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

契约之心
精选回答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这句话?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在孟子乃至整个儒家看来,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何?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再也不能束缚诸侯,各国多行僭越之举,称王称霸就算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也已是司空见惯。

而继承孔子衣钵,宣扬“仁政”的孟子则不满于此,痛斥这样的行为,以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因此诸侯间的攻伐兼并都是“无义”的,因此才有了这句话。

一、礼乐崩坏,诸侯不义周朝时代表登记制度的礼乐,原本是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用以束缚诸侯的一道枷锁。

昔日周公旦两次东征,深感周天子统治疆域之广,因此从“礼”巩固阶级分化,通过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使其适用于宗法制,并升华“乐”,使其成为一种待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然而周幽王昏庸,因宠爱褒姒而废长立幼,废黜贤淑的王后申后和长子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

申后之父申国国君申侯大怒,一气之下带着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之后又与诸侯们一起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而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因携王是周室所立,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一时间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

而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周平王不仅依托秦襄公派兵护送自己迁都洛邑,此举意图躲避西戎的骚扰,也为了靠近鲁国、晋国等曾经推举自己为王的诸侯国,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拥护,还使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以致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

这位“弑父”的周天子名声尽失,东周因为迁都,地窄人寡,无力再控制诸侯,因此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无“义”之战由此开始。

二、仁义不施,战无道义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其意思是:春秋时期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哪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在孟子看来,这天下能发动战争的,只有天子一人,而诸侯之间的征战并无道义,“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因此以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对于战事多贬斥之言,并认为所谓义战,必用天子之命,所以说“征”乃是“上伐下”。

地位相同的诸侯国互相征战,那就是藐视天子,目无王法,是“擅兴之罪”。

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战争就被儒家鄙夷,齐桓公“尊王攘夷”,天子不敢得罪,以礼相待,后世看来觉得是周天子太“没用”了,只能做个傀儡国王,而儒家则认为齐桓公引众诸侯来朝进贡,此乃仁义之举,齐国“召陵之师”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功遏制了荆蛮楚国的扩扎,维护了中原诸国利益,所以也是符合道义的。

但这并不能改变“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混乱局面,所以孟子说虽然“彼善于此,则有之矣”,然而终究还是“春秋无义战”。

三、战不可避,只能自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武看来,战争需要“仁义”,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孙子兵法》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在兼并战争中,大国争霸,小国谋存,这些都是“重功利”的表现,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可以看到,“智”、“信”都在“仁”前面,为何?因为战争是为贵族服务的,但参加战争的主体却是黔首,平民百姓不懂文化,又何谈“仁义”呢?因此孙武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

而且此“仁”也非孟子倡导的“仁政”,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即“视卒如爱子”等。

在孙武看来,为国家而战,视民如子便是“仁”了。

而春秋时期的战争,皆是因周王室衰微,天下需要一个新的“共主”,各国互相攻伐,小国被大国吞并,都是为“和平”而努力,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有“仁义之战”的。

众人对“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周王室自讨苦吃,当其衰微,自然需要通过战争确定新的“天子”,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有利于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经济、政治等发展,这些都是“仁义”之举。

而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长期的争霸,使得礼乐崩坏,诸侯无义,民不聊生,诸侯争霸,其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就连“尊王攘夷”的齐桓公,还不是因为不能吞并天下而不得以为之?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

双方各执一词,但这句话是否正确,全凭各位读者自行定夺。

我是山鬼说,我来作答。

《孙子兵法》中曾言道“兵者,诡道也”。

在战国的时候,诸侯们为了获取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就算在放下,在特殊飞背景中,为了赢得胜利,进而使用些不光彩的手段,也能被大家所理解。

甚至有时人们会因为领导者的精妙计划,从而赞不绝口然而这一切,在春秋早期的诸侯战场上是实行不通的,甚至会被其他国家谴责。

孟子曾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在早期的春秋中,周礼闻名于天下,从而对今后各朝代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里面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之瑰宝。

儒家甚至根据周礼编写了,三礼之首的《周礼》(据考证成书于两汉之间)。

乃至于在战争中也是需要讲究礼仪的。

春秋早期,诸侯之间虽然征伐不绝,但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极为讲究礼仪的。

首先在诸侯战争之中,是极需要“大义”的,战争的开端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正所谓出师有名。

比如秦国侵占了楚国的土地,这时候楚国就有理由对秦国发动战争。

否则,这场战争就是没有大义的,是会遭到全天下的诸侯唾弃。

忠义之士,能人干将都不会效忠于一个无信无义的国家。

类似的,如果敌国君主新丧,政局动荡,或者是发生什么大型灾害,也是不能攻打的。

其次,在战争之前是需要递交战书的。

战书上要写明了,作战时间,地点,人数。

类似于约战的形式,所以战争中是不会有偷袭的形式的。

所有的战争都是光明正大的。

甚至于,连时间都有限制,一天之内,分出胜负就结束了。

而且双方如果打累了,还可以要求中场休息。

最后,在战争的准备过程,如果某一方没有准备好是不可以进行攻击的。

也就是说,半渡而击之,是违规行为,是会在诸侯士族眼中扣分的,甚至于会引起极度不满。

而且如若在打仗的过程察觉到对方君主的位置,是不可以进行攻击的,还需要行礼表示敬意。

公元前638年宋楚于泓交战,当时宋军早已严阵以待,但是楚军还未渡河。

手下人再三请求率先向楚军发动攻击,宋公不允,最后宋军大败。

而到了春秋后期乃至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及人口的繁衍,社会的形式向着封建社会发展,生产力倍增,诸侯有实力也有条件去发动一场灭国之战,所以到了这一阶段,大批小国被各种各样的原因所消灭。

中国国土上形成了7个大型国家和几个苟延残喘的小型国家。

事实证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不应妄想敌人对自己手下留情。

丛林法则才是战争最为适用的法则,春秋无义战,事实如此,也理应如此,自此之后的大多数战争也如此。

从头再来 2023-09-04 13:23:55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黑布林酸的就是没熟吗

黑布林酸有可能是没熟。没有成熟的黑布林含有大量的植物酸,并且肉质较硬。成熟的黑布林甜味和香味较为浓郁,果皮带有些许酸涩感,但酸度不大。此外,如果黑布林软了也有较大的酸味,则也可能与品种和采摘时间有关。黑布林果皮...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志存高远的意思是什么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形容有远大的志向、追求远大的理想,或者对事业上有远大抱负的人。
志存高远,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cún gāo yuǎn,意思是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出自三国·诸葛亮《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造句:
1、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顽强拼搏,共同进步,创造华彩人生!
2、前程似锦,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志存高远,泛游学海竞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

渔歌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渔歌子》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作者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作者是明末清初魏禧。
这句话释义:写文章的基本思路,必须先立意,定主题,陈述中心思想。根基主干丰富了,叶子才能茂盛。立意健康,文章才能妙笔生花。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色是独体字还是上下

“色”是上下结构,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è,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引申义有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情景;景象等。
会意字。《说文》:“色,颜气也。从人,从卩。”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色,春秋金文作(墨敢镈),左从爪,右从卩(与上爪下卩之印字不同),会面部颜色之意。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或卩旁加短横为与印字区别。秦汉金文爪旁讹作形。”色字习见于战国楚竹简,“卩”形多有省变,或加“页”旁以显示颜面之义,《说文》色字古文就从这一形体讹变而来。色字最初形体从爪在卩左侧,战国楚简色字已有讹为从“刀”形者,但秦简中仍有从爪者,不过已在右上,失去会意意味。从秦简开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讹为从刀形,汉隶皆如此形体,为楷书所继承。色字形体虽然最早见于春秋金文,但《诗经》常见,《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皆为西周时代文献,可见色字出现于西周时代。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