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外貌

久经风霜
精选回答

真实历史上曹操的身材和长相到底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在三国中很多英雄的形象都非常鲜明,无论是性格还是外在形象。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奸雄,咱们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只知道他为人奸猾,也有雄才伟略。

但很少有笔墨描写曹操真正的长相,历史上的曹操,长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曹操的外貌形象可能真的不太好。

否则,在《三国志》和各类史书上肯定会大写特写。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最喜欢写的就是,此人要么身长八尺,虎背熊腰,要么就是面如冠玉,英姿潇洒。

虽然罗贯中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可我们在其他史书上也很少见到关于曹操身材和容貌上的正面描述。

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操的身材和容貌可能真不值得吹捧,只能尽量避而不谈。

在电视剧《曹操》中,汉灵帝曾好奇问过曹操的身高,曹操说“臣六尺八寸”。

引发了朝中文武百官的哄堂大笑,看来曹操在当时是算比较矮小的。

按照汉代和现代尺度的标准来看,以前的一尺就是现代的22.04厘米,六尺八寸,也就是156.672厘米,意思就是说曹操的身高只有1.57米不到。

难道曹操的身高真有这么矮吗?笔者认为虽然曹操在东汉末年虽然不能说特别矮,但绝对是偏矮的。

据《世说新语》记载,说曹操是:“不足以雄远国”。

也就是说,如果让他到其他国家出使,是不足以雄壮国威的。

据说曹操在接见匈奴使臣的时候,就派了一个替身——崔琰。

曹操自己则在崔琰的身后冒充侍卫。

崔琰在当时还真是一个德才兼备且身姿雄伟的美男子,匈奴使臣称赞崔琰说:魏王雅望非常,身边捉刀人虽然容貌平平,但绝对是个真英雄。

而《魏氏春秋》对曹操的描述就更具体了:“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这就是说曹操的身材是比较短小的,不过此人神采奕奕,五官相貌还是不错的。

在真三国无双的游戏当中,曹操的身高是1.74米,这绝对有夸大的成分。

而且下图中所有的男性英雄和文臣武将都比曹操高,看来曹操还真是比较矮。

按理说,《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关于曹操的身材和容貌应该大肆渲染。

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没有记载曹操的真实身高,说明他是在不方便记载啊。

总之,我认为曹操的身材也许确实不算高大,可能在1.6米左右。

曹操的五官相貌可能也不能说标致,但此人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绝对是那种不怒自威,喜怒无常,又让人捉摸不透、甚至不敢妄自揣摩的人。

曹操的身材和长相一向扑朔迷离,不过这个问题相当有趣!请跟随西奇妹一起,结合考古和史料,找到答案!曹操的长相,一言难尽……考古学者表示:“挖出来的曹操遗骸1米55。

《世说新语》记载:曹操“自以形陋”,丑到没法见人。

就连隔壁老王也信誓旦旦地表示:曹操烫个头1米8……越来越离谱!▲左侧曹操画像,右侧曹操复原图。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又矮又“抱歉”吗?来看看小妹翻遍史料的答案,是否与你心有灵犀?一:曹操的身高:真的只有1米55吗?(1)考古结论:1米55(存疑)。

曹操的身高饱受争议,源自于前一阵的考古成果。

2009年,曹操在安阳的墓被发现。

经过遗骸复原,专家推测曹操的身高在1米55左右。

然而,在曹操身高仍悬而未决的同时,墓葬的真实性却饱受争议了。

(具体争议部分因为与本文关系不大,暂不展开了)所以为了还原给你们一个真实的曹操,小妹结合史料来讲。

首先看《三国演义》:(2)《三国演义》结论:1米61(小说,不可尽信)。

《三国演义》:“……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罗贯中对于曹操的相貌描述甚少,能找到的只是这句“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7尺是多高呢?汉代的一尺是0.23米,7尺折合为1.61米。

如果说挖出个1米55的曹操,那还算凑合……但注意《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曹操作为第一大反派,总不能长得太短小了,不然作为大BOSS,不够威猛。

所以罗贯中有故意拔高曹操的可能性。

所以不能仅凭一部《三国演义》来断定曹老板的身高!▲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继续翻看。

(3)《三国志》结论:故意省略不写(应该不高)。

《三国志》中对于人物的身高,是怎么记载的呢?《三国志》: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

(高于1米85)许褚: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高于1米85)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1米73)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1米85)赵云: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1米85)太史慈: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

(1米78)孙权:形貌奇伟。

(写了“奇伟”,不会很矮)很遗憾,《三国志》中唯一没有记载身高的主要角色,叫曹操……难道陈寿这么粗心吗?在记载了所有主要人物的同时,独独遗漏了曹操?可曹操是三国里面一国的大BOSS,绝不应该!结论只能是——陈寿故意没写。

因为曹操的身高确实拿不出手,而《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的,如果将主角曹操写的太过“不体面”,那就不足以服人,所以干脆放弃描述。

▲曹操画像。

(4)《魏氏春秋》结论:曹操很矮……虽然陈寿很“客气”(没有描述身高),但其他的作者却没有这么“讲义气”了。

比如《魏氏春秋》:《魏氏春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哎哟,这个作者可没留情面呢!不过算是先抑后扬。

但曹操“短小”是逃不掉了。

所以挖出来一个1米55的,也还说得过去……?最后来总结一下?当时的平均身高为1米62,被《魏氏春秋》描述“姿貌短小”的曹操,显然达不到1米62。

但曹操也不会特别矮,因为曹操是武官出生,常上战场。

如果连1米5都达不到,显然上战场像个孩子,也不可能。

综合来看,可以推断曹操的身高不会很高,且低于1米62的平均身高。

所以在1米55至1米60左右比较合理。

二:曹操的样貌:真的“不足以雄远国”吗?解决完身高问题,再来看看曹老板的长相。

(1)《世说新语》结论:长相很“抱歉”(小说,不可尽信)。

关于曹操容貌的描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世说新语》中的那一段八卦了。

有点长,你们随意看一下然后小妹来解释:《太平御览》:《世说》曰:太尉总角时常造公,司徒王衍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山公嗟叹者良久。

既去,目之而言曰:“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然恐误天下生民者,未必非此人。

又曰:崔琰字季珪,声姿高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武帝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季珪代,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答曰:“王雄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追杀其使。

注意,这段话中的关键文字为“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

原来曹操有一天要见匈奴使者,但他觉得自己长相很“抱歉”,恐怕无法镇住匈奴这等野蛮部落,于是派自己的手下崔琰假扮自己与匈奴使者会面。

而自己则提着一把刀站在床头假扮侍卫。

会面结束后,老曹忍不住好奇,派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曹操)看起来是不是很帅呀?”结果匈奴人回答说:“魏王还行吧,但床头提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一听,你妹的,这个使者不简单,必须杀掉才行,于是派人追杀使者……故事讲完了。

虽然在《世说新语》的这个故事里曹操被形容为“自以形陋”,但这只是老曹单方面觉得自己丑,并不能代表别人看他也觉得丑。

退一步讲,即使样貌“抱歉”,但“气质”方面曹老板一向拿捏的死死地!不然匈奴使者不会回答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况且,《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只是传说,并不可尽信!▲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2)《三国志》结论:气质感人!在更为可靠一些的《三国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描述曹操样貌,但用了这么几个词来形容曹操给人的感觉,来看:《三国志》: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最后来总结一下?曹操并不一定很丑。

起码在“气场”方面,是很突出的!西奇妹说:其实曹操姿貌如何,真的不重要。

难道不帅,难道不高,他就不是我们心中喜欢的那个曹孟德了吗?之所以我们喜欢他,只因为他是曹操!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答题人:西奇妹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孙盛:《魏氏春秋》、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罗贯中:《三国演义》、刘义庆:《世说新语》。

雪后寻梅 2023-09-01 16:25:32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