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历史学博士为什么高考后我选择这个冷门专业

等个旧人 高考志愿填报
精选回答

并非历史无用,是我们学错了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问我:“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二十多年。后来终于发现: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在哪。

为什么古今对待历史的态度差距这么大?难道是古人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的?还是现代人太聪明,无需历史了?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的学校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工业革命后为了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来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改变。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高考结束后,历史就被无情地抛弃了。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

像古人一样学历史才有用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历史很有用呢?因为古人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我们截然不同。

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读历史的方法: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吕祖谦画像)

吕祖谦的意思是,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正确方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人物做抉择的关键时刻合上书,问问自己,我会怎么做?这样读历史,才能提高智识。

请你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对比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最后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样学历史,才真正有用。

学历史其实是在锻炼思辨能力

真正的历史教育非常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举个例子。大家一定在中学课本里读过《木兰诗》,诗歌开头是这样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老师讲解,绝大多数人会回答:“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要努力。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所以“唧唧”是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差别。在古代,织布机发出的是“札札”声,而非“唧唧”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的《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可怕的事实:明明答案就在下面两句,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无论你读再多书,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学习历史当如是。

历史的三个功用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高考放榜后我为什么选择历史?我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功用。

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有个故事,说古代有对兄弟非常聪明,有一次私塾老师要出门,临走前让他俩背黄历,回来后考试。

但老师刚走,兄弟俩就跑出去玩了。老师回来前哥哥才开始翻黄历,刚看完一遍,老师就回来了,而这时弟弟才姗姗来迟。

老师开始考兄弟俩的功课,结果哥哥背得一字不差。原来哥哥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记住了!后来换成考弟弟,大家一定会想:“弟弟完全没看书,这下糟了吧?”错了,弟弟一样背得一字不差!原来弟弟比哥哥还厉害,他在旁边听一遍就记下来了!

这对兄弟如此聪明,大家知道他们俩是谁吗?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先不要笑,讲这个故事,是想问大家:“聪明有用吗?”

这对兄弟的天资绝对胜过普通人,但他们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如果聪明不能提炼成智慧,一点用也没有。

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而历史就像磨刀石,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

历史总结了过去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古人的智慧,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所以,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有用。

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第三个功用是“感动人心”。当我还是学生时,第一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到最后的“后五年,天下定于汉”,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在那一刻,《史记》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

而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巨变时代,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吕世浩,来源:摘自“初阳书院网”

平凡可贵 2022-12-17 13:53:44

相关推荐

工程地质勘查专升本要求是什么

工程地质勘查专升本要求是什么专升本是中国专科学生升本科考试的简称,是国家认可专科层次学生升本科学校或者专业继续学习的考试制度。根据招收对象不同及社会认知,专升本考试可粗分为国家统招专升本和‘社会专升本’。所谓社...
展开详情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升本可报哪些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升本可报哪些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热力发电、空调制冷、内燃机、新能源等方向。热力发电方向要求侧重掌握热力发电相关的知识技能,空调制冷方向要求侧重掌握空调、冷库相关的知识技能,内...
展开详情

在职学历提升有哪些方式

在职学历提升有哪些方式在职学历提升有远程教育、成人高考、、开放大学等4种成人高等教育方式,可报考高起本、高起专、专升本(本科第二学历)这三种学历层次,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也可以在获得专科毕业文凭后录取前具有至少...
展开详情

成人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

成人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成人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成人专升本自考考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公共课考3~5门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三门课程为必考公共课,专业课考8~10门根据报...
展开详情

2022年初级经济师教材变化有哪些今年好考吗

2022年经济师的教材变化较大,小编建议人手一本新教材,对比复习,很可能今年改动的地方就是考试重点。2022初级经济师的教材变化总体来说,初级财税教材在今年发生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变化范围不仅涉及以往的税...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方法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

秋赏菊的前一句是什么

“秋赏菊”的全句是“踏秋赏菊去登高”,上一句是“重阳节,要敬老”。
出自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课文识字2《传统节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酯化反应可逆吗

酯化都是可逆反应,酯化在浓硫酸中进行,同时生成的酯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所以是可逆反应。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三类。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这样的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精卫填海是民间故事吗

《精卫填海》是民间故事。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的女娃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
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