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巡抚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干部

暮歌 知识百科
精选回答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巡抚一职,在明清两代均有设置,但明清两朝的巡抚职能却有较大的区别。有清一朝,巡抚是手握一省军政大权的“一把手”虽没有“封疆”但绝对是地方上的大吏。但在明朝时期,巡抚却不是地方官,而是在京城办公的京官。明清两朝巡抚的差别,源于两朝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不同。

明朝初期,洪武皇帝汲取了元代的前车之鉴,废除了前朝在各地实行的行省制。早年朱元璋刚刚打下江山,不得不沿用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地方官拥有极大的权力。若中央强势,这种地方权力极大的情况倒不足为虑,一旦中央式微,难保会出现如藩镇之乱一般的情况。

元朝就是个例子,元末起义爆发之后,有多行省的一把手不肯听从元廷的调令,直接导致了元廷中央与地方的脱节。朱元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就是直接废除行省制,防止地方出现某一把手“一家独大”的情况,将每个省划分为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挥使司三司共同治理的行政区。三司衙门的职权互不冲突,分管军事、司法及民政。

指挥使有军事大权,按察使有司法大权,布政使有行政大权,但他们均无法一手遮天,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倘若地方遇到什么要紧事,则由三司集合召开会议共同裁定。由于,三司的长官分管军政司法,所以在议事时相互制衡,谁都无法绕过其他两司自作主张。不过,这种规划虽然达到了集权的效果,削弱了地方的权势,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三司不相统属,每遇到一些无法界定的事务时,三司衙门都会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相互推卸责任。真到了办事时,谁都不肯出工出力。此外,由于一些事务需要两个甚至三个机构协同处理,在转移文书的过程中难免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办事效率也十分低下,以至于不少地方事务被搁置下来,长期无法解决。

基于这种矛盾的背景下,巡抚一职应运而生。

巡抚的职能,就是为了协同地方的三司。

明史中最早出现巡抚一词,是太子朱标巡抚西安。当时朱标来到西安,目的就是协同当地的三司。只不过,当时的“巡抚”是动词,并非名词,更不是在册的官职。

朱棣篡位后,每逢地方遇到处理不了的紧急事务,永乐帝便会派出六部的高官,来到地方出差,进行巡抚,协同三司处理事务。这一时期的巡抚,已经具备了名词的性质,但只是一种临时职务,与钦差差不多。等到三司处理好当地事务,巡抚回京述职,这个临时职务便被撤销了。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地方的紧急情况不多,所以遇事明廷临时抱佛脚,派巡抚去地方协同三司的情况并不多见。到了宣德年间,社会变得动荡,地方上的矛盾较为突出。例如:在南方地区,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天灾,地方政府无法征收足额的赋税,直接影响了国库的收入。南方的流民跑到北方,这些无籍人士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多元化”的,仅凭三司中的某个部门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由于三司的体制限制,这些部门又不能协同解决问题,所以各地均出现了烂摊子。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宣德皇帝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巡抚,来到地方解决问题。这一时期的巡抚,办公的时间相对较长。他们起码要在地方待上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将烂摊子解决完毕。

巡抚代表的是中央,所以他的权力比地方三司更大,地方官吏无不听其调令。再加上,巡抚的家室老小都在京城,与当地的豪强没有任何瓜葛,处理事情时无需考虑任何其他因素,没有顾虑。巡抚来到地方,逐渐成为一种惯例。不过到了后来,地方的弊病越来越严重,巡抚来到地方可能要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时朝廷便允许巡抚带上自己的一家老小,来到地方常驻。

这些巡抚的官职比地方长官更高,所以朝廷给他们匹配了相应的待遇,如拨款为他们修建府衙等。从这以后,巡抚逐渐成了一种地方常驻的官员,甚至成了地方的一把手。

明朝早期的巡抚来到地方,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不过等到巡抚成为常驻的地方官以后,该如何将巡抚的职权正规化,让他能融入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中,就成了统治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巡抚已逐渐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长官。他的手中拥有令三司忌惮的权力——监察权。每隔三年朝廷都会对官员进行考评,巡抚所负责的正是配合都察院,对地方三司官员进行评定。此外,巡抚还有节制将帅的职权,可监督军队中的指挥官。

在史料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海瑞在担任应天巡抚的时候,曾修订了《督抚应天条款》。该条款规定,巡抚拥有对三司的监察权,且拥有地方的司法权、案件的审理权、问政权、决策权等。海瑞的巡抚可谓面面俱到,地方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会亲自参与。

对于统治者而言,巡抚就是他们用来控制地方的工具,亦是维护集权统治的武器。巡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统治者维护地方的稳定,协同地方三司,保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国力衰微,乱世将至,巡抚的职务变得更加重要。

所以,明廷规范了巡抚的职权、任职章程等。

例如,巡抚不得前往家乡任职,必须要遵循回避的原则。即便跨省,也必须在距离家乡五百里外的地方任职。在具体工作中,巡抚既是三司的上司,又是朝廷安插在地方的监察人员。对于统治者来说,地方三司与中央之间有一层隔阂,很难建立信任关系。巡抚是“根正苗红”的京官,亦是朝廷的亲信,由他来建立与地方三司的纽带再合适不过。

当然,监察只是巡抚职权的一部分,巡抚最大的行政作用还是帮助地方三司完成协同,防止三司之间相互踢皮球,耽误正事。此外,虽然巡抚是文官,但皇帝却赋予了他节制地方的军事权。这样的待遇,让指挥使无法在巡抚面前飞扬跋扈,只能乖乖地听命于朝廷派来的顶头上司。

朱元璋是靠着枪杆子起家的皇帝,所以洪武年间武将的地位相当高,几乎每个武将都手握重兵。虽说朱元璋以蓝玉案、胡惟庸案对功臣进行了大肆屠杀,开始重文轻武,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武将的地位再次提高。有洪武、永乐两朝的先例,很多地方上的武将难免会自命高人一等。

倘若巡抚的手中没有军事权,很难让地方指挥使听从命令。所以,必须要赋予巡抚节制地方的权力,让地方武将有所忌惮。

然而,巡抚制度并不完美,这种制度亦存在弊病。巡抚管理的地方,往往只有一个省份甚至更小的地域。倘若遇到大范围民变,一个地区的巡抚往往捉襟见肘。以他们的职权,又无法及时协同其他省或地区的巡抚,所以很难解决。

到了明朝后期,又在巡抚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督,协同多地区或省份的军政。总督与巡抚差不多,同样是皇帝的亲信,同样是由中枢直接派出。总督的职权与巡抚相仿,只不过,巡抚协同的是地方三司,总督协同的则是多地巡抚。

换而言之,源于明朝的总督制度、巡抚制度,是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发展的。即便是到了清初,总督和巡抚仍属于京官。到了康熙、雍正时期,总督、巡抚这才成为地方常驻官员,脱离了京官的行列。清朝的统治者比明朝皇帝更擅长集权,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管制更加有力。饶是如此,清廷仍经过了近百年的调整,这才完善了总督和巡抚制度。

总而言之,终明一朝,巡抚制度存在较多弊端,所以中央无法将巡抚由京官转变为地方官。就算有这个可能,其间也会有诸多限制。此外,明朝的巡抚职权、辖区、任期等都不明确,巡抚制度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方向,缺少更加详备的章程。制度上的不明确,也直接决定了巡抚无法成为地方官。一旦强行为之,涉及到的职称、薪俸以及整个官僚体制的变动都是大问题。

况且,在太祖朱元璋定下三司制度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实行巡抚制度,本身就是难于登天的。历来皇帝想要违背祖制,都要经历一番改革和斗争。

晚秋 2023-08-14 13:13:42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茂县有多少人口

茂县,在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11.16万;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39...
展开详情

XP系统怎么进安全模式

安全模式是Windows系统中的一种特定模式,XP系统进入安全模式的方法:1、如果感觉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有一些无法卸载的软件,需要到安全模式中解决,那请先重新启动;2、?在系统未启动之前,一直不停地按F8键,直...
展开详情

如何带好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团队

实行人为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管理中去。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尊重和信任教师。善于用人,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注重教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按计划定期让老师...
展开详情

板式家具设计需要学习哪些软件

CAD:主要绘制工具,此软件是家具设计师的重点学习软件。3DMAX:产品建模,场景建模主要展示出产品的特质构造。Vray:配合3DMAX,渲染出产品展示产品三维和各种材质的特点。Coreldraw:产品包装图纸...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贼不走空什么意思

贼不走空是指爱偷东西的人不论走到哪儿,都要偷点儿东西带走。
出自张孟良《袁文会与刘广海》十一:“老人又从锅里端出一碗杂花米粥,里面还掺了些山药,热乎乎的,递给他喝。袁文会一面往下灌,一面偷偷地用小眼睛四下洒打,这是做贼养成的习惯,走到哪里总想偷点什么。所谓‘贼不走空’。他一眼瞥见头上有个篮子,用一根铁丝钩儿悬挂在房梁上,小鼻子嗅了嗅,闻到一股香气。他几口把粥喝完,又把碗舔干净,然后对老人说:‘大爷,我该回家了,不知道我爹娘怎么惦着我咧。’”
造句:
1、小偷坚信“贼不走空”,盗走空运货车。
2、不过,怀抱“贼不走空”之志,还是去看看。
3、看来“贼不走空”果真是小偷的惯例。
4、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

三春晖的意思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 chūn 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百步笑五十步什么意思

五十步笑百步(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寓意:
梁惠王对自己迁灾民和运粮救灾的“善政”很得意,然而在孟子看来,这只能说明他的做法比邻国国君好一点,因为这样做只是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足起来。因此,魏国远没有像梁惠王以为的那样好,能够吸引别国的百姓蜂拥而至。梁惠王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君更好,这样的认识和梁惠王自己所否定的五十步笑百步是很相似的。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毋庸人云亦云什么意思

毋庸人云亦云意思是:不要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近义: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反义:自成一家、直言不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示例: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人云亦云”造句:
1、关系人家名节的事,你怎可人云亦云不去查证?
2、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4、像他这种人云亦云的个性,是不可能把公司给管理好的。
5、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判断的信心及能力呢?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