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办企业是什么?
[拼音]:shangban qiye
中国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完全由私人出资创办、雇佣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的中小型企业。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航运业不断入侵的情况下,到60年代中期,上海已出现机器修配工场。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就是在1866年(同治五年)后雇佣工人、学徒,添置简单车床,从修配作坊逐步发展成为能自造小车床的一家商办企业。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在上海还有建昌铜铁机器厂等十余家工厂,都是设备简单,规模狭小,资本仅在五百元左右的商办企业。90年代以后直到20世纪初,广州的机器修船工厂已能生产多种样式和大小不同的轮船。
在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中,机器缫丝业发展比较迅速。1873年,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是机器缫丝业中商办企业的第一家。其后数年间,在广州、顺德、南海等地区,中小型机器缫丝厂增加到十余家,拥有缫车约二千四百余部。1881年(光绪七年),上海地区公和永缫丝厂的设立,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家华商经营的丝厂。此后,又陆续开设了坤记、裕慎、延昌、正和、纶华及源昌等数家。这些丝厂处在上海这一生丝出口中心,而且还有江浙地区作为可靠的原料基地,尽管由于外国在沪缫丝厂的压迫和竞争,民族资本缫丝业发展十分艰难,但从1896~1898三年中,全国仍新设机器缫丝厂二十九家,共有资本三百多万元。其中设立在沪、杭和苏州的八家丝厂,拥有资本二百七十万元,平均每家近三十四万元。它们有力量置备新型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水平,与外国在华丝厂相抗争。因此,甲午战争以后,江南缫丝业跻居全国缫丝业的中心。
在商办企业中,棉纺织业愈到后期愈显现出它的重要地位。甲午战争之前,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握有清政府给予的专利特权,在棉纺织业中限制了同类企业的兴起。当时在上海的华新(1891)、裕源(1894)、裕晋(1895)和大纯(1895)四家,实际上是全由商人和退职官僚出资经营的半独立性的企业,不得不在名义上附属于机器织布局。甲午战争以后,棉纺织业中“专利特权”的限制被冲破,而棉纺织业的利润十分优厚,使民族棉纺织业得以发展。1896年以后的三年中,苏、沪、杭地区在原有各纺织厂外,新建的民族资本纺织厂有苏州的苏纶(1897)、上海的裕通(1898)、南通的大生(1899)等。进入20世纪,随着抵制外货运动的开展,出现了新的设厂高峰。从1905到1910年,六年中分布在苏、浙、豫和上海等地区的新建民族资本纺织厂又增加了八家。终清之世,民族棉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食品工业和其他轻工业部门也都有所尝试。1878年在天津设立的贻来牟机器磨坊,是中国食品工业中最先使用机器生产的商办企业。1904~1908年,北京、天津、汉口、江苏、吉林、上海等地,共开设二十一家新面粉厂。在火柴、造纸、玻璃等部门这时也都有私人资本进行试探性的创业活动。进入20世纪以后,卷烟业也有长足的发展。1905~1906年间兴建了十六家商办卷烟厂。其中居中国烟草工业重要地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便是在1906年兴建的。水电、皂、烛及机器砖瓦业等,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民族资本经营的矿山主要是煤矿的开发。甲午战争以前,称为商办矿山的只有1879年开始经营的湖北荆门煤矿,但成效不显著,到1882年便以资本不继而停办。甲午战争以后,开设了二十五家商办煤矿。规模较大的有萍乡煤矿,它筹建于1897年,是由官督商办企业改为商办企业的。此外还有在路矿斗争中收回自办的煤矿企业,如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山西保晋公司、安徽铜官山矿区、四川江北厅矿区等。
民族资本的新式航运业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发展,其中经营成效显著的有1903年成立于南通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1908年在沪甬之间通航的宁绍商轮公司,以及在南北洋线上行驶的政记公司(1905)、肇兴轮船公司(1910)等。而商办铁路的情况则反映在1903~1910年收回路矿权运动中,在全国许多省份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分别招集到数量不等的股金,其中成绩较著的有浙江、川汉、粤汉各铁路公司。到1911年,总共修建了五百公里左右的商办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