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武汉的爱有多深?打卡汉阳莲花湖,江城的古典气息太迷人
如果要给汉阳立一个标签,没有什么比“古典”更为合适了。
它与武昌、汉口的气质完全不同,汉阳的环境呈现出一座现代都市的园林风范。不论先前去过的晴川阁、古琴台、月湖,哪怕是充满气雄气概的龟山,也掩盖不住“古典”的韵味。
如此“古典”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文化的深厚。 汉阳是武汉城市的起源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境域先属郧国,后入楚国。秦时,汉阳境域属南郡。西汉时,属江夏郡沙羡县。
东汉建武元年,首置沌阳县(今汉阳县),是武汉三镇最早县级独立建制。
东汉年间,筑卻月城和江夏城(鲁山城),是武汉市中心墩区范国内最早的军事城堡(自三国至明代,汉阳与武昌双城对峙,构成江城武汉的基本格局)。
隋开皇九年,复置沌阳县合汉阳县。开皇十七年改沌阳县为汉津县。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为县之名始于此。
《汉阳区地方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鲁山南(今汉阳显正街一带,鲁山即龟山)修建沔州城(唐后期改称汉阳城),汉阳县治所。
汉阳城自唐初建立后直到清末,一直为地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州(郡、军、府)、县两级行政机构均设在城内,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汉阳与武昌一样,在唐宋时期就成为天下文人骚客流连吟咏的风景名胜之地。
其中,最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沔州城旁的南湖,经唐代大诗人李白携尚书郎张谓宴游此湖并赐名“郎官湖”后,声名远播,冠盖必至。
也是正是这个“郎官湖”,更加令我肯定汉阳是古典的、是诗意的。这个“郎官湖”就是今天龟山脚下的莲花湖公园。
莲花湖是“百湖之城”武汉的众多湖泊中的一个,它位于龟山与凤凰山之间,东临长江,北靠龟山,东北与武汉长江大桥相邻。且此湖分东、西两湖,中有陆岛相连。
对于这个湖泊的好奇,只因此一次不经意间的路过,发觉湖中倒映着龟山电视塔,令我产生了于此处航拍龟山、武汉长江大桥等念头。
正是“武汉每天不一样”,正是我想换个角度看同样的风景,以至于发现了汉阳更多古典的气质与景象,更是与当年的李白一样,登武昌的黄鹤楼,游汉阳的莲花湖。
莲花湖自古有之,原名“莲花堤”,现存湖面为古莲花湖的一部分,面积为7.6公顷,湖岸线总长1.7公里。
莲花湖的名字与莲花相关。在清《大别山志》中有载:“莲花堤在城北兴国寺,晴川阁右。有石桥,左右二渠,皆种荷花。”
这个兴国寺早在唐代就有建设,是当时著名的园林寺院,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憩于此,吟诗作铭,并作《方丈铭》。
据史载,兴国寺是汉阳地区最早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后遇战火屡毁屡建,至清同治年间重建时,已“旧观不复”。1956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残缺古刹全部拆除。其寺遗址位于龟山南麓。
园林寺庙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但园林林汉阳的“继承”令人无限宽慰。
据史考证,今天的莲花湖是历史上南湖的一角。南湖在唐代被李白赐名为“郎官湖”,又因李白号青莲,每逢夏季湖上莲花盛开,故而“莲花湖”一名流传至今。
李白有诗《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写道:“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这是李白晚年被流放夜郎途中所创作的诗篇,诗词中的“沔州”就是指今天的汉阳。
李白流放期间,不忘游山玩水,与朋友张谓等人游沔州城南莲花湖的经过与感受,并交代了为“莲花湖改名”的因由。而在湖泊一角,还立有一块刻有“郎官湖”等字样的清末界碑。
为纪念李白和展现更多古典文化,公园内建有李白的塑像以及一座太白楼。李白“举杯邀明月”的石雕像立于太白楼前。
太白楼虽为今天重建,但在唐朝已有崇拜者因李白登楼远眺而命名“太白楼”。
明嘉靖《汉阳府志·创置志》载:太白楼在郡治北,“旧志李白寓此,尚登楼吟眺,后人因以为名。宋时名贤硕士多留题,诗文满楼。元末兵燹,不存”。
可见,李白不仅与武昌情感深,于汉阳也是极为喜欢。登黄鹤楼,游莲花湖,在武汉留下了大量踪迹。“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奈何战火无情,太白楼于元代被毁。
但也有史学家认为郎官湖与莲花湖之间并无联系。民间还有传说称莲花湖是唐睿宗李旦的妃子胡凤娇洗脚遗留下来的金银二盆。
相较于后者的离奇,李白的故事更为动人,充满诗画意境,也符合汉阳的古典标签。公园内的盆景园、奇石大观园、沿湖石林等景观也颇有园林的美感。
又因莲花湖公园是为市民公园,而非大众景点,人少幽静的环境氛围令仿古建筑于一个“静”中透着古朴、小雅的气息。假山、盆景、林木之间,教人仿佛走进了谁家的后花园内。
而最美的还是那东湖片区的亭台倒影,九曲桥相接,层叠隐现。
高耸于龟山之巅的龟山电视塔极为醒目的矗立眼前,武汉长江大桥难掩它的气势宏伟。若那兴国寺保留了下来或拟重建,汉阳的风雅可能更令人着迷(实际上它依旧十分令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