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合集16篇)
最美的痕迹叫做回忆
2023-12-06 06:14:58
其它
其它

喝茶(1)

喝茶,无非是悠闲的人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叙叙旧。可现在,却演变成去餐馆吃个早餐也叫喝早茶。

爸爸兴致来潮,要带我们去喝茶——喝早茶。弟弟和我都很高兴,毕竟周末可以玩得开心点。

早晨,天气有点冷,我和被窝闹腾了一番,最终不敌喝早茶的诱惑。八点三十分,我们一家来到了一家较豪华的酒楼。

这里可谓门庭若市,好容易才找到一个空车位。一进酒楼,弟弟就东张西望,满地跑。我乘机拿出做哥哥的样子教训了他一番:“不听话,就吃不了东西了。”被我这么一说,他竟然乖乖地跟在我屁股后面,也是难得啊!找到位置坐下,服务员拖着一个餐车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毫不客气地拿了各种各样的点心——肉丸子、糯米鸡、马蹄糕……

这还不够,我又叫了几碗粥,伴着点心吃粥,也是种享受啊!不久就吃饱喝足了,唯独爸爸还吃着,看来他的食欲很强啊!我们又等了他一会,他简直像个小孩一样,可逗了!


喝茶(2)

父亲的朋友送他一罐“龙井茶”,说是好茶,说是茶中极品,而且父亲还跟我说了喝茶的好处,喝茶的乐趣。

一次,父母亲不在家,我就把茶拿出来,想马上就喝。但喝之前,要先观其色,再嗅其味。茶的颜色没有绿茶鲜艳,只是淡淡的草色;味要比花茶清香扑鼻,夹杂着阳光雨露的气息,这味这时有,不时似乎没有,我想既然称作是好茶,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于是我小心的冲茶,生怕哪一步出了差错,那就离神仙又远了一步。忙了半天,终于冲好了一杯茶,茶水依然是色清味淡。没有看出哪里特殊。我想喝完再说,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喝了一大口,顿时舌头一阵发麻,一股热流直逼体内,如蛟龙出海,在五脏六腑内翻腾得很难受,这哪是成了神仙啊!什么好茶!我不甘心地再一次捧起茶杯,又喝了一小口,细细品味,茶水顺喉而下,滑入肺腑,余下的是淡淡的茶香,沁入五脏,弥漫全身,清爽持久,令人回味无穷。我终于明白了,神仙的享受,就是追求一份淡然。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中之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如细水长流。原来,人中极品也是该清淡自然的,然而,这却难了,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追名逐利,何谈容易!更何况,谁又愿意挣脱俗世,去追求什么淡然。所以羡慕神仙的多,却不见人间真的神仙。人,就是那么现实,太难超脱。何不让自己轻松些。

做人如喝茶,还是清淡些好。


喝茶(3)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好比是一部影片,有许许多多细碎的小镜头组成,其中有许多的道理耐人寻味,令我最难忘怀的莫过于那次品茶的经历。
那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妈妈泡了许多上好的茶,其中当然包括我的那份,闻着那茶香,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一杯,像喝白开水那般喝了一口,当茶水触到我舌尖的那一刻,我的表情就令人捉摸不透,紧接着的下一刻,我竟将水喷了一地,“咳咳......好苦啊,”我不禁痛苦地吐了吐舌头。
妈妈送走客人后,一边收拾残局,一边告诉我喝茶应该小小的喝一口,品尝它的味道,原来品茶也如此的令人费解。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又仔细地品了一口,只是进入口中的依旧很苦涩,但不久之后,苦涩慢慢地转化为甘甜,留在唇齿间是无比美味的香醇,令人回味无穷。
品茶好比是人的一生,其中有苦涩。也有甘甜,只有细细的品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苦涩,回味甘甜!人在世间功名利禄浮浮沉沉,滚滚红尘荣辱炎凉,苦乐皆由心生、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喝茶(4)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声近於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园”。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於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於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聊)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元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於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於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变婉?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喝茶(5)

喜欢喝茶,这也许让每个人想到的人是那些在树底下下棋的老人。他们一手举着棋,另一手拿着茶杯,轻微的喝一口。茶是养神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可是我这一个小小年龄的孩子居然莫名其妙的也对茶情有独钟。

每天晚上,我看着电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自己嘴里缺点什么。这个时候我吃了桃子,感觉凉凉的,一点都没有感觉。最后想起爷爷以前经常喝茶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于是我走进厨房,热了一壶水,过了一会儿水热了。我赶紧跑到抽屉旁边把老爸的茶叶拿了出来。我不喜欢喝那些很苦的茶,因此就选择了茉莉花茶。我很开心的把茶放在玻璃杯子里,自己开始泡了一杯茶。感觉这杯茶真的很热但是喝到肚子里后感觉暖暖的。我也不知道我有什么怪病,喜欢在晚上喝茶,大家都说喝茶是提神儿。这不是搞得我晚上根本睡不着么!但是没办法,我已经养成了晚上喝茶的这个习惯。

其实在我看来,喝茶真的是一种享受,感觉苦苦的,但又不是那么苦,还有一丝清香。也许这就是每个人喜欢喝茶的原因吧!清香,提神。


喝茶(6)

我虽然只有10岁,但却喜欢喝茶。

我喝茶十分讲究,只会在三种情况下喝。

我喜欢在困难时喝茶,是慢慢地喝。在我有困难时,茶的味道可以让的心平静。那味道淡淡的,清香的,直沁我的心肺,安抚我的心灵。慢慢地喝,慢慢地尝,才会有味道。古人云:借酒消愁。而我却说:借茶消愁。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家的后院,跷着二朗腿,手握着茶,眉头紧皱,好象是在思考又好像是在体会茶的味道。这味道,有一点点苦涩,有一点点清香,慢慢地喝茶,就像在品味人生一样,借着茶来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喜欢在无聊时喝茶,是细细地品。这味道有时浓,有时淡。浓时,仿佛身处闹市,自己漂在幸福的海洋;淡时,仿佛置身在幽深的茶山,孤寂而清爽。这茶,给予我无限的遐想,使我浸泡在这无穷无尽的回忆和憧憬之中;这茶,可以让我在无所事事之时,使我的思维任意驰骋。

我喜欢在快乐时喝茶,是大口大口地喝,无拘无束。那味道对我来说已不是苦涩的,而是一种畅爽的感觉,甜甜的,浸透我的身体,一股快乐的感觉随着茶的清香更加美好,哼着小歌,坐着摇摇椅,一副无忧无滤的样子,让我的心情更加快乐。

困难时喝茶,可以平静我的心;无聊时喝茶,可以让我不在无聊;快乐时喝茶,会让我更加快乐。

我喜欢喝茶,不需要任何理由!


喝茶(7)

今天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泡茶、品茶。大家都很兴奋,我也不例外,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喝茶。

一开始,茶叶静静地躺在杯子里,我瞧了瞧,它穿着灰绿色的“外衣”,“身体”卷着像一个羞涩的小娃娃。我轻轻取出一根出来摸了一摸,表面有些粗糙,硬邦邦的。我又闻了闻,它带有一种清香,让人神清气爽。

这时,老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开水。茶叶就像受了惊的小鱼一样上窜下跳,就像运动员在跳蹦床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最后浮在了水面上,像“失重”了一样不受控制,慢慢漂着。过了一会儿,茶叶又像扔下水的石头一样,全部沉到了水底,茶色也慢慢变绿了。茶叶渐渐舒展身体,有些茶叶片都展开了,有些茶叶片展开了一半。

过了一会,我端着杯子小小的尝了一口,有些苦味儿,不过苦的恰当。总体来说,这杯茶的味道还不错!

这次品茶让我深深的了解了茶,真是有意义。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会多多参加,因为真的又好玩又长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喝茶(8)

茶的用处十分大:减肥、提神、预防病毒……用处十分广,但是喝多了的话,反而会导致身体变得虚弱,多吃无益。如果能合理喝茶的话,会给你带来许多的好处。

第一次喝茶就让我喜欢上了。妈妈把茶泡好准备让我尝一下茶水,我尝试着喝茶,这茶水的颜色绿绿的,绿得像一块碧玉,可却又那么的透明,这水淋淋的绿色是在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可一旦见过这水淋淋的翡翠般的绿色是很难忘却,美轮美奂,无言伦比,我忍不住想一口喝个精光,可是,我刚喝了第一口就忍不住想把茶吐出来,我十分惊讶,这茶的味道与它的颜色简直是天壤之别,我觉得不可思议,这苦苦涩涩的'味道对于经常吃甜食的我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教训,万万不可以貌取“人”。

接着,我又喝了人生中的第二口茶水,那苦苦涩涩的味道立刻自我的舌尖上蔓延,可是这味道明显与我喝的第一口不同,这苦苦涩涩的味道味道比第一口淡多了,也没那么难喝了。

最后,我尝了第三口,一开始,还是有点苦,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尝到了一丝丝香甜的味道,我感到这香甜的味道简直是天上才有的美味,这香甜的味道无与伦比。

这一次喝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苦后才有甜”,这不就是人生吗?学习时辛苦几年,换来的是终身的快乐、幸福、甜蜜。


喝茶(9)

当一杯热气腾腾的,稍带苦味的茶在我面前柔和地泛着清香时,真的很难将它和“困苦”联系起来。所以,“王蒙请茶”这个故事在我眼里自然而然地显得荒诞不经。

我不知道该对这个“荒唐事”发表什么评论,但至少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个叫王蒙的面子一定相当之大,大到足够把荒唐变成现实,把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变成让人谈虎色变的灾难。所以现在我可以大胆地断定:让“士大夫”都觉得不可婉拒的人,一定是个相当大的官。而且从那里极有可能获得某种方便,自然便会引来一批批真假茶客。而茶桌上的谈笑风生,必让主人心情愉悦,傻子都应该知道这正是求人办事的大好时机。历史上那位具有自知之明的邹公,他的客人为了求人办事,还不惜大放厥词说什么对方是天下第一美男子。而这里对付王蒙,只需陪下几杯小小的茶,简直是芝麻绿豆,我想大概有人受“水厄”回来,还会仰天长笑:“这个买卖划得来!”

可能现在的人已恭敬地接受了老祖宗的这笔文化遗产——只不过茶杯已演变成酒樽。而且不论在商业领域还是事业单位,大概都有这类专业人才,能在觥筹交措之中,面红耳赤之余,签出使双方心满意足的协定。

现在,我又觉得有些可怜王蒙了,由于他那奇怪的嗜好,可能只有要办事的人才来登他那“三宝殿”,真正深交的,大概只有那不多的和他同类的嗜茶者,而人们在避开那难以忍受的苦味的同时,也避开了他本人;如果换我到了那个年代,如果迎面见他走来,一定会二话不说,装没有看见状转头走人,路遇尚且如此,过家门就更不用说了。我想,王蒙老年一定是在萧瑟秋风中守着可门罗雀的府门凄凉地品他的“好茶”吧。

其实我国早有不能“强人所难”的典故了。把道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萝卜青菜,名有所爱”,说得现代一点,就是要注意“维护人权”。确实,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力,这权力当然包括决定自己喝不喝苦茶,而“萝卜青菜”的道理,大概六七岁的小孩子都懂。(在此,我对王大夫的家教质量表示遗憾。)所以,王蒙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去尊重别人的品味和兴趣,而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信誉和友情来制造“水厄”。

在此我又想到了几年前报上一则消息:广东深圳一带凡遇喜事则“人情”成风,且一送大礼便是八百甚至几千不等。有一青年无钱对付,只好故意闹事以求在派出所渡这一劫,不料避难不成反被罚款。在笑过青年的愚昧后,我想我们也应该看到他背后那么多的好下请帖的“王蒙”们,古之王蒙请人品茶还可说是慷慨之举,今之“王蒙”好下请帖乃“醉翁之意”“在乎钞票间”,其为人则又等而下矣。

总而言之,无论是投上级所好曲意逢承以获便利,还是遇喜事趁机给亲友同事制造“水厄”,都不属于正大光明的行为,在提倡文明道德的今天,最好绝迹。


喝茶(10)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老李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是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地喊:“爷爷,请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边。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 “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在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吐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老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了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满分理由\\发展等级:这篇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小兰的活泼乖巧却有虚荣心;大兰好学而不善表现自己,甘当无名英雄;爷爷有很强的事业心,敢于自责,并能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小说的构思高在透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最后以“释然地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与之照应,主题由此而深化。如果作者只停留在对三个人物的褒贬上,这篇作文将不会是满分作文。倒数第二段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 考生个性特点:善于观察、阅读、写作、思考。 文化背景分析:了解社会生活,受到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熏陶,构思和立意的技巧,细节描写的技巧都不错。 建议:观察并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从中积累素材,提出问题并深层次地思考这些问题。向生活要美文。

喝茶(11)

星期天,小红和奶奶在家里吃饭,吃完以后,奶奶在沙发上休息。小红心里想奶奶好辛苦。小红就去饮水机那儿给奶奶倒了一杯茶喝,她小心翼翼地端过去,对奶奶说:“奶奶您辛苦了。”奶奶赶紧接过小红给她的茶,并夸小红是个好孩子。

妈妈回来了,小红告诉妈妈这件事。妈妈也夸小红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妈妈问小红你:“你是怎么想跟奶奶倒杯茶的?”爸爸回家后,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爸爸也夸小红是个好孩子。小红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喝茶(12)

下午,客厅里飘逸着或淡或浓的茶香。烧开水的“咕噜”声、到茶叶的“哗哗”声与茶壶茶杯的碰撞声,形成一首“交响曲”。

姥姥、姥爷爱喝茶,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慢慢喝上大半个小时。有时我回去了,也会加入到喝茶的行列中。

上了初中,下午是我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学业的繁忙,我很少陪他们喝了。

某个暑假的下午。与屋里的宁静格格不入,在二楼房间里的我心有些烦闷。但看着眼前“小山”一般的作业,又只好拿起笔投入到题海当中。

不知过了多久,脚步声传来。房门被推开了,是姥姥。她手中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对我说:“先把茶喝了。累了吧?喝完了放松一下再去做。”我连忙接过来,杯壁有些烫手。我说;“姥姥,以后我自己来吧。你上楼时端着这么烫的东西没拿稳一不小心烫到了怎么办?”“我老了,烫一下没大碍。你还小,皮嫩,烫到了留伤痕多难看?你要喝就叫我。”“可是……”“快喝吧,我听见你说的了。”不等我再说什么,便下楼去了。

在这几个小时之内,我从没有要求喝茶过。而她,却不嫌累地上上下下好几趟给我端茶。每次我一再告诉她我不需要她“服务”时,她都答应了。可是过了没多久,她又端着茶上来了。

我不解,问:“姥姥你不累吗?为什么不陪姥爷去呢?”“哦,他去睡午觉了。”“那你为什么不去睡呢?”“这……唉,没事。我一个人在下面坐坐也好。”说完,又端起空茶杯下楼了。

其实,她并不是不想去睡,而是担心我。没人陪她在下面她独自一人未免有些孤单。我认为她想多陪陪我,跟我说说话或哪怕是看几眼我也安心。

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活”,走下楼去。姥姥看见我很诧异:“你下来干什么?楼上有洗手间啊。不要浪费时间。”我坐了下来,端起茶壶说:“我们一起喝!”

就这样,一老一少在客厅里喝茶聊天。我已经好久没过过这种“慢生活”了。

我们慢慢地品着茶的香味,对比哪个更好喝。我描述学校里的趣事,她和我讲与各亲戚打麻将或聚餐的趣事;她恭喜我在学校的进步,我祝贺她打麻将赢了钱;我“要求”她注意身体在菜市场注意摩托车,她要求我认真学习,适当放松。从她朗爽的笑声和附和声中,我听得出她很快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老家的几个下午,我们喝了绿茶、红茶、茉莉花茶等,也分享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

终于,我要回深圳了。临走时,姥姥说:“等等,我装几包茶叶你带回去慢慢喝吧。”可是,当她打开柜子时,发现一包也没有了。她脸上掠过一丝失望,惋惜地说:“哦,没有了。没事,你走后我再去买几盒,等你下次回来一起喝!”

现在,每当我在家里喝茶时,都能想起姥姥和我的那段美好且短暂的时光。

虽然我家的茶也是“各种各味”,但我总喝着觉得缺了点什么,茶香没有和姥姥喝的那些或清香或浓郁。

缺的,就是姥姥和我在一起时的欢乐与她那些关心话语中的温暖。


喝茶(13)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你:你母亲的特点是什么?你会怎么说?会跳舞吗?喜欢阅读吗?还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她最喜欢茶。”

我家有很多茶,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一个房间装满了茶,就像批发茶一样。她把茶当成水。她已经一天没喝了,身体越来越虚弱。她一点精神都没有。然而,如果她喝茶,她的精神会翻转100次。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看完电影从万达回来。已经十一点多了。看着每个家庭的窗户,仍然很少亮着灯,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另一层睡眠。当我到家时,我脱下鞋子,冲向卧室。突然,我妈妈想起还有工作任务要完成。我对工作任务一无所知,以为两次后就能完成。但我母亲补充道:“集中注意力需要两个小时,但现在我很困,这种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在四个小时内完成。”突然,我妈妈灵光一闪,让我给她带些茶来。我说,“这么晚了,你还喝什么?”她说,“别担心,带上它。”这在我心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她拿出茶壶,放入茶叶,放入水中,开始泡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房间充满了茶。美味的茶出炉了。母亲拿起杯子,放在嘴边。茶从杯子里滑落到她的嘴里。又到了我的喉咙。这时,我母亲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开始像一个胆小鬼一样工作。茶真是母亲的精神食粮!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妈妈出差回来,身体很累。此时是周六晚上,我妈妈不得不检查我的作业,因为周日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我妈妈命令我把作业给她,然后让我去睡觉。我妈妈坐着改变她的作业。她只是抬起头,又摔倒了。她看上去好像睡着了或醒着。她累坏了。她闭了一会儿眼睛,然后又突然睁开,走进茶馆,拿出茶叶,放在茶壶上,开始泡茶。过了一会儿,美味的茶溢出来了。我妈妈拿起杯子一饮而尽。喝了几杯后,我妈妈振作精神,检查我的作业,直到深夜。我妈妈总是为我努力工作,用茶来缓解我的疲劳。

这杯茶让我妈妈觉得神清气爽,这种抹茶的香味让我妈妈看起来精力充沛.


喝茶(14)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茶经》中的一句话。

浓茶,对于失意者来说是最好的消遣。一碗浓茶,其味虽苦,但不乏苦尽甘来之感。而清茶,在闲暇之余,用精美的茶具细细品味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的确,对于失意者来说,浓茶是他们的最爱。泡一碗浓茶,一饮而净,竟觉似乎凡事都能苦尽甘来;对于得意者来说,他们总喜欢品清茶,一杯淡淡的.清茶,细细品味,倒觉得芳香四溢,饶有余味。

文人骚客犹爱品茶,唐时极为胜。也是自唐时,饮茶逐渐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有陆羽的《茶经》让当时的人们对于茶的了解更深了一个等级,也难怪有人说,中国人开始品茶是始于唐朝。

在宋代,不同的阶层对品茗的环境要求也各不相同,朝廷重奢侈、讲礼仪;民间则更看重友情,品茗重在营造优雅与闲适的氛围;文人如苏轼品茶,大多尚临溪,以吟诗作赋为乐事。元明时代的人们品茶崇尚回归自然,在山水丛林、鸟语花香的广阔天地之间,体悟茶道精神。晚清文人将这些风雅移至室内,多建茶室茶寮,在闹中取静的城市中品茶一壶,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得其乐。

母亲喜欢泡茶,虽不是什么龙井名茶,但也别有情趣。晶亮的黄色中点缀着些白菊,在水中沉淀,犹似未醒的梦,轻轻品一口,虽不能说是香味扑鼻,但那淡淡的清香倒也和着这未醒的梦。每次放学回家,总会接到这么一杯清茶,轻轻品味着这余香,竟还真得到了一时的放松;朦胧时刻,猛的喝下一杯,倒觉着神清气爽,倦意全无。

故,母亲常说,喝茶在于心境。

清茶,浓茶,品的都是心境。若在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喧嚣的地方,静下心来品一品茶香,那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


喝茶(15)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老李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是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地喊:“爷爷,请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边。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

“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在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吐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老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了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喝茶(16)

母亲有地地道道的好手艺,喝上一碗好茶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擂茶。擂茶先要寻位置坐下,双腿夹住茶钵,抓一把茶叶放入茶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茶棍,频频旋捣,边擂边往茶钵内加入芝麻、花生米、薄荷等原料。擂茶的过程中,母亲的嘴巴也关不上,讲的大多是小事,从她小时候被牛追着跑摔破了膝盖到今天买菜花了多少钱。现下想来,大抵记不清了,想到那时我听得津津有味,不由一阵感慨。

材料往往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儿中擂成,加入盐,便可以往里加入沸水,茶叶的醇,薄荷的香混杂在一起,总是轻而易举地勾起我的馋虫。盛起,装入碗里,洒下一把堪称“点睛之笔”的芝麻,便可以尝了,所以咸茶也称芝麻茶。

这样的一碗茶是我的最爱,有趣的是,茶的味道会随着茶叶的变换而变换。尝多了,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喝出今天下的是什么茶叶。像微苦而清香的是铁观音,色浓而味醇的是普洱茶。于是,家里又衍生出一个小游戏――品茶猜茶叶。猜对了奖励多喝一碗,不过我很少遵守规则,猜错了一样喝了不少。

总是想知道一碗茶里加了什么魔法,不同人擂出的茶味道似乎是不一样的。母亲的茶里有淡淡的温馨,外婆的茶里潜藏着一缕沧桑。

现在,总会反反复复地想着那经母亲手诞生的茶。虽然现在也常喝到,但味道不似从前。是科技进步的原因吗?现在家里都用茶壶泡茶了事,母亲的手艺慢慢荒废了,擂茶的工具在角落里积上了一层灰。是环境因素使然?母亲已很少有机会一边擂茶一边跟身边的子女讲今天如何如何了。

泛黄的茶,漂浮的茶叶是否也怀念着关于从前的事儿?或许我更喜爱的,是有关喝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