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慢阅读理解答案

空人空心空世界
精选回答

读完《思考,快与慢》,你有什么读后感可以分享?

有很多书我第一次读是没法读明白的,有时简直没法读下去,但幸运的是,有些书我还是坚持读下去,有些书是读了一部分就放下了,再读了其它书以后,再把原先放下的书重读,再去读时就没那么费劲了。

思考得快与慢、都是读读停停,停停读读,最后返过头来看,读不下去的书真能给你带来一些颠覆心智的认知。

这些书读不下去的书,往往是在你的认知界限之外,因此有时还真得要有愚公移山的冲劲和精神。

读完思考快与慢,最重要的这本书盘活了我心里原有的一些 处于孤岛的知识,通过这本书,一下子被激活并连接起来,大大的拓宽了认知界限。

看图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两个系统【系统1】【系统2】你认为【系统1】【系统2】,谁是主角呢,谁是配角呢。

在思考得快与慢里这本书,卡尼曼已经阐述得很清晰了。

那个自以为是主角的【系统2-慢思考】其实是配角,而你认为是配角的【系统1-快思考】反而却是主角。

由【系统1】【系统2】,关联到思考得物质基础【两套神经系统】,从物质基础【两套神经系统】分娩出了【两套不同的认知系统】,这两套认知系统各有各的特点,而这两套认知系统在【思考得快与慢】一书中已阐述清楚,然而思考得快与慢只是阐述了两套系统的运作原理,这对于大家具体的去思考一个事物来说是不够的。

在了解它们的运作原理之后,还要相应的基以运作的原理为基础设计出操作方式,说白了,就是要如何操作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对于意识层次的【系统2】,这时知识层就起作用了,我们再看关于思考的一些知识层【工具、思考、思维、心智、心灵】,正是这些知识层构建了一个认知框架,我们在意识层面利用这些知识层构建的认知框架来操作思考。

对于潜意识的【系统1】,它是自动化思考的,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去操作它如何去思考,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意识层次思考知识层的学习,让意识教会潜意识,让潜意识变得更加聪明,我们无法直接操作潜意识思考,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思考的知识层间接来教潜意识,潜意识会自动化利用学来的思考知识,按它自己的自动化机制来思考。

基于知识层【工具、思考、思维、心智、心灵】的认知框架,一旦被意识层次学会就会直接贯彻到潜意识,因此,学习可以塑造思维所对应的神经系统。

因此潜意识的思考,某种就是基于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直接运算。

再来回顾一下,思考的知识层面,这些知识层面只能通过,意识层次的【系统2】进行学习。

读完思考快与慢,对于我来说,它激活了我本身孤立的知识系统,但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纠结。

如果你觉得有价值,【点赞、转发、分享、评论】,让文章传播到更远、更久、更长尾。

我一直觉得直觉很强大,每次我为一道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会有那么一个时刻,灵光一现,解题方法就出来了。

也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的答案先于我的思考脱口而出,让我觉得自己是个超人,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

还有最值得夸耀的女生的第六感,能在第一时间感觉到对方的情绪,作出恰当的回应。

直觉的力量总是超乎我的想象,我有种感觉,觉得它不是人间的产物,是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

我莫名地信任它,就像信任我自己一样,我一直认为直觉不会欺骗我,可是最近我读了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思考,快与慢》,才知道直觉也是不可靠的,更为讽刺的是,我那么信任的直觉竟然常常欺骗我。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纳曼是个有名的心理学家,但是他将我们认为毫无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

你肯定不会想到,他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先驱,也因为相关研究,他同一位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一起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渗透了他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思想,是他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会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

书里写的直觉不可靠的部分,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下面我就向大家揭露一下直觉的真面目。

要说直觉是怎么欺骗我的,还得从直觉的源头说起。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开头部分介绍了两种思考方式-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带着1的数字,是名副其实的No.1,和系统2相比,它跑得比较快,负责快思考。

系统2自然是跑步中第二名的那位,负责慢思考。

而我们的直觉是快思考,系统1的产物。

系统1之所以快速高效,是因为它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信息,在熟悉的情境中能采取精确的处理模式,这就像在染缸里染布一样,布在染缸里泡得久了,自然就有了颜色。

而我会莫名地信任系统1给我的直觉,是因为这些直觉都是基于我过去的经验得出的,以至于它让我感觉到那么亲切,那么值得信任。

但是,系统1带来的直觉还是辜负了我的信任。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举了很多直觉欺骗我们的例子。

1、缪勒-莱耶错觉 看上面的两条线段,你会觉得哪条比较长? 我承认我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上面那条比较长,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个感觉。

而事实上,你用尺子量一下,就会发现两条线段其实是一样长的。

你总是会相信眼见为实,却不曾想过眼睛看到的也可能是假的。

2、曝光效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我们的鼻子很容易对熟悉的味道产生适应性,时间久了,熟悉了,就会感觉不到是香是臭,觉得两种味道差不多。

曝光效应也是一样,我们会单纯地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但这件事真的值得我们付出好感嘛?最常见的是广告商的例子,某个化妆品品牌有很多广告,我们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个品牌很好,其实和其它品牌相比,化妆品的成分并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人们会倾向于购买广告多的化妆品品牌。

不得不说,这一效应催生了广告业。

3、因果关系错觉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样本推测整体结论。

比尔盖茨研究曾给出17美元的赞助用以调查那些最成功的院校有那些特点。

很多研究人员在那些非常有名的院校中做调查,希望发现这些院校的不同之处,求得成功教学的秘密。

这项研究的结论之一是这些著名院校规模普遍较小。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从因果关系上看,小规模院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及鼓励,因此能培养出很多名人。

但是,这样的因果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再调查一下较差的学校,会发现他们的规模也挺小的。

调查统计论证中我们常常会胡乱联系,明明是不确定的随机事件,还要硬给它加个联系上去,而事实上这种联系根本经不起推敲。

4、光环效应 有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叫作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而连带着喜欢他屋子顶上的乌鸦。

你喜欢(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就是光环效应。

你喜欢追星嘛?明星是自带光环的,所以你会觉得明星做的什么事都是对的,都是值得你喜欢的,狂热的追星族甚至会模仿明星去做一些出格的事儿。

像这样,直觉会欺骗你,你会不自觉地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

那么,假如直觉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做呢?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给出了你想要的答案。

就是认识到你在处理的认知领域,放缓思考速度,并借用负责慢思考的系统2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保持理性,三思而后行。

比如你看完了我前面写的4个被直觉欺骗的例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稍稍停下来思考一下,质疑一下你的直觉,反复想一想,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骗了。

有时候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很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察者会比实施者在认知上更为放松,更愿意接受信息。

相信有你的理性加上别人的帮助,你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你的直觉欺骗。

梦缘 2023-09-06 11:26:04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