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事业奉献自己宝贵生命的故事

凌鼎圣风
精选回答
有哪些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诸葛亮为蜀汉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何只有一人前去奔丧?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为了蜀汉熬尽了最后一滴油,理应得到蜀汉上下最隆重的悼念。

但由于诸葛亮病逝,处在非常时期,不得已采取非常措施。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病逝。

当时与魏将司马懿对峙,诸葛亮考虑到要把蜀汉大军安全的撤回,就给姜维遗嘱,秘不发丧,缓缓撤军。

司马懿率军追击,看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说。

尽管是演义的说法,但诸葛亮秘不发丧的确是高明的策略,也是史实。

当时的后主刘禅也深知诸葛丞相的良苦用心,专门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但是,当时劝学从事谯周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随即前往奔丧。

由于其行动迅速,得以及时到达。

其他所有大臣由于后主刘禅的诏令,而没有前往。

谯周也就成了唯一前往为诸葛亮吊丧的人。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按照诸葛亮遗言,部下将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棺材,穿平时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尽管安葬非常简陋,但遵照逝者的意愿办理,就是最大的尊敬。

这件事没有任何的阴谋和疑义,是诸葛亮伟大的智慧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至于后主听信谗言,查抄诸葛亮的遗产,那是后话,这与没有大臣为诸葛亮奔丧没有关系。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为蜀汉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何只有一人前去奔丧?诸葛亮盛名天下,其实难副!这从诸葛死后的冷清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只有谯周前往吊唁!如果谯周走晚一点,也许谯周也没有机会前去吊唁。

因为诸葛亮死后,朝廷禁止官员前往吊唁诸葛亮!除此之外,朝廷还禁止为诸葛亮修庙,禁止一切悼念活动。

每年诸葛亮忌日,有的百姓要纪念诸葛亮也只能在荒郊野外烧香拜祭!后来有一些官员的反复申请,刘禅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祭祀。

诸葛亮死后为何遭此冷遇呢?其实诸葛亮的社会形象是《三国演义》吹嘘起来的,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人们口碑中的那么高尚!下面摘录《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史料在此供读者品鉴:一,做事匪夷所思。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掌管一切,全面执政。

诸葛亮全面执政很多事情,让人无法理解。

列举三件事情说明。

1,益州从事常房受到诸葛亮不公正对待。

建兴元年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据郡造反。

益州从事常房得知这一消息后,将朱褒的主簿抓来审问,并处死了朱褒的主簿。

朱褒知道后杀死了常房,并诬告常房谋反。

诸葛亮不问青红皂白,并将常房的几个儿子和几个弟弟都迁移到朱褒的管辖地,任由朱褒处置,以此安抚朱褒。

对此,朱褒不但没有悔过,反而联络雍凯一起反叛。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评价说:“那里有诛杀无辜来安抚匪徒的,诸葛亮这样做不是很糊涂吗?”2,对刘备的紧急求救态度暧昧。

刘备进攻汉中,遇到麻烦,送来急件,命令诸葛亮发兵救援。

对于汉中的战略意义诸葛亮是十分清楚的!可是,当诸葛亮收到刘备的紧急求救文书时,诸葛亮不是迅速准备发兵驰援,反而拿着刘备的救急文书去请教杨洪。

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没有汉中,就不会有益州,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祸患,要动员一切力量紧急驰援。

诸葛亮才发兵救援汉中。

3,关羽马谡事件。

刘备驾崩之前,叮嘱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刘备尸骨未寒,诸葛亮就让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导致全盘皆输。

对于诸葛亮不谨记刘备叮嘱,习凿齿评论说:“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训诫,就应该遵守承诺。

诸葛亮重用马谡,说明诸葛亮对刘备的训诫没有当回事。

二,掌权不得“官”心。

刘备进入益州,开创了政通人和、人人向上的局面。

刘备死后,诸葛亮全面执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可以说诸葛亮执政不得“官”心。

诸葛亮执政之初,首先是牂牁郡郡守朱褒反叛,接着是地方大户雍凯反叛。

雍凯反叛,将朝廷派往益州就任太守的张裔抓住,押送到东吴,可见雍凯的嚣张。

永嘉太守黄元更是公开向诸葛亮宣战。

刘备驾崩,永嘉太守黄元以为诸葛亮会趁机迫害自己,于是公开反叛。

三,北伐不得民心。

诸葛亮的北伐,赢得了很多的讴歌,实际情况却是给蜀汉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刘璋统治时期的蜀汉,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蜀汉。

史书介绍,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社会风气奢侈,从事工商业富豪之家,平时穿着侯爵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品,办理婚丧之事极度奢侈,甚至耗费掉全部家产。

诸葛亮北伐之前的益州,百姓生活也很富足。

一般人出入宴会,都坐着豪华的车子。

可是,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后,老百姓就苦不堪言,用孙权官员的话说,就是民有菜色。

就是老百姓面黄肌瘦。

对于北伐,蜀汉人民是千方百计逃避的。

对于诸葛亮北伐征兵,各郡守都无法完成指标。

老百姓逃亡严重。

有的被官兵抓住,半路上就逃走了;有的为了逃避当兵,离乡背井!综上所述,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全面执政,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当诸葛亮死后,仅仅是只有谯周一人前往吊唁,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烟花沼泽 2023-08-23 15:18:26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麻辣烫在哪里学

可以在网上查找做麻辣烫的视频,这些视频有做麻辣烫的具体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麻辣烫锅底配方等。也可以报麻辣烫方面的厨艺培训班学习,培训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学麻辣烫除了看视频、报培训班之外,还可以看菜谱书籍学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