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详解
这里的迁移理论是指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是指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影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传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因素说、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苛勒的关系理论。
一、学习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凡一种学习加强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反之,一种学习干扰即削弱另一种学习,称为负迁移。一般来说,迁移是由两种学习的刺激和反应的类似性而产生的。反应相同时两种学习的刺激越相似,越发生正迁移;反应不同时,刺激越相似,越发生负迁移。
学习迁移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在课程设置、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
二、主要理论学说
形式训练说
它来源于德国的官能心理学,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志”、“记忆”、“思维”等官能组成的,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而增强能力。形式训练说也认为,学习的迁移就是非物质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即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得以易化。依这种观点,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相同要素说
又叫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反对形式训练说之后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形成一种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迁移。只有在两种学习中存在着共同的联结,第一种学习上的进步才能转移到另一种学习上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之间,因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出现。桑代克在迁移方面的研究,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错误,但是又表现出简单化和机械论观点。
经验类化说
贾德提出的与相同要素说相对立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使经验类化的结果。由于贾德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在迁移中的作用,因而有忽视学习内容的倾向,有片面性。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迁移可分为两类:一类叫特殊迁移,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主要是指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叫非习惯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他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
关系理论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就其观点而言,则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和深入。该理论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实现迁移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领悟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概括化,从而形成迁移。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分别采用对小鸡或3岁儿童在两张不同深浅灰色纸上找食物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使实验对象对深浅不同灰色的两张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色纸产生食物反射,而对浅灰色纸则不然。第二步则采用黑灰色纸代替浅灰色纸,对比之下,原来的深灰则成了浅灰。这时实验对象是根据深浅灰色的关系对黑灰色纸产生食物反射还是对原来的深灰色纸产生食物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小鸡有70%对较深的黑灰色纸产生食物反射;3岁儿童则100%对黑灰色纸形成食物反射。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理论者认为个体越能认清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的作用就越普遍和显著,这一理论虽有片面性,但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所谓学习定势,就是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地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能起到定势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