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是什么?

看清人心
精选回答

[拼音]:Daojiao yinyue

[外文]:Taoist music

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云笈七籤·翊圣保德真君传》云:“扣鼓集神,恳祷而告。”《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引“太真科”称:“斋堂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

形式与特点

在斋醮中使用的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而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等书的记载,前蜀(907~925)时,颂、赞、步虚等已经在斋醮中应用,偈约始于元代。道教有关斋醮科仪的典籍中,涉及演唱的多用“吟”、“咏”。

颂、赞、步虚和偈,就其单独形式来看,是一首歌,结构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四句式;大型的曲调常有多段,甚至十余段用于不同场合的词。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同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常在法事中合用。道教斋醮名目繁多,有禳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以及悼亡和延寿等各种法事;音乐以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随之变化。

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信众不参加音乐活动。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实际上是按照“脚本”(科仪要求),在信众面前,进行一场宗教仪式的“演出”:有赞美“三清”、神仙的颂歌;有表现神的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煞邪魔的庄严威武的曲调;有表现众神抵达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旋律等等。经过一千多年斋醮科仪的传承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愈益丰富。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浙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是农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道教音乐是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宗教音乐。表现之一:同一法事中采用同一旋律的音乐,但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特点而各不相同。表现之二: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道教音乐受到多少种地方音乐的影响,现尚有待研究。

乐器与乐谱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道书称之为“法器”的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隋唐时代,增加吹管、弹拨乐器,宋代以后,加入拉弦乐器。明代《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达30名。近代虽然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并用,但演奏中,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

除了斋醮科仪用的音乐之外,还有表现道教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和声乐曲。例如唐代司马承祯所作的《玄真道曲》,李含光的《大罗天曲》,贺知章的《紫清上圣道曲》,以及现代民间曲艺“道情”的前身──道教的道情等。

在乐谱方面,除《正统道藏》中的两种乐谱外,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1799)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分为上、中、下三册)、《古韵成规》、《霓裳雅韵》等三种。江南一带道士称之为“曹谱”。1956年前后,有关音乐舞蹈的研究部门,曾在湖南长沙、江苏苏州以及陕西西安等地,搜集、整理道教音乐,编印了《湖南宗教音乐》、《苏州道教艺术集》、《葭县白云山道教经韵及笙管曲》等谱集。

历史演变

早期道教科仪中有关音乐的资料现存较少。北魏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从隋末起,道教“斋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琴、阮等乐器用于神前,用于斋醮中,表明当时道教音乐与黎民及方士的祭祀音乐已经完全不同。

唐代道教音乐曾得到朝廷的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亲自教道士“步虚音韵”;同时,又吸收与融合了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而得到发展和提高。五代时,《玄坛刊误论》载:继续“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

到北宋,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曲谱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但该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云:“时俗……工习声音以为悦”;此时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声)和器乐形式(音)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在这一时期,由于宋徽宗在政和二年(1112)三月颁《金箓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四年三月更诏诸路各选宫观道士10人,遣发上京,赴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等,习熟之后,遣还本处。这些措施使各地道教音乐有机会进行交流并进一步提高。

明代由于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立成规进的编定,不但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记录道曲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有关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行”、“变地花”、“采茶歌”等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推崇道教音乐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阮籍的《乐论篇》等。道家的音乐作品,如汉代的大曲《黄老弹》,唐代的法曲《霓裳羽衣曲》;明代古琴谱中收录的宋、元、明的大曲《庄周梦蝶》、《羽化登仙》以及《逍遥游》、《八公操》、《颐真》等,都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

淡漠安然 2023-09-11 14:00:12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马致远元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人代表,号东篱,常被称为马东篱,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典雅,语言精妙,他的作品在元代时期就很有名气,广受人们的喜爱。马致远的戏曲作品以神仙道化作品为主,故他有“马神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太阳主要内容

《太阳》主要介绍了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太阳跟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而第二部分讲的就是太阳跟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它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讲述了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关系。这两部分相互关联,正因为太阳很大,温度很高,离我们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温暖和光芒。用原文的话说就是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可被我收养后有什么变化呢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可可被“我”收养后,从长期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并且对我恋恋不舍。通过可可的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出自《动物笑谈》。
《动物笑谈》以作者自己的观察来描写几种动物,并由此获得自我“可笑”的感受(而不是动物蠢笨可笑),这是十分独特的写作视角,充满对动物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动物笑谈》句子赏析:
1、“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2、“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类比推理是什么意思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得出重要结论。

有志者事竟成的全句

“有志者事竟成”的全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一副自勉联,作者是蒲松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由来:
东汉时,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突然,耿弇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又继续战斗,终于耿弇打败敌人。汉光武帝表扬了耿弇。并且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