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嫣梦雨烟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本文简介: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本文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

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文言文答题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快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国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冷暖自知 2022-07-04 12:47:03

相关推荐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蚍(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1、蜉蝣树(拼音pfhnsh)是中国成语,蜉蝣树(蜉蝣:一种大蚂蚁;Shake:摇动)比喻力量本来就很弱,但是你想摇动一个很强大的东西,就不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成语一般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属于主谓式,含有贬义。...
展开详情

得意洋洋,反义词(得意洋洋的反义词)

1、得意洋洋的反义词有郁郁寡欢的,有空虚进取的书,有哭天抢地的,有郁郁寡欢的,有失意的,有垂头丧气的,有谦虚谨慎的,有黯然销魂的,有抑郁的。2、“得意”是中国成语,读作:dyyngyng,解释为:得意:明白意图...
展开详情

如法炮制的意思和造句(如法炮制)

1、如法炮制(拼音:rfpozh)是一个成语,起源于西汉的司马迁《史记魏世家》。2、如法炮制(炮制:一种将中药焙炒的方法)是指按照制造方法制造中药;比喻按照现成的方式办事。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状语。3、出...
展开详情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春白雪)

1、杨春白雪。2、杨春白雪,中国的一个成语,发音为yngchnbixu,最初指战国时期楚国比较高雅的歌曲,后来指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3、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仲英有歌者,其开头为:《对楚王问》《下里》。全国...
展开详情

依草附木的理解(依草附木的意思)

1、草乌,中国成语,拼音为ycofm,意为鬼神有所依靠,善于造化;比喻依靠他人的力量后,作恶多端;也比喻不能自立,依赖他人。从《巫庙》。2、出自五代和纣王的诗《巫庙》:“天有福报,老人为精灵,循草而沾木,无虚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翻译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的翻译是你只需要担心自己能否自立,不要担心别人不懂你。
该句话出自晚张之洞所写的《诫子书》。
节选内容: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译文: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志存高远的前面是什么

原句为“志当存高远”,前面是“夫”。出自《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勉侄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勉励侄子诸葛恪而作。全文虽87字,字字珠玑,却包含着对侄子诸葛恪的种种期盼,并演变出志存高远一词。

望天门山把什么比作什么

《望天门山》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奇妙的比喻,把天门山比作打开的天门。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20个字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译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