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行为(集锦3篇)
酌酒入心
2024-03-03 06:41:30
初二
记叙文

为自己的行为(1)

前段时间,广州六旬老人吴某在景区里擅自上树偷摘杨梅不幸跌落身亡,其亲属认为景区未采取安全疏导或管理等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应予以赔偿。在我看来,吴某应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首先,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在任何公共场合中,都必须严格恪守规则,在制度范围内行事。吴某在该景区内游玩,自然应当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擅自攀爬树木和偷摘果实显然是破坏了原有的规则,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正如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中的当事者,他们都是漠视规则,最终害了自己。也许在这之前确实也曾多次有过游客偷摘果实成功,但他们很幸运,既未受伤也未被曝光。于是便有不少人以市井小民的心理贪图小利,抱着侥幸心理去效仿。吴某的行为可能只是许多人中的一个反面典型,是一种规则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只不过他是不幸的。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破坏了景区环境和公众利益,还很容易在社会上滋生出一种不良风气,导致道德败坏,法制受阻。由此观之,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其次,在从古至今的传统认知中,长辈的言行举止在晚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正确地阐释对安全的认识格外重要。吴某已是一名六旬老人,年已花甲,为人处世应当沉稳老成,像攀树、偷摘杨梅之类的事情,是不应当发生在一位心智成熟、做事有分寸的长者身上的。众所周知,老年人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大多年老力衰,格外需要子女等人的照顾。国家也从政策上发放福利,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措施可谓是较为全面、周到。同样地,老年人自己也应该认识到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毕竟没有人愿意遭受过多的伤害,更何况是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呢?“生命安全重于泰山”,这句话大家是再耳熟能详不过了。既然安全如此重要,又为什么不重视呢?吴某作为一个生活阅历丰富的老者,完全应当预料到其爬树摘杨梅这一行为的危险性和严重后果。我认为,吴某如此忽视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是安全意识淡薄的表现,他应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当然,从客观上来讲,景区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应当尽快督促有关部门整改,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因此,景区也应酌情赔偿一定的金额,但不应当有60多万元。

总之,规则和安全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当重视的关键点,只有做一个遵纪守法、珍视安全的公民,才能真正杜绝不幸。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为自己的行为(2)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负责。

那一天,生物老师说,下节课要考试,考试中如果有错别字就去找老师解释,还要在老师办公室把你错的那个字写上100遍才行。我心想,我以前小科考试还没写过错别字呢,这个对我来说应该复不复习都没有什么用。

考完试了,试卷发下来了,我原本乐呵呵的脸瞬间阴了下来,老师在我的试卷上写了刺眼的两个字“解释”,我竟然要找老师解释。再看看写错的字,竟然把“视神经”写成了“视神精”了,哎呀这个明明是会写的字,但是就因为粗心写错了,好悲剧呀。不过事情已经过去,在后悔也没用了,只能吸取教训,下次注意。

没办法只能去找老师,而老师却总是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校会课之前找到了老师,老师却说我现在没时间,明天我去找你们吧。好吧,只好认命。

可这一天便是星期五了,老师迟迟不来找我们,我们的心里也不舒服。只想赶快去找老师解释解释,别一直拖着了。下午我一到教学楼就去了办公室,老师不在,我沮丧的走回教室。特长课中间的小课间我又去找老师,可是回应给我的却是空空的座位,下午的大课间我也去了办公室,同样没找到。哎呀不找了,等着老师来找我们吧……

我觉得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一开始就认认真真的复习了,而且复习透彻了,就不会写错了,不写错就不会去找老师,不找老师就不会给老师添麻烦,而这样自己心里也踏实。

所以以后要听老师的话,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自己的行为(3)

萨克斯·康明斯是一位相当称职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编辑家。有人曾赞美萨克斯编辑水准的不凡:“他用蓝铅笔一挥,光秃秃的岩石也能冒出香槟酒来。” 萨克斯在30岁时,就已对编辑业务运用自如,他具有真正的文体感和渊博的文学知识,而且更掌握许多具体的出版工艺:从设计、出书,直到适当的发行工作。这些确乎不易。作为一个编辑能达到这些,一般地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哥伦比亚大学的莫里斯·瓦伦西教授把他的书稿《第三重天》送到萨克斯供职的兰多姆出版社。萨克斯审阅了这部著作。他认为“对我来说,大著是一部明达而深入的研究著作,在内容、风格和学术方面都很丰富,完全应该出版”。他肯定地说:“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我们不出版这部书,别的出版家也会出版这本书。但是我们是第一个读到这本书的出版社。”尽管萨克斯对《第三重天》抱有如此充分的自信和热情,《第三重天》还是被他的同事所否定。按一般常规,责任编辑的推荐、力争,了无其效,书稿退回作者就行,起码也就无愧于心了。然而作为编辑的萨克斯并没有就此撒手,他不忍心于一部确有价值的书稿的泯没。在给莫里斯的信中,他仍然鼓励作者:“我个人认为,你的著作是会使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目为之生色不少的,我大力请求把稿子寄给他们。实际上,我很愿意向那个出版社推荐你的书稿。”为了使《第三重天》能够顺利出版,他甚至对书名重加斟酌:“在书名方面能允许我提个建议吗?《爱的颂歌》怎么样?请考虑这个替换的书名。”在萨克斯逝世后,这由他改了书名为《爱的颂歌》的《第三重天》,终于经过周折坎坷而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

畅销书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完《在滨水区》的初稿,正要润色付印时,该小说的电影拍摄权已卖出去了。这时,就有个小说、电影一决先后的问题,急如星火,分秒必争。按我们的一句俗话来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萨克斯完全可以尽快推出小说:印小说毕竟要快于拍电影吧!然而,他不,他认为“清样送来了,还得仔细校阅,特别要核实滨水区流行的那些行话是否真有那么回事”。于是,他越俎代庖地把给巴德提供过滨水区真实情况的码头工人布朗请来。“办公室里太乱,人们又太好奇,根本没法工作。在家里干,有这个码头工人在身旁,校对工作的进展会快得多,清样马上就能送出去”。他这样打电话给夫人。于是,一应食宿,均在其家。在这里,作者、编辑、作品素材提供者,融为一体。它体现了作为一个极端负责任的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