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汇总7篇)
穿心玫瑰
2023-12-13 07:59:20
六年级
其它

仁义礼智信(1)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礼智信(2)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3)

一首好歌,跌宕起伏:一副好画,清幽深远:一本好书,荡气回肠,而《三国演义》则是万千好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在那群雄纷争的年代,战火纷飞,哀鸿偏野,历史慢慢消退,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仁义礼智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礼”在《三国演义》表现最为广泛,三国中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官渡之战中袁绍轻礼于许攸,致使许攸投奔曹操,而曹操见许攸,顾不得穿鞋,赤脚来见许攸,使得曹操大胜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刘备遇赵云时,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终使赵云投靠了自己,成为自己麾下一员得力大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智,三国之人,智者甚多;徐庶首先以智败敌,可惜被曹操赚去,随后,卧龙凤雏,将蜀国军事推到了鼎盛,卧龙——诸葛武侯,这个智慧的代表,屡出奇兵,熟练运用计谋,使刘备能在汉中站稳脚跟,最终不负先帝之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五丈中原,也诠释了”忠”这一内涵。

忠,最能体现它的当属关羽,虽然受曹操礼遇仍不忘桃园之誓,为先主抛头颅、洒热血,在刀光剑影中忠心护主,不辱使命,不愧为忠的代表。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描写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也许,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会渐渐隐去,但是美德却永驻人间。

合上书,抚摸着那光滑的封面,故事情节仍历历在目,人物话语仍时时萦绕于耳间,”仁义礼智信”时时于细节中表现出来。


仁义礼智信(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5)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礼智信(6)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仁义礼智信(7)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