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半首蝶恋花
精选回答
啤酒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用纯正汉语应该如何翻译?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黄色人种,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

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

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

发展简况 世界啤酒业的发展 啤酒的起源与谷物的起源密切相关。

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已知最古老的酒类文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制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

公元前3000年起开始使用苦味剂。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於啤酒的详细记载。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

拿破仑的埃及远征军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

苦味剂虽早已使用,但首次明确使用酒花作为苦味剂是在公元 768年。

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公元1~2世纪,古罗马政治家普利尼(公元62~113)曾提到过啤酒的生产方法,其中包括酒花的使用。

中世纪以前,啤酒多由妇女在家庭酿制。

到中世纪,啤酒的酿造已由家庭生产转向修道院、乡村的作坊生产,并成为修道院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修道院的主要饮食是面包和啤酒。

中世纪的修道院,改进了啤酒酿造技术,与此同时啤酒的贸易关系也建立并掌握在牧师手中。

中世纪,在欧洲可用啤酒来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进行交易和向政府缴税。

在中世纪的德国,啤酒的酿造业主结成了坚犟的同业公会。

使用啤酒花作苦味剂的德国啤酒也已输往国外,不来梅、汉堡等城市均因此而繁荣起来。

17~18世纪,德国啤酒盛行,一度使葡萄酒不景气。

19世纪初,英国的啤酒生产大规模工业化,年产量达20Ml。

19世纪中叶,德国巴伐利亚洲开始出现下面发酵法,酿出的啤酒由於风味好,逐渐在全国流行。

目前在德国,92%的啤酒是下面发酵法生产的。

德国在19世纪颁布法令,严格规定碑酒的原料以保持啤酒的纯度,而且由於实行下面发酵法和进行有规律的酵母纯粹培养,从而提高了啤酒的质量,成为近代慕尼黑啤酒享有盛誉的基础。

在美洲新大陆,17世纪初由荷兰、英国的新教徒带入啤酒技术,1637年在马萨诸塞建立了最初的啤酒工厂。

不久,啤酒作为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使美国成为超过德国的啤酒生产国。

19世纪,酿造学家相继阐明有关酿造技术。

1857年,L.巴斯德确立生物发酵学说;1845年,C.J.巴林阐明发酵度理论;1881年,E.汉森发明了酵母纯粹培养法,使啤酒酿造科学得到飞跃的进步,由神秘化、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化。

蒸汽机的应用,1874年林德冷冻机的发明,使啤酒的工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

目前全世界啤酒年产量已居各种酒类之首,已突破100000Ml。

1986年全世界生产啤酒101588.7Ml。

产量位於前10名的国家见表1 1986年啤酒产量居前10名的国家 。

意大利面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普通话的?如何演变的?

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热河省省会(1955年中央裁撤热河省承德划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

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通。

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

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

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

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热河省承德方言为东北方言的一支)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

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

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

这是清代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

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

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

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

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

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为北京读书音。

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

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东四省之一的热河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现代标准汉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称呼不同但内涵一致,均为现代标准汉语。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

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

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2016年10月23日《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这个小县城》报道:回答一个谜题,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为什么选择滦平县?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原先的方言;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推广区。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

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清朝,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纷纷建立“口外庄田”。

“口外建庄”的过程,恰好与北京官话的普及同步。

这一过程也需要追本溯源。

早在明朝,官方语言为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移入数十万人口,随之而来的南京官话又成为当时北京官话语音的基础。

——满清入主北京以后,朝廷积极学习汉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化。

满族人学说的北京话,逐步成为清代推广的新北京官话。

这个时期,恰好是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的高峰时期。

王国平认为,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较大。

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清朝高级贵族群体在滦平纷纷建立“口外庄田”,在空白区域形成一个新的贵族区。

北京官话是北京雅音,区别于北京胡同音,雅音以当时有文化的贵族群体为主要使用人群(并带动其他人模仿学习),学习汉语韵典,在语速、气流、韵味等方面有讲究,形成高雅音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

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

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另外,值得了解:清朝政府为什么推行雅音?除了交流的功能(关外的皇太极时期就对八旗子弟设立了翻译考试科),还有科举考试里汉语用韵的要求。

清朝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以管理庞大的国家,二是为了从汉族等多民族的文化人里获得优秀人才,三是有助于以经书来统一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入关后,顺治二年进行了首次科举考试,康熙时期还采用“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等等。

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都要求汉语用韵:八股文因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被称八股文,对偶句要用韵。

试帖诗主要是要精通结构和用韵。

因此,有北京官话能力就拥有一种优势,有文化的群体和贵族群体出现学习汉语雅音的气氛,懂雅音成为某种高级身份的标志,导致他人模仿。

汉语韵书著名的有《唐韵》、宋代《广韵》、明初的《洪武正韵》。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鼻音 、边音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韵,尖团合流,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

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坏(huài)”,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

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

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

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

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

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至一九二六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曾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

接着,一九三一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大大超越了它们之前的各种方案。

依据注音符号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1个声母、3个介母、13个韵母及4个声调。

依据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3个声母(计入y、w两个半元音)、39个韵母(略同于注音符号中所有独用与结合韵母)和4个声调。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普通话?如何演变的?普通话的雏形是从秦朝开始,那时的官府为了统一语言,推广了《一般等价语》,就是最早的普通话。

到了清朝,光绪皇帝不喜欢康有为,因为他不会讲北京话。

北京话也是普通话的基础语言。

清朝末期,以北京话为基础,以白话文语法作为语法规范,正式提出普通话为中国的现代汉语的共同语言。

1906年,由当时的学者朱文熊等正式出版有关普通话的书籍。

这个时候至直现在,普通话就在各方文人和政府的推广下逐步得以完善,成为中国的母语,国语。

谢谢大家。

点颗许愿烟 2023-08-23 15:06:56

相关推荐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题目 作文标题及范文

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好的教育能够对人起到良好的引导,下面是关于教育的议论文题目及范文,一起来看!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言传身教家庭是花根,孩子是鲜花。家风如阳光,鲜花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
展开详情

名人友谊小故事简短20字 关于友谊的作文素材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友谊的名人小故事和经典名言,赶快来看吧!名人友谊小故事1.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终日弹琴,无人赏识。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
展开详情

好记星现在怎么样了 有什么用

好记星品牌(以下简称好记星)2003年成立于上海。好记星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好记星凭借十多年的教育产品研发经验,以移动互联网科技为手段,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在线教育平台。好记星平板电脑怎么样好记星...
展开详情

金融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前景怎么样

金融专业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在金融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科是偏文或偏理的。像是经济政治学、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就比较偏向文科;而像是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国际经济学...
展开详情

法理学学什么

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法理学课程法理学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是什么意思

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使用示例:
1、《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2、唐·卢肇《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3、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鸿鹄志”。
4、《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郁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鹄志哉!” 
5、宋·陆游《庵中杂书》诗:“辍耕垄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6、郁达夫《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鹄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言有物而行有恒是什么意思

言有物而行有恒(yán yǒu wù ér xíng yǒu héng)是一个文化术语,说话要言之有物,做事要持之以恒。“言有物”即说话或写文章要有实际根据和内容,语言、文字要与实际情况相符,不能想当然,不能假大空;“行有恒”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恒心、有原则,说到做到,专心一意,坚持到底,不朝三暮四或半途而废。此术语实际所包含的是一种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专一持守的诚信精神。
出处:《易经·象下》:“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象,易经用语,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语。《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算卦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易经》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了什么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了对长安的怀念,对前朝的眷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刘孝标注本。

小学体测项目有哪些

小学一、二年级体测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小学三、四年级体测项目比一、二年级体测项目多了1分钟仰卧起坐。小学五、六年级体测项目比三、四年级多了50米×8往返跑。
身高体重:测量身高、体重可以判断人的生长发育和体型。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它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50米跑:是一个能体现快速跑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体育项目。
坐位体前屈:它的测试目的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1分钟跳绳:目的在于训练下肢耐力和协调性。
1分钟仰卧起坐:用于测量腹部肌肉的力量,及一个人的体力、耐力。
50米×8往返跑:是有效反映学生灵敏及耐力素质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