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检测试题

一帆风顺 高三试题
精选回答

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大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二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帮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其中第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级占1.6万人,第一、二等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过1000人而已。

材料三希腊是哲学的故乡,三位希腊先哲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伯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在雅典学习,后在那里讲学,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阅后回答: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材料一津津乐道的内容。(6分)

(2)材料三的现象与材料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为什么 (4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

材料二秦孝公时,有人曾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原则,是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西汉时,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甚至有人认为,秦二世而亡的根子早在商鞅变法时代就种下了。

——人教版改革模块课本

材料三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材料四商鞅变法时法令均向全国民众宣布,民众对法律条文都非常熟悉,不敢有任何违反。秦惠王发兵捕杀商鞅时,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逃到一处旅馆投宿。店主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他的身份,否则就要受重罚。结果,商鞅投宿的要求被拒绝,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所以,后人说商鞅是“作法自毙”。

回答: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和商鞅本人。(请先拟定一个题目,再分段、分方面进行论证)(10分)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梭伦成为政事的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变法记》

阅后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 其理由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2分)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②个体小农经挤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4.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5.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民所有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转让和买卖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租佃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租佃方式最早在春秋开始出现

B.汉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C.宋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地租形态主要是货币地租

D.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8.下列对我国古代农业基本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B.汉朝时开始使用铁农具

C.重视精耕细作D.重视灌溉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9.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10.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

语 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12.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13.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

14.《汉书 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

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C.百姓皆重商轻农D.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15.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B.人文主义传播C.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上层倡导

16.假设唐代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在市里卖瓷器

17.“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

18.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

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

国古代商人的传统是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9.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A.明朝废除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

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

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1.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改进生产工具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自耕农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3.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4.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

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

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8分,合计50分)

26.(16分)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极荒活民书》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五“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4分)这一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4分)

(3)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土地分配上的相同之处。(2分)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4分)

26.(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4分)春秋战国(2分)

(2)有利:封建王朝初期的政策扶持。不利:封建国家的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4分)

(3)同:按人口平均分配。(2分)

(4)中国: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束,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分)

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

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

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 徽州府》

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

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分)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 (6分)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 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7.(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3分)

(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勤俭,谦虚和朴实。(2分)但是他忽视了徽商利用政府给予的有利时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甚至足迹遍布海内外,同时讲求诚信诚实的商业理念。(4分)

(4)投资田产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分)

28.(17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 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有何特点 (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如何评价孙中山提出的“定地价之法” (4分)

(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 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2分)

28.(1)均田制。(1分)特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2分)

(2)绝对平均主义。(2分)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2分)

(3)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4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分)政策和科技(2分)

(5)农民与土地(2分,言之有理即可)

包容的爱 2022-04-20 06:35:00

相关推荐

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哪些

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哪些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郑州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万方科技学院、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专升本的方式报考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展开详情

商丘专升本有哪几个大学

商丘专升本有哪几个大学商丘专升本大学有、河南财政政法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普通专升本招生院校。也可以选择北京语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农业...
展开详情

辽宁哪些大学招自考专升本

辽宁哪些大学招自考专升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考生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在高等院校举办的助学点学习或进入本校进行全...
展开详情

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

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洛阳专升本大学有、民生...
展开详情

在校大学生专升本要什么条件

在校大学生专升本要什么条件在校大学生选择统招专升本条件为需要满足为省内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的大三学生,报考对口专业,报考省内招生院校;在校大学生选择远程教育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等方式需要满足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或...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言字怎么查部首

“言”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言,就可以查到了。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说明,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因此人们应当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一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发生,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吗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