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人高考语文备考题第二篇

也自风雅
精选回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

a.欧阳修

b.宋祁

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小说

b.散文

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2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2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29.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壬:

30.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宇宙大化:

31.茫茫百千万劫。

劫:

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曷:

33.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兵燹:

34.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事:

35.请以遗之。

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3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案驼传》)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8.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马伶传》)

无虑数十辈:

39.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刘报一丈书》)

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而今安在哉: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试说明苏轼《前赤壁赋》的时代背景。

42.试说明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是怎样阐释治学的目的的?

43.说明司马迁通过李广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4.请解释《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45.对于培根的“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这句话我们应如何理解?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门槛》开头这几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面传出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46.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的象征意义?

47.说明《门槛》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其是否有边缘性?

(二)阅读《长亭送别》中三宫调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几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8.莺莺是怎样看待这次送张生进京赶考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情?

49.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50.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什么样的艺术描写?

52.沙子龙为什么要在夜间关好了门,才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四)阅读《山居秋暝》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3.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文意是什么?

54.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5.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中有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七、作文(50分)

5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b 6.c 7.b8.c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二、填空题

16.仲尼 17.论语 18.惟有杜康 19.为何民不加多

20.相对 21.文选 22.绍兴 23.沈从文

24.激流三部曲 25.翻译

三、词语解释题

26.招徕 27.长大成人 28.推原,探究

29.通“佞” 30.客观世界,大自然 31.梵语“劫波”之简称

32.何时,古代疑问词 33.战火 34.侍奉 35.赠送

四、翻译题

36.别的种树匠人虽然暗中观察他、仿效地。

37.把你种树之道,移到为官治民上。

38.大约数十家。

39.因此长久不被长官所喜欢。

40.而如今在哪里呢!

五、简答题

41.该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政而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赤鼻矶后而作,借以抒发郁闷,至于豁达境界。

42.培根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就在运用。为此,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联系实际,要重视实践。

43.司马迁通过对李广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一代名将的赞赏与倾慕,对其坎坷悲惨的遭遇,表示了真挚的惋惜与同情;对汉朝皇帝的任人唯亲,逼迫良将饮恨自杀,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4.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45.这句话讲了学问与经验的关系,意思是说学问和知识能够改变人们的天性,而其本身又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接受经验的考验。这种认识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六、分析题

46.“一座大楼”象征壮丽而崇高的革命事业。“门槛”像征革命征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一位姑娘”象征一往无前、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

47.《门槛》是散文诗。散文诗是诞生于散文和诗歌交界处的一种边缘性文学体裁。分行排列,似散文;重在抒情,有意境,似诗歌。

48.莺莺自己是不愿意张生进京赶考的,这完全是莺莺母亲的主意。莺莺认为:“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还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莺莺对别离是又怨又恨的心情。

49.“恨不得倩疏林拴住斜晖”,这就是情景交融。

50.“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两处都是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肖像描写、行动描写,也揭示了沉迷旧梦的心理状态。

52.一方面是他留恋往年他的“五虎断魂枪”的武艺和“神枪沙子龙”的威名;另一方面,他十分守旧,抱定了不传的宗旨。夜间习武,就是怕被别人学了去。

53.这首诗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引读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抬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受。

54.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沉醉秋夜雨后清新美丽的山中景色的心态,以及他厌烦尘世喧嚣、归隐山林恰然的生活情趣。

55.本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动静相衬,相得益彰。所谓“诗中有画”,是说诗中山谷、新雨、明月、松林、清泉、涧石、翠竹、浣女、莲花、小舟构成了一幅《山村秋野图》。本诗写景具体、生动,画面感、空间感极强,想像中的造型性十分突出。

七、作文(略)

一叶知秋 2024-04-15 13:28:36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曾巩的老师是谁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曾巩的老师是谁欧阳修。曾巩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老先生可是当时的文...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白杨礼赞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白杨礼赞》中“礼赞”的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
《白杨礼赞》是茅盾1941年在重庆写的。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妙在何处

“天门中断楚江开”中“开”字妙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出楚江的霸气和恢弘。
2、体现出楚江的雄浑和刚强。
3、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被楚江隔开的景象。
出自《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什么叫沟通

沟通,汉语词语,拼音为gōu tōng,意思是使双方互相通连,也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没有出处。
近义词:交流、商议、商量。
反义词:堵塞、封闭。
用法:作动词;作谓语;中性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
例句:有效的沟通并不只是说话就行的,应该是言简意赅,也就是用最少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造句:
1、虽然同是中国人,各地区的方言却千差万别,很难互相沟通。必须普及普通话,达到用语言交流的目的。
2、沟通是春天的暖流,充满渴望;沟通是夏天的骄阳,炽热无比;沟通是秋天的大雁,盼望南飞;沟通是冬天的火炉,温暖人间。
3、如果沟通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便引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是通向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是引领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便引领你走向乘风破浪的境界。

风雪夜归人是什么意思

“风雪夜归人”意思是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首句写日暮山远,次句写投宿的人家,后两句写风雪交加、犬吠人归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白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