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之什么是“大类招生”?

坦诚相待
精选回答

2017年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推行大类招生,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中也有更多高校部分专业开始按照大类招生,“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这种模式已经变成趋势。

但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并不了解。什么是按“大类”招生呢?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呢?考生的报考又有什么影响呢?文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指的是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成一个大类,进行统一招生。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如2017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类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三个一级学科,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计算机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按大类招生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

大类招生政策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

新政策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创新,实施了开放选课制度,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专业流转制度等。从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特色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学分制,以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招生模式

1、按学科招生

按学科招生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方式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

不过要注意,即使大类名称相同,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一定相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将学院或系作为一个或者几个大类进行招生。比如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

3、高校以“基地班”、“实验班”等形式招生

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一般培养过程是:大一、大二学习基础课,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学科兴趣。大三、大四考生按照自身兴趣及专业要求通过双向选择,专业分流学习。

4、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后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到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对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新生入学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面对共同的课程。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除此,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也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

三、报考影响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要考虑到未来仍要进行的专业分流,所以考生要了解招生大类的培养方案,考虑清楚自身兴趣特长是否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一致。

1、了解各校招生大类培养方案

各校大类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

如同样是“工商管理类”,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科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9个专业;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基地班、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5个专业。

2、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

在大类分流的时候,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在选大类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

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下,排名在后的学生很被动,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心仪专业。

二是按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更加人性化,能保证学生选到目标院校,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人数太多难以吸纳。

3、注意具体专业体检要求

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4、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选择

大类招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选择专业造成的遗憾,为不了解专业设置的考生和家长提供先了解后选择的机会。

但是按专业招生也有其优点。这种方式下,学生从进入大学便确定专业,从大一接触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实践,甚至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活动,相对大类招生,要多出几年的专业积累时间。

即便按专业招生,目前很多学校也采取按类培养的方式,甚至第一年打通相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年的学科基础课,形成一种相对宽基础、广适应面的培养模式。

按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优势,结合考生自己的发展方向去思考,才能判断自身适合的方式。但无论是专业招生还是大类招生,考生都要选定专业方向,考虑清楚今后的发展方向才是当务之急。

逍遥浪人 2021-06-13 06:42:57

相关推荐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体素质良好、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或符合报考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考研需要什么条件一、合法身份必须是中华...
展开详情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江西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
展开详情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眼科检查必须为裸视。戴隐形眼镜者要保证在检查视力前能够摘掉(需要带隐形眼镜盒及清洗液)。在检查视力前3-5分钟,也可抓紧时间望一下远方、做一下眼保健操或点几滴缓解眼部疲劳的眼药水,使眼球调...
展开详情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大学毕业的年龄通常为22岁。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为7岁,小学读6年,初中读3年,高中读3年,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如果读专科3年就可以毕业,此时毕业的年龄就是21岁。大学毕业年龄偏大的原...
展开详情

东北大学在哪

东北大学在哪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人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