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校风校训

宁山静水
精选回答
甘肃农大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

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

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

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

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

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

首任院长为盛彤笙。

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

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

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

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

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

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

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

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

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

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

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

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

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

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

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

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

“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

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

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

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

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甘肃农业大学(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甘肃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

[1]学校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

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2012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签署协议共建甘肃农业大学。

[1]截至2017年4月,学校校园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教学部),61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

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有教职工1400多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600多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 2023-08-26 12:09:57

相关推荐

什么原来什么写句子

1、教室里天天早晨这么干净,原来是小明提前到校打扫的。2、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现在已经绿树成阴了。3、坑害顾客的“精品”原来是伪劣产品冒充的。4、身后响起了叮当的车铃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李彤。5、噢,原...
展开详情

3公顷500平方米多少公顷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500平方米等于零点零五平方米,3公顷500平方米等于三点零五公顷。...
展开详情

苹果ipcc是什么意思

苹果ipcc是爱思助手,具体的意思是:爱思助手又称爱思苹果刷机助手,是一款专业的苹果刷机助手、苹果越狱助手。免费为苹果用户提供百万正版苹果软件、热门游戏、苹果铃声、高清壁纸,免AppIeID高速一键下载。备份数...
展开详情

自然界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什么

目前发现,熔点最高的物质是铪合金,熔点高达4215摄氏度。物质的熔点,即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呈平衡时的温度,也就是说在该压力和熔点温度下,纯物质呈固态的化学势和呈液态的化学势相等,而对于分散度极大的...
展开详情

桂圆和猫眼是一种水果么

桂圆和猫眼,桂圆是一种水果,猫眼则是一种宝石。桂圆亦称龙眼,是一种水果。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桂圆为常绿乔木,树体高大,多为...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不雅是什么意思

“不雅”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yǎ,释义:不正、不雅观、不好看。
出处:
1、《荀子·儒效》:“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2、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法后王》:“法贰后王谓之不雅,以居下倍上,是邪说也。不雅者,不正也。”
3、清·李渔《凰求凤·避色》:“我这园亭里面,常有附近的女子,借游玩为名,不时进来走动,旁人观看甚是不雅。从今以后,须要严词拒绝。”
4、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叫外人听著,不但我的名声不好听,就是妹妹的名儿也不雅。”
5、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回:“这话好不通,你爱谁,说明了,就收在房里,省得别人看着不雅。”
6、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没有对证,赵姨娘那里肯认帐?事情又大,闹出来外面也不雅。等他自作自受,少不得要自己败露的。”
造句:
1、这首歌曲的内容实在不雅,可以称为靡靡之音了。
2、后来罗贯中写书,觉得不雅,便改成望梅止渴,流传至今。
3、没有签名档就像没穿裤子,方便是很方便,就是有些不雅。

盼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盼》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盼》是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019年秋季修订版)第17课的课文,出自铁凝的《夜路》,并特邀张蕾、梓君参与本文音频的朗读。
原文节选: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本文中,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职校退学了换学校学籍还在吗

职校退学、换学校学籍还在,在学生离开学校后,所在教育部门会保留一段时间,方便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如果一年内没有继续上学或有严重违规被开除才会删除学籍。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2013年9月1日起,全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小中大学籍的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花木兰什么朝代

花木兰是南北朝。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明确载。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花木兰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正史对于这场战役有3个行军记载切合了《木兰辞》提及的地名。《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