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作文范文精选

云天轻舞
精选回答

见贤思齐,我会拥有伟大的梦想;见贤思齐,我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见贤思齐,我会严于律己,做勇敢的后浪!见贤思齐,用奋斗为青春喝彩,期待有一天祖国实现复兴梦,我能自豪的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作文题目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华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三(6)班为此进行了“热身”交流,李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说穷能养志气,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他身为朝廷大员,但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李博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完全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试题共有两段文字。

第一段带入作文情境,为征文比赛举行交流,着重突出由李博同学介绍曾国藩这个历史名人。介绍曾国藩时,用了5个并列句式,暗示从5个角度去解读曾国藩,这也是写作的方向:

第二段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和情境限制。写作身份为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要从李博同学讲述曾国藩的材料中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或角度写一篇文章。同时绝不能忽略写作的目的——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征文的主题是“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务必要联系现实,结合自我。 参考立意:(1)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努力,实现理想。(2)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勤能补拙;锲而不舍。(3)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敬畏;自律。(4)他说穷能养志气,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艰苦生活能磨砺人生。(5)他身为朝廷大员,但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节俭,不追求物质享受。

成功生于忧患,你我可成大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hellip; hellip;曾国藩虽身为清朝朝廷大臣,官员却每餐只有一个菜,嘴上挂的总是不忘艰难生活,这无不使人深刻地体会到忧患,对于我们人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忧患可以明确志向,志向乃大器所成之因。

观古今中外之伟人,心中无不充满大志,项羽生于乱世,民不聊生的楚国使他揭竿而起,志向直指皇朝。欧阳修与苏轼可谓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北宋初期的文坛,流行骈文,文风奢靡,辞藻华丽,一片靡靡之音。文人进行科举考试,写散文重点基本上已经不在其内容,反而更重视文采。怀着对这种文风的忧患,欧阳修、苏轼开创诗文革新运动,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忧患则思变,忧患则明志引领古今青年成大器。

忧患可以磨砺毅力,毅力乃大器所成之需。

在忧患之中仅有志向是不够的,要在艰苦的困境之中成就伟业,还需要过人的毅力。春秋战国时期,战败的越王被迫在吴国奴役,历尽苦难。回国后的他不忘忧患,每日命将士提醒自己,并卧草薪、尝苦胆,最终打败吴国并称霸主。忧患磨砺了越王坚韧的毅力使其终成大器。匡衡凿壁,借光发奋读书,一举考中摆脱困境,宋濂自幼好学,家贫无书,借之于有书人家,日夜抄读。终被明开国皇帝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无不见忧患使人终成大器。浇灭我们青年半途而废的念头,磨砺毅力勇往直前。

忧患可以使人自省,自省大器所成之要。

有所成就,并不意味着放松,否则便可能再度失败,因此,我们仍需忧患,正如老舍那样,虽已著多部书籍,却仍能每月每日坚持写作的习惯,未得仅是忧患中自省,反观胜利后的吴王,终日在玩乐之中,不朝政因而取得败绩,忧患可使人自省,不失大器。

由此观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每当身处困境时,不应悲叹人生不易,命途多舛而且应把握当下,充分利用忧患所带给我们的财富去成就我们的大器,谱写我们灿烂的明天。

心怀敬畏 自律行远

潇湘之畔,万山红遍,中华名人曾国藩,实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宏大志愿。历史虽逝,但曾公敬畏自律之精神,却如星如火,照耀在我们青春成长的路上。

他心怀敬畏,畏天命,静心修身立德,反求诸己。

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又何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又何妨?曾公明白:与其抱怨哀叹命运不公,不若敬畏天命,杜门自修;与其随波逐流,不若淡泊明志,于喧嚣中叩问初心,于污浊中修身立德。曾公想到了,也做到了。同样做到的还有,于杂草丛生的龙场中静心割竹子的王阳明,于乱石穿空的黄州山坡上“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轼。他们敬畏天命、反求诸己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指引着我们前行。

他心怀敬畏,畏人言,以自身为典范,造福一方。

畏人言并以身作则,不仅仅是面对小争执时“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更是无时无刻不心怀百姓的胸膛。曾公造轮船,建学堂,译书籍,力挽狂澜,福泽一方。我们的中华名人中从未缺少过曾公这样的仁爱者:古有一心为风气清正、为一方教化鞠躬尽瘁的韩愈、柳宗元;近有一路向西,一路让“林公井”清水潺湲的林则徐、一路让“左公柳”绿了玉门关外的左宗棠;如今,“鲲龙”击水,“嫦娥”奔月,“奋斗者”探索深渊,“天眼”瞭望宇宙……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畏人言,以自身为典范,让国人充满自信,让民族挺起脊梁。

心怀敬畏,畏君父,恪守准则不逾矩,自律行远。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曾公无论修学兴业还是治军为官,始终心怀敬畏,恪守规则,一如河中石、山间松,历经冲刷,笃定坚强。在疫情面前,有人抱怨逃匿,有人如孙家栋所言“祖国需要,我就去做”。我们凝视着那逆行而上的背影,找到了前行灯火;诵读那恪守职业道德的事迹,看到了前方星河。秉持敬畏之心,谨遵规则,我们方能发现阴霾背后,春天不远;反之,则只能在逃匿的泥潭深陷,在抱怨的黑洞沉沦。

凛冬将过,万物即生,我们正青春。我们愿,学着榜样的样子,奔赴春天;怀着虔诚的敬畏,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自律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地方。

留点小胡须 2024-05-18 15:09:32

相关推荐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江西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
展开详情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体素质良好、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或符合报考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考研需要什么条件一、合法身份必须是中华...
展开详情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眼科检查必须为裸视。戴隐形眼镜者要保证在检查视力前能够摘掉(需要带隐形眼镜盒及清洗液)。在检查视力前3-5分钟,也可抓紧时间望一下远方、做一下眼保健操或点几滴缓解眼部疲劳的眼药水,使眼球调...
展开详情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大学毕业的年龄通常为22岁。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为7岁,小学读6年,初中读3年,高中读3年,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如果读专科3年就可以毕业,此时毕业的年龄就是21岁。大学毕业年龄偏大的原...
展开详情

东北大学在哪

东北大学在哪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人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政通人和的意思是什么5个字

政通人和,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g tōng rén hé,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示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清·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
近义词:下情上达、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造句:
1、而今我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2、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
3、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4、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监督,运转有序。

功名成就是什么意思啊

“功名成就”意思是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功名成就”造句:
1、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功名成就之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岂不是误人子弟。
2、付出终有收获,努力会有结果,功名成就在即,此刻莫要焦虑,心中会有担忧,黎明前的节奏,高考就如行舟,随风随水无忧。前路一片光明,愿你心想事成。
3、垂头丧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定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胸有成竹,凡事相信“我能做好”,放胆一试,则会功名成就,不枉此生。

意欲的意思是什么

意欲,汉语词汇,拼音:yì yù,释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在思想上的欲望。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造句:
1、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2、在你的脑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你最想得到的汽车和房屋,你最向往的游览胜地,你最渴望的朋友,还有你最意欲达到的地位和身份。
3、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什么意思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的意思: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出自《列子·说符》。
《列子·说符》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