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秋天去旅游的地方(适合秋天去旅游的地方)

再见昨天
精选回答

1、杭州临安的西天目山 抵达临安后,在临安汽车西站乘坐直接抵达西天目山(15:25)或者临安西站乘坐依维柯澡溪镇下车后包车30元(7坐的面的)抵达西天目山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2、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3、”——李白 深秋时节,携三五个朋友,施施然缓行于天目山脚,天目的秋并不含蓄,也不害羞,她是大胆的,泼辣的,更是热情的。

4、踏秋而行,我们追随李白羽化留馀踪,或者追随苏轼羽化而登仙。

5、一下车,满满的秋意便如满满的盛情,扑面而来。

6、黄的银杏、橙的檫、红的枫、紫的柏,墨绿的柳杉,如此绚烂多姿的色彩调出了天目山的意蕴,她温暖了文人墨客的回忆,她还留住了虔诚的佛教徒的脚步,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所幸的是,我们也赶上了橙黄橘绿时。

8、五世同堂的秋色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9、” ——杜甫 天目山的秋是精致的,层林尽染,烟凝山紫。

10、她不像北方的秋,那么粗犷,豪爽。

11、五世同堂的秋是热情的,没有先前苍翠欲滴的绿,这是一种纯得令人心醉的黄色,没有一丝杂念,直逼人的眼睛。

12、灿烂的银杏叶铺满了整个地面,踩在上面,听着窸窸窣窣的响声,更觉得她的静谧。

13、因为云少,透过叶子的间隙,阳光毫无遮拦的倾泻下来,伴着秋风,黑戚戚的影子便在银杏叶上天马行空般地翩跹起舞,煞是好看。

14、银杏叶转而又抖落身上硕裹着的金片,铺满山间、小溪、路旁。

15、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株古银杏饱经沧桑的历史,它已经12000岁的高龄了,扎根在陡峭的山腰上,它庞大的根系沿着山坡蔓延,长出子一代的银杏树,接着又长出孙一代的银杏树,如此五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在天目一角蔓延滋生,融融泄泻,共享天伦。

16、五世同堂是幸福的,更是热闹的。

17、她不像大树王那样寂寞,为盛名所累。

18、在宋代就被称为“千秋树”,清代乾隆帝赐为“大树王”。

19、因着一个皮可医治百病的传说,“大树王”惨枯在游人、香客的“故事”里,在五世同堂的世界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它盎然的生命谱写了一个家族古老的神话。

20、生活在这里的银杏是幸福的,这是一块充满诗意和向往的土地,这里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21、在水一方的回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2、” ——范仲淹 相传远古时候,天目山东、西两个山峰顶上都有一泓半月形的水池,池水清澈透底,大旱不涸,宛如仰望苍天的两只眼睛,故名“天目”。

23、我深知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我还是让自己影影绰绰地跻身其中,不可自拔。

24、我总是试图寻找那一泓半月形的水池,我相信它会汲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可是我失败了。

25、还是李白比较高明,“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26、”他知道“天目”不可用眼睛去寻找,只可用心去感受。

27、尽管这半月形的水池早已渐行渐远,在水一方的回忆却始终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思绪。

2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9、”跟随范仲淹,我们寻找中国文人的孤独。

30、水不孤独山孤独,因为山把水围绕。

31、或许仰望苍天的并不是两只眼睛,而是他们孤独和享受孤独的心境。

32、天目山可以证明,孤独不是一种脾性,只是中国文人的无奈,一种坚持自我而不得的无奈。

33、李白来过,白居易来过,苏轼也来过,他们真实而沉重的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他们的笔下流露的是奔泻而出的,跨越山水和历史的情致。

34、禅源古寺的静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35、” ——柳永 深秋的禅源寺总是害羞地躲藏在大树底下,只有那延绵不绝的香火证明着她的存在,袅袅的香火,袅袅的烟雾,萦绕出一片氤氲的,毫不分明的世界。

36、古寺淡林,心静如水。

37、就像是古诗中描写的,或者国画中传达出的意蕴一样,徐志摩在《天目山中笔记》写道:山中不定是清静。

38、庙宇在参天的大木中间藏着,早晚间有的是风,松有松声,竹有竹韵,鸣的禽,叫的虫子,阁上的大钟,殿上的木鱼,庙身的左边右边都安着接泉水的粗毛竹管,这就是天然的笙箫,时缓时急的参和着天空地上种种的鸣籁。

39、静是不静的。

40、禅源寺的静来得纯粹,来得清亮,来得透澈,她的静是修炼的境界,是睿智大气的风度,是心灵闲适的超然,这份静谧,偶尔还会在树间草丛响起鸟儿的啁啾,鸣声婉转,在寂寞的天地里,仿若流动的行云,顿时使得一幅洗墨的画卷,多了几分卷舒自如的生趣和自在就愈发让人回味隽永了。

41、康熙四年,清代的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创建禅源寺。

42、自此,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

43、禅源寺的静不是感官上的静,一进寺内,就可以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她的庄严与神圣,满是静穆与大气的从容不迫,寺中廖无一人,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门廊里回旋,从冥思走向放松,从浮嚣走向宁静。

44、一种回归与沉淀的感觉油然而生。

姿态动人 2023-12-25 13:43:47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马致远元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人代表,号东篱,常被称为马东篱,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典雅,语言精妙,他的作品在元代时期就很有名气,广受人们的喜爱。马致远的戏曲作品以神仙道化作品为主,故他有“马神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让娜·勒鲁瓦·阿莱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当时的法国,女性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让娜·勒鲁瓦·阿莱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大多关注儿童成长,如:《孩子的权利》、《一个诚实男孩的故事》。其最出名的作品是对《列那狐的故事》的改编。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廓的意思

“廓”指空阔;清除;物体的周围。
“廓”的出处:
1、《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2、《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3、《荀子》:“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廓”造句:
1、事情比较复杂,我先说说它的轮廓。
2、远山的轮廓在雨雾地遮掩下显得有些模糊。
3、美术老师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4、他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勾勒出了她的大致轮廓。
5、我只知道这件事的大体轮廓,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