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是什么?

云雨飘零
精选回答

[拼音]:Wang Anshi

北宋政治家和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朝进士。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期间,为了挽救当时“积贫积弱”的政治、经济危机,向仁宗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三年(1070)至熙宁九年间两度任宰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更戍、保甲等新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为此,列宁曾称他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南京)。元丰二年(1079)再拜左仆射,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著作多散佚。现今流传的有《临川先生文集》和《周官新义》(辑本)。他的法律思想的要旨是德、礼、刑、政并用,而强调德本刑末,大体遵循儒家正统而力主变更不合时势发展需要的旧制,要求变风俗、立法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的德礼、法并用说

他认为,社会上所以产生非礼、非法的行为,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此,统治者必须首先使人们有富足的财用。但是在人们“足于财”之后,如果不用“礼”加以节制,不用“法”加以束缚,仍然会发生“放僻邪侈、无所不至”的现象。因而统治者还必须运用“礼乐刑政”,对人民教之以“道艺”和“礼节”,并待之以刑律,要求他们守礼而遵法。这就是所谓“任德”、“任察”和“任刑”三者兼有并用。但是,这并不是以“刑名法术”为本。“刑名法术”不过是“吏事”,而不是“主道”,只有统治者用自己“至诚”的“精神之运,心术之化,使人自然迁善远罪”,才是“主道”。因为人们遵礼守法,并不仅仅是依靠“禁严”和“治察”所能达到的。政事不在大小,只要统治者以德和心术去“教化”人民,人民就一定“化服”,并从而消除狱讼。所以他说:“不先教以道艺,诚不可以诛其不帅教。”他认为,法是“德”和“礼”的保障:“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没有法的强制去对付那些教以德和礼而仍不化服的人,也是不行的。这就是他的德、礼、法三者必须并用,不能“专用”其一的道理。这些道理并没有脱离封建儒家正统的“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等思想的窠臼。

“度世之宜而通其变”的变法革新论

在他看来,法从来都是统治者根据时势的需要而制定或修改的:“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宋王朝当时“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原因是“不知法度”,不知法“先王之政”。因此他主张变法,“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但所谓法“先王之政”,并不是要照搬旧制,而是要“法其意”,“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并制定善法以代之。他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只有立善法,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据此,他除制定并推行青苗、均输等新法外,在刑事立法方面,他认为当时只注意于“薄物细故,非害治之急者,为之法禁”,而对于一些法所先急的犯罪,却皆不可得诛,例如对官吏的贪污规定了严厉的惩罚,而对造成官吏贪污的“奢靡无节”,却没有规定应有的重处,这是“禁其末而驰其本”,是造成法令“滋而不行”,使坏人幸免好人遭殃的原因,必须切实加以改变。在审判程序上,他强调朝廷对全国司法活动应有统一的监督和管理。他认为当时司法部门审理案件,自行其是、擅作决断的情况,对加强法制不利,应当加以改变。他说:“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于下,人无所措手足矣。”为了严格掌握对疑案的最终裁判权和类推的适用权,他提出了逐级审核,最后由宰相、副宰相干预中央司法机关的审判,直至由皇帝裁决的主张:“有司用刑名不当,则审刑、大理当论正;审刑、大理用刑名不当,则差官定议;议既不当,即中书自宜论奏,取决人主。”他驳斥那些反对这一措施的人说,这关系到国家的体制和法制的推行,“岂有中书不可论正刑名之理?”这些论点,都有力地支持了他的变法革新活动。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法治”与“人治”统一观

他重视法制,同时也重视甚至更强调“人”、即统治者在立法、执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是否具备实行“法治”足够的和胜任的“人才”,是实行变法的前提。他说,当时皇帝想要“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为什么竟会办不到呢?就是因为“人才不足”。所以他主张在建立法度之前,“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这一方面是立法过程中离不开贤才的参与:“兴利除弊,非合众智则不能尽天下之理。”另一方面是有了好的法律,没有好的官吏,也不行:“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据此,他还提出了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司法官吏的具体方案:

(1)列“刑名书数”于教学内容之中,使“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

(2)设“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和断狱为考核内容。凡经进士诸科考试而被录取者,必须再考一次“律令大义或断案”,合格的才可委以官职。

(3)对已任用者“试之以事”,不以“一日、二日之间考试其行能而进退之”,“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改变“今之典狱者未尝学狱”的现象,使“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总之,他认为不但“人”与“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且“人”比“法”更重要:“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既有“善法”,又有“忠臣良士”,才可以保证法度的实行。

蝴蝶花 2023-09-11 13:58:16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意思是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苟且偷安、聊以卒岁。
反义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示例:
1、清·彭养鸥《醒世小说黑籍冤魂》第一回:“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
2、茅盾《林家铺子》:“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得过且过。”
3、老舍《四世同堂》:“他们年岁虽轻,却学会了得过且过,他们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可是不便为这个而不去快乐的参加滑冰。”

一个篱笆三个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一谚语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具体的意思就是指能力再强的人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因为人并不是全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同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帮助,就像篱笆一样是靠一个桩一个桩围起来的。
出自《古今贤文》中的合作篇。
原文: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古今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推测成书于明代,后来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增补,形成了今天的全书。

拜谢与叩谢用法

“拜谢”指敬辞,行礼表示感谢;“叩谢”指磕头感谢,泛指表示深切的谢意。
“拜谢”造句:
1、我一定要当面拜谢这位好心人!
2、出海平安归来,仍要拜谢妈祖娘娘和白衣大士,有的还专门请戏班子为天后娘娘唱戏答谢。
3、最后,再次诚心诚意拜谢能坚持将近七年的各位朋友!
“叩谢”造句:
1、每一天,我为你祈祷,为你的生命叩谢上苍,为你许下最美好的愿望,祈求众神赐予你幸福和健康。
2、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叩谢的。
3、一众人族突感身轻体健、百病消除,都知晓是三人所为,又一次诚心叩谢。

苟延残喘能形容自己吗

“苟延残喘”可以形容自己。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原义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出自北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
成语典故:狼是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东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幸好一位农民路过,把狼打死了。
成语寓意: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小聪明永远比不上大智慧。另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人们不能乱施善心。生活常常使一些人挣扎在贫困或绝望的边缘,使他们仅仅能够将生命维持下去。若想摆脱这种窘境,就只能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
用法: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2、明·吴承恩《西游记》:“欲要自尽,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终不明。故没奈何,苟延残喘,诚为天地间一大罪人也。”
3、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