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译文

思念
精选回答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到底何许人也,为何白居易一直在描述她,琵琶女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此前先是任左拾遗,后任左赞善大夫。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的,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琵琶女原是京城有名的歌女,十三岁开始学会了弹奏琵琶,用华美高贵的银篦子敲击节拍,技艺高超,声情并茂,名震京华。

王孙公子争相为歌女送上锦帛,所赠送的红纱不计其数。

春去秋来,家道中落,青春渐老,听她弹琵琶的人越来越少,琵琶女只好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轻情义,只顾出外做生意,琵琶女独守空房,只有冷月作伴,寒水相依。

每当想到年少时的风光,只能泪流满面,愁绪万千,哭花了妆容。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像一根彩线,穿起了散落在文中的颗颗“泪珠”,从结构看,它是全诗两条线索的结合点,是全诗的纲要;从内容看,它是两人情感的共鸣点,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因此,这两句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愤怒、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这样的佳句,可谓千古绝唱而流传百世。

在我看来,《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相当于今天的过气女明星嫁给富豪,面对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冷遇造成的巨大落差,心怀怆然;《琵琶行》中白居易一直描写琵琶女,是因为要借琵琶女的形象来阐发自己的心声;至于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琵琶女的身世:文中这样交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从这一小节我们可以看出几点:1.琵琶女是长安人,家住长安城的东南。

2.琵琶女作为色艺双全的歌妓,曾经被膏粱纨绔们一掷千金的追捧。

3.家人死的死走的走,自己也花容渐衰,狂蜂浪蝶们不再追逐,年岁大了,只好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

唐朝的教坊是舞乐机构,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歌舞团”,所以说琵琶女相当于今天的“女明星”是比较形象的。

结合文中琵琶女对于身世的自述,我们可以“以今拟古”,琵琶女是何许人这个问题就不难想通了。

白居易为何一直在描写琵琶女?1.琵琶女是《琵琶行》中的主角,琵琶曲是她弹出的,情感是由她牵引出的,着力描写琵琶女当然是行文的需要。

2.《琵琶行》也并非全放在对琵琶女的描写上,对于环境、江水、江月还有作者当下的境遇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

当然,这些描写和和琵琶女、琵琶曲这两方面的描写都是协调相符的,对于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情感来说都是相得益彰的。

琵琶女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首先说,我觉得琵琶女的下场并不算很糟糕。

这和作者白居易最终的结局一样,其实并没有那么凄惨。

白居易此时官场并不得意,但是纵观他的一生比起他早丧的好友元稹,比起被藩镇势力刺杀的宰相武元衡,能够在全身而退后自选诗集,能够安享晚年(享年75岁),依然算人生圆满了。

琵琶女的最终结局,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类似,也还算不错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琵琶女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依据文章,结合自身浅薄的人生经验,我做以下推测:1.琵琶女虽然在正当年的时候被热捧,但是并未得到一个真正爱慕她的有情人。

在三千繁华里青春虚掷,年华枉流。

对此,她一定是耿耿于怀的。

2.商人在唐代的处境还不错,但是和官宦贵族比起来毕竟还是差了不少。

琵琶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可见也是无奈之举。

3.至于商人浮梁买茶留下她独守空船,这个倒和她的身世没什么关系,就算她出身闺阁也不见得能得到丈夫的长相陪伴。

单从这方面讲,这算不上什么大悲哀,更不至于说成下场沦落。

4.琵琶女心生凄凉,主要还是因为经历过无上的繁华,才对比出被冷落的悲凉。

“天涯沦落”是种心境,心境由心而生,具有感性的特征。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分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寄寓的同情,更多的来自于对于自身际遇的自悲自怜、自我抚慰。

文中对于琵琶女的身世进行了详写,写到自己则一笔带过,这有几分“以彼之详,代此之略”的意味,其实在白居易的心中已经借琵琶女的身世感怀了一番自我的身世。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和作者被贬前的遭遇多么类似啊!“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哭的其实是自己。

文学作品的赏析千人千面,写下这些浅薄的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望题主和各位好友批评指正!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敬请点赞、评论加关注吧!谢谢阅读。

姿态动人 2023-09-05 12:26:28

相关推荐

火龙果水果保鲜的方法

1、在室内要尽量将火龙果放置在阴凉并且没有光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只能存放一天。2、火龙果在切开后有剩余,可用保鲜膜或袋子包起来,放在冰箱中冷藏。3、火龙果属于热带水果,因此在冰箱冷藏时,要将温度调为十五度,此方法...
展开详情

心里迷茫的伤感句子

1、暧昧的人,连再见都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本来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2、就算很失望,笑容依然要灿烂!3、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4、朋友之间很少谈论未来,但是未来他们往往还在一起;恋...
展开详情

在西周以下哪一个诸侯国是功臣国

在西周以下宋国诸侯国是功臣国,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
展开详情

伊洛纳银猫在哪里抓

1、玩家可以在菜洞1层、2层的位置刷出银猫,玩家将银猫打出表情就可以进行捕捉了。2、地宫中的银猫属于中立,玩家无法进行抓捕,不过可以使用瓶子砸,砸成敌对的之后就可以抓了,也是打出表情之后进行抓捕。3、玩家在捕捉...
展开详情

土木工程帽子的区别

土木工程在工地佩戴的安全帽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四种颜色。红色为管理人员;黄色为运行值班人员;蓝色为现场作业人员包括检修、试验、施工等;白色为外来检查以及参观人员。...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