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依缸练字文言文

怡然似梦
精选回答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那么关于 书法 家王献之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关于 书法家 王献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依缸练字文言文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中国 历史 上富有盛名的一位书画家和诗人。他自小便十分喜好,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己的父亲,有“书圣”之名的王羲之的悉心教导,很快就在书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书法风格不仅采纳了各家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字体。而关于他如何练习书法,还留下来很多的 典故 ,比如说“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

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 自然 是他的父亲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学书法故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吧。王献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于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 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之所以能在书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少不了自己的勤学苦练和坚持不懈。 王献之将自己的父亲王羲之为榜样,不断刻苦的练习,这其中还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展现除了极高的领悟力和天赋,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因为书法写的好而颇具名气。有一日王羲之的好友请王献之在自己的擅自上写字,王献之洋洋洒洒就开始挥毫泼墨写好了,但是提笔之间不小心就把笔尖的墨水滴到了写好的字上,王献之灵机一动就把字画成了一只小牛。

王献之对于书法不停的追求,有一日练字的时候墨就用完了,但是字就只差一个点,所以王献之就请王羲之把点点上。点点好之后王献之就把自己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说,我儿子的字是挺好的,但只有这个点像你父亲羲之的。这也使得王献之在日后更加刻苦地练习书法。

猜你喜欢:

1. 王献之勤练字的故事

2. 王献之有哪些故事

3. 王献之的故事

4. 王献之的故事介绍

5. 关于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6. 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7. 王羲之的故事及简介

王献之依缸习字打一生肖

王献之依缸习字打一生肖答案是鸡。

干献之依知习字是一则历史故事,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一直很想赶上父亲,母亲则告诉他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后来王献之发愤图强,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终于大有长进,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这个励志故事告诉人们成功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王酊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前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前之手中的毛笔,前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棚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前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前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吹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场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前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前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依缸习字典出何处,要文言文

所谓“王献之依缸习字”并无出处,《晋书》和《世说新语》也没有一字提到这个故事

“中华勤学故事”的内容多为现代编造

《晋书·王献之传》只说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

王献之依缸习字是什么动物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动物是鹅。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而王羲之通过观察鹅的体态姿势领悟到运笔的道理。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到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

依缸习字的主人公是谁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有什么?

中国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有张海迪勤奋学习、陈平忍辱苦读书、司马迁写成《史记》、王献之依缸习字、嗜学的范仲淹。

1、张海迪勤奋学习: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司马迁写成《史记》: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4、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5、嗜学的范仲淹:范仲淹勤奋读书,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喝只能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纯色世界 2024-05-03 13:55:08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什么蒙冲巨航一毛轻上一句

“蒙冲巨舰一毛轻。”上一句是昨夜江边春水生。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静美的意思

“静美”的意思是宁静优美;也指张玉彬作品集。
拼音是:jìng měi。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八:“宇宙的静美包涵在此‘琉璃天盒’里,满满的盛住没起丝毫震荡。”
《静美》作品集:
诗人引用泰戈尔一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将其诗作取名为《静美》,诗人通过那些静美的文句描绘出一幅幅静美的画境,也充分展现了作者静美的诗人情怀!
作者简介:
张玉彬河南驻马店人,生于1989年7月,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现已出版《玉盘》、《静美》等诗集,特长写诗、弹吉它。

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有:

1、《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3、《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欧阳询流连观碑、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欧阳询(约557——63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