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健康有道
今年三月份,我的父亲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度过了他的95岁生日。尽管老父亲年事已高,但头脑清晰,能看书读报,极为可贵的是,他还能创作、校稿;听力虽有些减退,但仍能接听电话;身体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由于前些年股骨骨折,复位不很理想,要依靠拐棍才能行走,但仍可走二三百米远。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到95岁的今天仍然健康地活着,确实是我们晚辈的幸福。他如此高寿,看似平常,却又有一些不平常之处。那么,父亲健康长寿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他青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颠沛流离中,还得养家糊口。解放后,正值精力充沛,是为建设祖国出力的大好年华,却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运动员”,于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开除公职,劳动教养,直到1981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教师职务后,让他退了休。对于这些,父亲从不耿耿于怀,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让往事渐行渐远。他现在的退休工资较低,职称也因退休而没有评到高级教师,但他都不放在心上。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没有听他发过牢骚,甚至连生气的时候都很少。
用脑动手学习不止
读书看报是父亲的一大爱好,他订阅了《三湘都市报》、《文萃》、《杂文》等报刊,每天都要看一两个小时。此外,还经常看唐诗、宋词及古代散文,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读到高兴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记得前两三年,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译注了《古文观止》一书,请他校阅,四十多万字的大部头,他从头至尾认真阅读,并将其中错误与错别字一一标出,让我们看了都叹为观止!
写稿也是父亲的一大爱好。90岁以后,他还在报刊上多次发表文章。父亲写的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从长沙至重庆逃难的回忆录,登载于中国政协主办的《中国文史资料》上,全文一万多字;还有一些作品发表于《三湘都市报》等报刊上。父亲的稿件,都是手写,从成文到定稿,要经过多次誊写,真正做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由于经常用脑,所以父亲的头脑灵活,对事物反应快。从言谈举止上,根本看不出他已是95岁的高龄老人。
广交朋友真诚以待
父亲很重视朋友,既注意与老朋友保持联系,又经常结交新朋友。父亲的老朋友很多,虽然都年事已高,但还是有来有往。如与60年前的老友(已92岁)仍然互通电话,书信往来;市内朋友除通电话外,也时常走动。
父亲交友的范围广,不分职位、学历、年岁,均一视同仁,只要来了,都很热情,清茶一杯,便海阔天空地聊起来。由于父亲待人真诚,所以朋友很多。
清淡饮食适量不过
父亲对饮食的要求不高,只求清淡,并不刻意追求营养搭配,所以各种菜肴都吃,不偏食挑食。父亲最爱吃蔬菜,量多且天天有,鸡鸭鱼肉则时常吃一点,不过数量较少。所以,他的肠胃功能一直很好。
父亲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漱口,现在牙齿仍然较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嚼槟榔,但喜饮绿茶。
天天运动量力而行
父亲年轻时非常喜爱运动,是蓝球运动员。现在即使要靠拐棍行走,每天仍然坚持,在住处附近走走,或者在室内活动活动。不管做什么运动,都是量力而行,不勉强用大力气或做高难度动作,只求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活动血脉,清醒头脑就可以了。
一年四季热水烫脚
热水烫脚是父亲多年来的好习惯。每天在睡前用很热的水烫脚,将脚烫热后再上床睡觉。由于水温较高,先是用脚在水中蘸一下,两只脚互相搓一搓,等水温适合的时候,再泡在水中。洗完脚后,两只脚都呈淡红色。水的温度因季节而异,冬天天气冷,水温偏高一点,夏天则偏低一点。坚持烫脚的起因很简单,因为父亲的脚怕冷,特别是冬天,不烫热脚就不能睡好,久而久之,睡前烫脚就成了习惯。
亲情温暖四代同堂
父亲有三个重孙,儿孙们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但父亲最高兴的时候是看到重孙回来。在接到儿孙们要回家的电话后,就亲自去超市,专门挑选一些好吃的,看到重孙吃得津津有味,老爷子的脸上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不在长沙的重孙,除了打电话外,还经常写信与他联系。重孙的回信及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令父亲很高兴。
父亲长寿,没有很特殊的经验。也许有的人还会觉得这些都是老一套。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有这种感觉,但这是事实。因为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辉煌的事迹。他在后半生中,也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不勉强自己达到很高的目标,而是面对现实,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宁静以致远,正是这样,父亲才保持了身体各个部分机能的平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平衡而得存在,且保持长久,父亲的长寿也是平衡的结果。因此,看似平常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