道理人人都要遵守,我做皇帝的,也要服从,你回答的妙极了!”

赵普这个人,是多少国家都想要拥有的贤良官臣啊!


北宋(3)

跨过千年的金戈铁马,走过万年的锦瑟韶华,我终于看到了你。

——题记

每当我细嗅文字的清香时,便会遇见你们。你们的清逸,风骨,坚韧,无一不让我感到崇拜。于是,我便投过时光的长廊,看你。

人如青荷迎风立。

心有莲花,自得芳华。

在这烟雨池塘中,我看懂了你,周邦彦。一个每日和父亲一起焚香拜书的儒雅才子。你爱诗书,有人从书中找到了颜如玉,有人于书中寻到了黄金屋,唯独你,投过泛黄的纸张,看懂了那碧波微漾的十里荷塘。

有诗云:风荷举,故乡瑶,何时去?青荷是不畏风雨的。你因新政倒台,受了无妄之灾,你并没有因此而畏缩,而是向着风雨更深处漫朔,而后,走过。一身清逸如青荷,留下累世芳华,让人流连,赞赏。

诗词千古客,有人如青荷,迎风立。

子若红梅傲雪寒

我喜欢看你,在孤山里放鹤。

你不愿追求荣华富贵,只愿守着你的梅妻。闲时放放白鹤,醉时看看秀竹,远离污浊的世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人生之境莫过于此,林和靖。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清绝的枝丫伸向天空,如同一株红梅,傲视着风雨,叫人赞叹

孤山闲鹤飞,有人如红梅,傲雪寒。

汝是海棠经雨透

丧夫之痛,改嫁之苦,国破之恨。

人生风雨如潮,一波接着一波,直叫你憔悴损。多少次叩响思念的门铃,却不见你爽朗的笑声;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不见你柔弱的背影。李易安,你本是那样惊才绝艳的才女。却在风雨中争渡,争渡,最终仍失归路。可你毕竟是一代清冷的才女,便在梧桐冷雨之夜勤修《金石录》,雁字回时雕琢《漱玉词》。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能挂起一盏灯,缓慢的走过,让人赞赏。

黄昏疏雨骤,有人如海棠,经雨透。

历史的烟云也掩埋不了你们的音容,跟无法带走你们留下的精神,风骨!

花开花落碾作尘,朝盛朝颓德不朽,只因你们在身后!


北宋(4)

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呢?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绝大部分的文化都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的。许多中国人为了追求时尚,不断地学习外国的文化,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点,中国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流失。假如可以的话,我真希望自己可以穿越到古代,挖掘并学习更多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

有一天,我和爸爸到画馆去看画。突然间,我被一幅现代画家所画的画吸引住了。画上面画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除夕那天的情景。我越看越入迷。渐渐地,我竟然成了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鲜活了,人们吵闹的声音映入我的耳朵。我非常兴奋,这不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吗,我终于可以穿越到北宋,学习到更多的北宋文化了。我迈开脚步,一边走一边看。我发现北宋的普通百姓都可以穿棉布衣服了。大街上有很多店铺,分布最广的就是冷饮店了,我走到一家冷饮店面前细细打量,发现冷饮店不仅出售甜豆汤、鹿梨浆、木瓜汁等饮料,还出售茶。看到宋朝人那么喜欢饮茶,我不禁心酸了,21世纪的中国人的中,有多少人还会饮茶,品茶呢,看来,有很多传统文化,都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继续走,看见了城市中的平民们都住着瓦顶平房,但房子里却没有院落。我还看见了在街头巷尾,随时都可以租赁到轿子,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北宋,无论地位的尊卑,都可以坐上轿子了,只可惜,在中国的今天,极少的地方才可以看到轿子的影子了。

接着,我走进一个印刷店中,我看见有一个人用胶泥刻出单个的反字,用火烧硬,再把这些单字按字韵排在木格里,排版时按韵选字,我不禁赞叹一声,真方便呀!接着,在制版时先在铁板上铺松脂、黄蜡、纸灰等材料,把活字放在这些材料上。排完版后,用火加热,使材料融化,再用一块铁板压一下,冷却后我发现整个活字就既稳固又平整了。那个人再在字上刷上墨,“这样便可以印刷了。”那个人向我介绍道,“哇,好先进的印刷技术啊!先生,这种印刷技术叫什么名字呀?是您发明的吗?”那个人笑了笑,回答说:“这种印刷技术叫做活字印刷术,不是我发明的,是我的师傅,一名优秀的刻字工人华昇发明的。”说着,他便印了一次给我看,但印完后,他将各个字拆下来,说道:“还可以重新使用的。”我看完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我边走边想:北宋的科技文化真发达啊!要不是这次有幸可以穿越到北宋,我这一辈子都不能亲眼目睹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呢。

后来,我走进了一个戏院,我看了一会儿的戏。就能领略到北宋的民俗文化。我走出戏院,走进了一个瓦舍中,里面设有表演文艺和体育节目的勾栏,里面有上千个观众。我发现勾栏内的演出十分丰富,有中外乐舞、评书、杂技、戏剧等。我还去参加了女子马毬队,观看了蹴鞠表演,玩了水上秋千。忽然,我听见了鸡鸣声和狗吠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些人在斗鸡、斗狗。后来,我跟着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去看皇家皮影戏,这戏可真是出神入化啊,而且那位口技表演者也是技艺高超啊。只可惜,现代中的皮影戏已经是濒临着失传危机的了。

我看戏看到太久了,便累得睡着了。但当我醒来的时候,汽车的的笛鸣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了。穿越到北宋,原来只是一场梦。此时,我仍然站在画馆里,依然在看着那幅画,这真是所谓的“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里”啊!穿越到北宋,这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梦,却让我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没有好好地学习并保护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我不禁感到愧疚。现代中的传统文化是在日益减少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以不珍惜那些传统的文化呢?一定要等到真正失去了,才知道应该怎样去保护吗?


北宋(5)

身披银甲,提携玉龙,轻抚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马儿,一跃而上,剑指战场,冲锋陷阵,醉卧沙场,为国戍土——这是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的梦,那是诗词赋予的梦,那是一腔热血涌上心头的梦,那是深爱祖国的梦。

昨夜,我梦回北宋。

我梦到与欧阳修同游琅琊。

滁州城外,醉翁亭边,我同欧阳修对弈饮酒,他侧卧草堆,高举酒壶,将酒倒入口中,高声吟道:“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美酒难解四季忧,醉卧亭中与民游。”

他在滁州这些年,政令通达,百姓安居乐业,才得以四处追随他游山玩水,他也乐在其中。

我梦到与范仲淹同游延州。

延州城,夜,他登高望月,身前西夏骑兵的侵扰,身后是百姓与家人的期盼。

他屯田驻军,守在边塞。

跟随他多年的我已生白发,随他登上城楼,一解思乡情。

“我们只用守城之略,将士们无法立功回朝,你们恨我吗?”

我看着他眼角的皱纹重重叠叠。

像战壕在脸上密布,本该年少有为的他,如今被贬到西域边境戍守边疆。

“怎么会将军,守城成功就是最大的战功,身后百姓安全就是最大的战功。

您不知,最近西夏军有句话流传开来,说范公心中自藏十万雄兵。”

他笑了笑,端起酒杯吟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们都是诗人,是英雄,即使惨遭诬陷,被贬谪到天涯海角,他们也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造福一方百姓。

梦醒时分,我似乎接受到了他们的一份寄语,模模糊糊将它记了下来,原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北宋(6)

跨过千年的金戈铁马,走过万年的锦瑟韶华,我终于看到了你。

——题记

每当我细嗅文字的清香时,便会遇见你们。你们的清逸,风骨,坚韧,无一不让我感到崇拜。于是,我便投过时光的长廊,看你。

人如青荷迎风立,

心有莲花,自得芳华。

在这烟雨池塘中,我看懂了你,周邦彦。一个每日和父亲一起焚香拜书的儒雅才子。你爱诗书,有人从书中找到了颜如玉,有人于书中寻到了黄金屋,唯独你,投过泛黄的纸张,看懂了那碧波微漾的十里荷塘。

有诗云:风荷举,故乡瑶,何时去?青荷是不畏风雨的。你因新政倒台,受了无妄之灾,你并没有因此而畏缩,而是向着风雨更深处漫朔,而后,走过。一身清逸如青荷,留下累世芳华,让人流连,赞赏。

诗词千古客,有人如青荷,迎风立。

子若红梅傲雪寒

我喜欢看你,在孤山里放鹤。

你不愿追求荣华富贵,只愿守着你的梅妻。闲时放放白鹤,醉时看看秀竹,远离污浊的世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人生之境莫过于此,林和靖。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清绝的枝丫伸向天空,如同一株红梅,傲视着风雨,叫人赞叹

孤山闲鹤飞,有人如红梅,傲雪寒。

汝是海棠经雨透

丧夫之痛,改嫁之苦,国破之恨。

人生风雨如潮,一波接着一波,直叫你憔悴损。多少次叩响思念的门铃,却不见你爽朗的笑声;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不见你柔弱的背影。李易安,你本是那样惊才绝艳的才女。却在风雨中争渡,争渡,最终仍失归路。可你毕竟是一代清冷的才女,便在梧桐冷雨之夜勤修《金石录》,雁字回时雕琢《漱玉词》。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能挂起一盏灯,缓慢的走过,让人赞赏。

黄昏疏雨骤,有人如海棠,经雨透。

历史的烟云也掩埋不了你们的音容,跟无法带走你们留下的精神,风骨!

花开花落碾作尘,朝盛朝颓德不朽,只因你们在身后!


北宋(7)

跨过千年的金戈铁马,走过万年的锦瑟韶华,我终于看到了你。

  ——题记

每当我细嗅文字的清香时,便会遇见你们。你们的清逸,风骨,坚韧,无一不让我感到崇拜。于是,我便投过期光的长廊,看你。

人如青荷迎风立。

心有莲花,得意芳华。

在这烟雨池塘中,我看懂了你,周邦彦。一个逐日和父亲一起焚香拜书的儒雅才子。你爱诗书,有人从书中找到了颜如玉,有人于书中寻到了黄金屋,唯独你,投过泛黄的纸张,看懂了那碧波微漾的十里荷塘。

有诗云:风荷举,故乡瑶,何时去?青荷是不畏风雨的。你因新政倒台,受了无妄之灾,你并没有因此而畏缩,而是向着风雨更深处漫朔,而后,走过。一身清逸如青荷,留下累世芳华,让人流连,赞赏。

诗词千古客,有人如青荷,迎风立。

子若红梅傲雪寒

我喜欢看你,在孤山里放鹤。

你不愿追求荣华富贵,只愿守着你的梅妻。闲时放放白鹤,醉时看看秀竹,阔别污浊的世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人生之境莫过于此,林和靖。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清绝的枝丫伸向天空,犹如一株红梅,傲视着风雨,叫人惊叹

孤山闲鹤飞,有人如红梅,傲雪寒。

汝是海棠经雨透

丧夫之痛,再醮之苦,国破之恨。

人生风雨如潮,一波接着一波,直叫你憔悴损。多少次叩响思念的门铃,却不见你开朗的笑声;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不见你荏弱的背影。李易安,你本是那样惊才绝艳的才女。却在风雨中争渡,争渡,终极仍失归路。可你究竟是一代清冷的才女,便在梧桐冷雨之夜勤修《金石录》,雁字回时雕琢《漱玉词》。纵然前路多风雨,你也能挂起一盏灯,缓慢的走过,让人赞赏。

黄昏疏雨骤,有人如海棠,经雨透。

历史的烟云也掩埋不了你们的音收留,跟无法带走你们留下的精神,风骨!

花开花落碾作尘,朝盛朝颓德不朽,只因你们在身后!


北宋(8)

最近,我读了一套书,名字叫《北宋杨家将》。   这套书讲述的是远在北宋时期,著名的杨业父子的故事。从杨业弃辽投宋到阳城外损三子,再从杨业死于李龄碑前到智救杨六郎,从八姐闯幽州到辕门斩之,从大破金门阵到穆桂英挂帅。全套书的语言生动,仿佛重现当年气魄。   我最喜欢里面的杨六郎,他一生为国,战死沙场。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为国家做贡献,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以身报国。小时国家教育我们,长大后我们用智慧治理和提高国家,用武艺打败外来入侵者。俗话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这时国家养育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就应当十倍报答。祖国好比自己的母亲,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就是她,我们要让她不受到一点点伤害,而且要变得更强壮。我们要比杨家将更加厉害,打倒别国。   《北宋杨家将》这部流传千古的小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希望你也去看看。


北宋(9)

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呢?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绝大部分的文化都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的。许多中国人为了追求时尚,不断地学习外国的文化,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点,中国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流失。假如可以的话,我真希望自己可以穿越到古代,挖掘并学习更多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

有一天,我和爸爸到画馆去看画。突然间,我被一幅现代画家所画的画吸引住了。画上面画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除夕那天的情景。我越看越入迷。渐渐地,我竟然成了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鲜活了,人们吵闹的声音映入我的耳朵。我非常兴奋,这不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吗,我终于可以穿越到北宋,学习到更多的北宋文化了。我迈开脚步,一边走一边看。我发现北宋的普通百姓都可以穿棉布衣服了。大街上有很多店铺,分布最广的就是冷饮店了,我走到一家冷饮店面前细细打量,发现冷饮店不仅出售甜豆汤、鹿梨浆、木瓜汁等饮料,还出售茶。看到宋朝人那么喜欢饮茶,我不禁心酸了,21世纪的中国人的中,有多少人还会饮茶,品茶呢,看来,有很多传统文化,都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继续走,看见了城市中的平民们都住着瓦顶平房,但房子里却没有院落。我还看见了在街头巷尾,随时都可以租赁到轿子,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北宋,无论地位的尊卑,都可以坐上轿子了,只可惜,在中国的今天,极少的地方才可以看到轿子的影子了。

接着,我走进一个印刷店中,我看见有一个人用胶泥刻出单个的反字,用火烧硬,再把这些单字按字韵排在木格里,排版时按韵选字,我不禁赞叹一声,真方便呀!接着,在制版时先在铁板上铺松脂、黄蜡、纸灰等材料,把活字放在这些材料上。排完版后,用火加热,使材料融化,再用一块铁板压一下,冷却后我发现整个活字就既稳固又平整了。那个人再在字上刷上墨,“这样便可以印刷了。”那个人向我介绍道,“哇,好先进的印刷技术啊!先生,这种印刷技术叫什么名字呀?是您发明的吗?”那个人笑了笑,回答说:“这种印刷技术叫做活字印刷术,不是我发明的.,是我的师傅,一名优秀的刻字工人华昇发明的。”说着,他便印了一次给我看,但印完后,他将各个字拆下来,说道:“还可以重新使用的。”我看完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我边走边想:北宋的科技文化真发达啊!要不是这次有幸可以穿越到北宋,我这一辈子都不能亲眼目睹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呢。

后来,我走进了一个戏院,我看了一会儿的戏。就能领略到北宋的民俗文化。我走出戏院,走进了一个瓦舍中,里面设有表演文艺和体育节目的勾栏,里面有上千个观众。我发现勾栏内的演出十分丰富,有中外乐舞、评书、杂技、戏剧等。我还去参加了女子马毬队,观看了蹴鞠表演,玩了水上秋千。忽然,我听见了鸡鸣声和狗吠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些人在斗鸡、斗狗。后来,我跟着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去看皇家皮影戏,这戏可真是出神入化啊,而且那位口技表演者也是技艺高超啊。只可惜,现代中的皮影戏已经是濒临着失传危机的了。

我看戏看到太久了,便累得睡着了。但当我醒来的时候,汽车的的笛鸣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了。穿越到北宋,原来只是一场梦。此时,我仍然站在画馆里,依然在看着那幅画,这真是所谓的“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里”啊!穿越到北宋,这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梦,却让我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没有好好地学习并保护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我不禁感到愧疚。现代中的传统文化是在日益减少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以不珍惜那些传统的文化呢?一定要等到真正失去了,才知道应该怎样去保护吗?


北宋(10)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代表作

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散文:《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棋》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书湖阴先生壁》《棋》《春夜》《北山》《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清平乐·留春不住》《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千秋岁引·秋景》《菩萨蛮·集句》《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人物评价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74]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75]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76]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77]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78]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79]

张芸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80]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81]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82]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83]

王安石典故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98]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99]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00]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101]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北宋(11)

苏轼简介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代表作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28]

苏轼部分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29]

(“苏轼部分书法作品”图册来源:[29] )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30] 《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

苏轼人物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北宋(12)

我像着了迷一样的向一间破烂的草屋走去,走近,闻到一股草木的清香,清新、舒适。突然,从小屋里传出一人在吟诗,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车衣古柳卖黄瓜……,咦,这不是苏轼的浣溪沙其中一篇吗?谁在吟诵,我在小草屋的纸窗上捅了一个小洞,往里瞧。咦,这不是苏轼吗?他在作诗呢,难不成现在正值旱灾时期?我推门而入,询问苏轼:“为何公子如此忧愁?”春,旱严重,民不聊生还好求雨较为成功,百姓可不再为降雨之事而忧愁。好一个为国为民的君子啊,虽然自身经历惨烈,多次被贬,还多次濒临被破头的境地却依旧为百姓着想,当心百姓是否安乐,并非君王,却有着君王那般胸襟,如此的宽广,事事想着百姓,百姓忧,他则忧,百姓乐,他则乐。

苏轼虽然有万般才华、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仕途坎坷,屡遭贬滴,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在政治上可算是典型的失败者,但他在生活上却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他并没有被政治上的失败所击败。如此积极乐观,令我佩服。在朝廷内部的政治纷争波及到他的时候,他不幸被贬偏远之地,却仍有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想到自己被贬偏远之地,不能与父兄团聚的时候,他又告诉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纵览历史,像他那样坦然微笑面对人生的有几人,看今朝,能做到“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的豪放乐观的又有几人”。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些困难与挫折总是难免的。但又有谁像苏轼的仕途那样坎坷呢?当命运遭遇了风霜,梦想折断了翅膀,谁也免不了忧伤。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坦然地面对生活,因为他懂得败中抗争,挫折后的阳光依旧闪耀。

这种是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那种对生活的胸怀,失意后的恬淡,失败后的冷静,自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能及?看着苏轼埋头作诗,几根青丝垂落耳边,那饱经风霜后,遗留下的岁月的痕迹,看着让人心疼。我轻轻地走近苏轼,想帮他把那几根青丝缭过耳后,可却突然间,一阵眩晕……

“雨儿,雨儿,醒来啦,老师看着呢……”只听一女子的呼唤声,我缓缓睁开朦胧的双眼,啊!原来是一场梦,一场如此真实,如此透窃的梦。抬头对老师抱歉地点点头,忽然一阵风,我望向窗外,惊讶于那小溪边几条下垂的杨柳,就在那,一直随风飘荡,隐约之间,觉得有几缕青烟,吞没了双眼……


北宋(13)

当时,正赶上进士殿试,宋真宗就让晏殊与其他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试卷发到手后,晏殊仔细阅读试题,结果他发现试题上要求作的赋自己十几天前刚写过,当时他写的这篇赋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致的评价是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内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将这篇赋原封不动地默写在考卷上,一定会得到宋真宗的青睐。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给他。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当场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特许他进入皇宫读书。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没有这样做。所以我是有愧于皇上夸奖的。”

宋真宗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便让他当了宰相。

换位思考:

晏殊发现考试试题自己事先做过,就认为对别人不公而及时提出。生活中,很多同学却为了考出高分,不惜抄袭、夹带,你认为这样做是对是错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晏殊的诚实品格呢?

成长感悟:

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北宋(14)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⑴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

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2] [3] [4]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