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

退却了浮华
精选回答

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什么一定要签订马关条约,坚持打下去行不行?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之所以主动向日本求和,以及答应日本的苛刻要求,决定签署《马关条约》,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清王朝当时已经丧失了几乎所有可战的军事力量,已经无力再进行与日本的战争。

所谓清王朝进行对日本的持久战,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事实上在甲午战争当时,清王朝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平壤被俘的清军甲午战争爆发前,清王朝军队体系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北洋一线的海防陆军(包括驻防在天津、旅顺、威海等地的淮军,以及直隶、奉天练军),还有就是以威海卫、旅顺为主要基地的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开始后,中方最早投入战场的也就是这些军队,然而其作战表现十分糟糕,北洋的淮军精锐在9月15日的平壤溃逃中遭到日军阻击,兵力、士气受到重挫,之后一蹶不振,而北洋海军则在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遭遇严重的损失,战力始终未能恢复。

北洋海军所拥有的13艘主战军舰中,在黄海海战沉没5艘,重创8艘进入10月后,随着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甲午战争的战火彻底烧入中国境内,从朝鲜败回境内的北洋淮军和东北练军在辽河平原与日军作战,节节败退,而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北洋海军旅顺、大连湾基地也在短短时间内失守。

旅顺大屠杀战争进行到1895年后,日本山东作战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接连占领荣成、威海卫,北洋海军于2月14日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全军覆没,使清政府丧失了在海上与日方博弈的底牌。

陆地上,由于北洋淮军连战连败,清政府调动湘军出关,在辽河平原战场与日军相搏,但是3月间日军先后在辽东进行了牛庄、田庄台等战役,基本上歼灭了辽河平原战场上清军淮军、湘军、东北练军的主力,兵锋逼近奉天和山海关。

牛庄之战后日方拍摄到的中国湘军官兵遗体由此可以看到,到了3月初清政府决定派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清王朝所有能战的军队几乎已经消耗殆尽。

当时,作为拥有国家编制的正规军八旗、绿营腐败不堪一战,能战的淮军、湘军、北洋海军已经在朝鲜、东北、山东战场元气大伤,事实上清政府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不得已之下,清政府已经催促从贵州、广西等偏远省份招募编成勇营军队北上勤王,只是这些军队不仅缺乏武器装备,没有训练,甚至连军服和路费凑集得都十分勉强,根本无法指望其有多少战斗力。

相比之下,很少为中国人注意的是,日本的战争资源这时还仅仅只运用了一小部分。

例如日本的特别军费,总预算达到2.5亿日元,实际到战争结束时只使用了2亿日元左右。

而日本的海军,拥有着40余艘大型作战军舰,日本陆军7个现役师团尚未全部投入中国战场,就已经取得了掀翻清王朝全部生力军的战果,日本庞大的后备军更是尚未启用。

当时如果战争拖延下去,事实上正中日本政府内主战派的下怀。

设在旅顺,将要指挥征清军进行直隶平原决战的日本征清大总督府根据日本战时大本营在1894年制定的战略规划,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终极目标其实是攻占北京,将北京作为日本的首都,也就是吞噬中国。

为此,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方略是海上消灭北洋海军,制造运兵渤海湾内登陆的有利条件,陆上兵进山海关,做好破关而入的准备,而真正的重头戏则计划在1895年的春天上演,即组建一个全新的军团——征清军,计划投入多达6个陆军师团的兵力,海运至秦皇岛一带登陆,发起直隶平原战役,一举攻占北京。

以当时清王朝的军力,日本征清军的这一行动一旦实施,清军根本无力守御北京。

而李鸿章赴马关议和时,正好处在日本征清军向旅顺、大连湾集结的战役准备阶段。

也因此,当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议和期间遭到日本狂徒行刺,当时日本“愤青”行刺李鸿章的主要缘由是:如果李鸿章不来讲和,则日本军队将继续在战场上获得更大的战果,李鸿章的讲和使得日本的军事行动暂停,因而必须刺杀李鸿章,破坏中日议和,以使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所以,甲午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其实是当时日本国内好战派最期望的事情。

另外,派重臣赴马关议和的决策和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派赴马关议和,乃至之后决定签署马关条约,都是由光绪皇帝最终决定的。

慈禧太后在甲午开战、停战等重大决策上,当时都采取了置身事外的不负责态度。

坚持打下去,倭寇从塘沽直捣北京,清庭就灭亡了!所以满人急着签约以保全自己。

然而坚持打下去行不行,我说行!如果是汉人的政权,稍有骨气就会继续打下去,中国地方这么大,北京守不住我去西安,西安守不住我去重庆,就像抗日战争一样,利用战略纵深拖垮日本!在1894年,日本的国力还很弱,日本也是举全国之力打了这样一场战争,并且战争已经难以为继。

如果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必败!但是偏偏这时是满人政权,他们不认为中国是他们固有的,软弱的清庭可以随意出卖中国利益以维护自身统治,他们也不敢发动群众,因为当时的农民是反对朝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签订马关条约就顺理成章了!这的确是一段让我们痛心的历史,日本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其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则被列强瓜分,陷入一盘散沙。

最终在抗战时差点亡国。

有缘相会 2023-09-06 11:23:20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什么蒙冲巨航一毛轻上一句

“蒙冲巨舰一毛轻。”上一句是昨夜江边春水生。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静美的意思

“静美”的意思是宁静优美;也指张玉彬作品集。
拼音是:jìng měi。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八:“宇宙的静美包涵在此‘琉璃天盒’里,满满的盛住没起丝毫震荡。”
《静美》作品集:
诗人引用泰戈尔一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将其诗作取名为《静美》,诗人通过那些静美的文句描绘出一幅幅静美的画境,也充分展现了作者静美的诗人情怀!
作者简介:
张玉彬河南驻马店人,生于1989年7月,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现已出版《玉盘》、《静美》等诗集,特长写诗、弹吉它。

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有:

1、《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3、《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欧阳询流连观碑、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欧阳询(约557——63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