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期教会创建的大学是否只传授宗教教义?详细说明

春天的雨露
精选回答

在中世纪早期,许多修道院中都设有初级学校。学校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内部学校。设 108 在修道院内;另一类叫做外部学校,设在修道院外面。内部学校接收那些准备出家修道的儿童,这些儿童被称为“修道生”(oblati)。外部学校则接收普通的儿童,这些儿童被称为“通学生”(extemi)。学校对学生不收费,而是依靠捐赠来维持运转。
主持修道院学校的修道士叫做校长。另外有几名助手,其中有一个任唱诗班的主领,他的职责是督促学生参加日课和唱诗,有时也兼管图书馆和缮写室。另有一名督导,职责是监督学生,使其不要违反校规和怠惰。学校的纪律是相当严厉的,修道生很少有机会玩耍,他们必须遵守静默的清规,即使是课间也不准大声说话。如果违反校规,就会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树枝条抽打,罚挨饿,关禁闭等都是家常便饭。学校通常没有长假期,但有各种宗教节日,加上礼拜日,在这些日子里都不上课。一年里学生最快乐的日子是 12月28日的婴儿蒙难节,在这一天,学生可以胡作非为而不受惩罚。
(二)教材与课程
学习的教材一般是由修道院中的修道士自己撰写,内容大都是一些圣徒传记或编年史。如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就是在修道院中写成,并作为学生的教材[2],同时,修道院也通过接受馈赠或购买等各种方式收集书籍。在早期中世纪,书籍比较少,以后逐渐增多。阿尔琴在8世纪曾提到在约克郡的图书馆中藏有40个作者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很多教父的著作和一些语法书,以及一些古典著作,这在当时可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收藏。在以后几个世纪里,修道院图书馆的藏书迅速增加。1100年在克罗依兰一座修道院失火时,损失了700册书籍。两个世纪以后,在该地的一座修道院图书馆藏书多达2000册。
学习的课程在各个修道院学校中都一样,包括拉丁语基础和七艺。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像修道士在修道院中一样,必须讲拉丁语。因此,教师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教学生学会这门语言。开始教师用方言教学生学习初步的拉丁语词汇和句子,一旦学生具有了初步的会话能力,教师便停止使用方言,转而采用拉丁语教学。七艺由“三科”和“四科”组成。“三科”包括文法、修辞和逻辑,“四科”包括代数、几何、天文和音乐。第一门正式的课程是文法,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教师便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片段和名为《伽图语录》(Didtichs of Cato)的道德格言,后者是中世纪学校中广为流传的拉丁语入门读本。此外,学生也学习读一些拉丁语的诗歌。在学习文法和阅读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唱歌,这是为了参加圣事时能够正确地唱诗。进一步的文法学习是阅读维吉尔的史诗和一些基督教诗人的诗歌。修辞学是第二门课,但学习的内容不再像古典时代的修辞学那样,注重演说技巧的训练。中世纪的修辞学主要是学习写作,撰写书信、编年史、修道院日志以及法律文书。因此,书记员 (clerk)一词在法语和英语中同时又有教士的意思。逻辑是第三门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保存下来的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的一些片段。直到12世纪晚期,亚里斯多德的全集重新发现以后,学习的内容才得到扩大。“三科”的学习完成后,才进入“四科”的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行这一阶段的学习。代数仍然是根据希腊和罗马的著作,使用那时的代数符号。天文是沿袭托勒密的体系,但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气象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几何学使用的教材不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而是中世纪的作者从古典著作的抄本中辑录下来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是抄自普林尼的《自然史》,有相当多是有关地理的知识,这些教材的内容没有经过考订,并且多注意巨大物种和怪兽一类的异常现象。音乐主要是学习希腊的音乐理论,教材则使用波埃修著作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学习“四科”中的前三科非常重要,计算基督教那些日期不确定的节日,如复活节等就需要这三科的相关知识, 109 这种本事被叫做“坎普图斯”(computus),并有以此为名的专用计算表。
(三)修道院学校教育的特点
由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些特点:(1)教育的目的是为基督教服务。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最高级的学问就是神学。显然,修道院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神学素养的学生,学校的存在是为了修道院,而修道院的存在又是为了精神生活的深化和灵魂的拯救。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其次才是学习其他的知识。(2)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由于古典文献的散佚,修道院学校中使用的教材都比较零散和粗糙,与古典时代的差距甚大。如前所述,天文学是沿袭托勒密的体系,但教学的内容并不完整,而且还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掺杂在一起,使整个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几何学在古典时代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学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直到近代也是这一学科的经典,但修道院学校中的几何课程并没有使用这个教本,而是使用内容杂乱的辑录本。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水平是不高的。尽管如此,修道院学校毕竟是在战乱的巨大破坏之后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的遗产,在这里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这些学生自身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在欧洲文化的延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就是说中世纪教会学校是以神学为主,也是有其他科学上面的知识,但是很有限,主要是看学校老师自身知识程度了。
摘自 王挺之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匆匆过客 2023-09-06 11:38:27

相关推荐

土木工程帽子的区别

土木工程在工地佩戴的安全帽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四种颜色。红色为管理人员;黄色为运行值班人员;蓝色为现场作业人员包括检修、试验、施工等;白色为外来检查以及参观人员。...
展开详情

表白的暗示

1、让我为你唱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你来轻轻的和。让我们放飞心头的白鸽,是我们爱情的歌颂者。让我送你海边一起捡的美丽贝壳,细数很爱很爱你的快乐。2、你一句问候,仿若天籁音;你一个微笑,似比春风暖;你一缕长发,堪如银...
展开详情

单位复工申请怎么写

复工申请书的格式:本人xxx,因xxxxx(原因),导致此次旷工行为发生,现已认识到错误,保证以后不会再犯此类错误,特此向xxxxx申请复工。申请人:xxxxx年xx月xx日为认真履行疫情防控企业主体责任,严格...
展开详情

在西周以下哪一个诸侯国是功臣国

在西周以下宋国诸侯国是功臣国,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
展开详情

伊洛纳银猫在哪里抓

1、玩家可以在菜洞1层、2层的位置刷出银猫,玩家将银猫打出表情就可以进行捕捉了。2、地宫中的银猫属于中立,玩家无法进行抓捕,不过可以使用瓶子砸,砸成敌对的之后就可以抓了,也是打出表情之后进行抓捕。3、玩家在捕捉...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