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课外阅读第十一期(完稿)

刺骨旳温柔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高三课外阅读第十一期(完稿)本文简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河中学高三语文组高三课外阅读【第十一期】2011-1-4在地坛玩耍的孩子走了作家史铁生今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史铁生《想念地坛》据新华网报道,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铁生昨天下午6点多从医

高三课外阅读第十一期(完稿)本文内容: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河中学高三语文组

高三课外阅读

【第十一期】

2011-1-4

在地坛玩耍的孩子走了

作家史铁生今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

“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史铁生《想念地坛》

据新华网报道,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铁生昨天下午6点多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向新华社记者叙述。

王升山介绍说,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与史铁生相交多年的记者何东撰文称,在北京宣武医院、天津红十字会中心、中国武警总医院协同帮助下,31日清晨6时许,史铁生的肝脏已经被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文革”期间,史铁生下放陕北,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其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感动了无数读者。

中国作家协会在史铁生病逝后在其官网发布讣告,称“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生前留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肝脏和大脑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和医疗机构。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

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青向《北京晚报》记者表示,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她说,铁生生前有一个愿望,是做运动健将。希望他在天国能够实现。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还未决定是否为其设置灵堂,但家中不设灵堂。

史铁生去世后,许多读者第一时间在网上撰文表达纪念。不少网友引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以示哀思: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作家悼文摘选(据《北京晚报》)

陈建功:铁生是我最为敬重最为难得的好朋友。1978年我从北大同学吴北玲那里读到他写在一个硬壳笔记本上的几篇小说,有《午餐半小时》、《没有太阳的角落》,当即被他的作品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此后交往三十几年,虽年齿稍长于他,却视之如兄长。因为他的博大、深邃、勤奋,也因为他的平实、沉静、宽厚,还因为他的乐观、顽强……铁生走了,我却哭不出来,因为平素看铁生谈起死亡,早已从容淡定,我相信他愿意我和朋友们也带着那份从容送他远行。

刘恒:铁生是我们这个团体的兄长。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经历是一个传奇。他的思考用他独有而深邃的文笔表达出来,将不仅仅是文学的财富,也必将成为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我们哀悼他的离去,并祝愿他的灵魂在持久而广泛的阅读和思念中得到永生!

刘庆邦:得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心里非常难受,以致有些头晕。铁生是一位坚强的作家,纯粹的作家,伟大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和生命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铁生代表着中国作家的良心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迟子建:惊悉。很难过,在这新年前的最后一天,痛别这个精神和思想的巨人。

徐小斌:铁生竟随着2010年的最后一天走了!震惊!悲痛!我与他相识于1982年。在他住国子监的岁月,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去看他,那时他周围总是有朋友,山南海北地神聊。一晃三十年了,沧海桑田。有西米这样美丽坚强的妻子;铁生是伟大的,留给我们那么多精神财富!天国的门正在打开,迎接这位人间的赤子。

史铁生去世纪念

命若琴弦

魂归地坛

史铁生去世纪念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著名作家史铁生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突然而至的死亡。而2010年12月31日凌晨,新年来临的前一天,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被急送医院再未醒来

昨日上午,北京市作家协会发布了史铁生病逝的消息,“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史铁生同志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于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向记者透露:“铁生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

留遗嘱捐赠部分器官

王升山介绍说,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与史铁生相交多年的记者何东撰文称,在北京宣武医院、天津红十字会中心、中国武警总医院协同帮助下,昨日清晨6时许,史铁生的肝脏已经被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青向记者表示,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她说,铁生生前有一个愿望,是做运动健将。希望他在天国能够实现。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还未决定是否为其设置灵堂,但家中不设灵堂。

《我与地坛》被选入课本

据《文学报》报道,1991年1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标题既非小说也非散文,甚至不是“名家近作”,而是“史铁生近作”。《我与地坛》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读者的注意。它的部分章节被选入高中的语文课本之中,感染了更多的年轻学子。《我与地坛》被多家选刊转载,他们将它归入散文范畴,但也有作为小说转载的。编辑部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许多人说,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灵魂,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烦恼困惑的人由此得到了慰藉。有一个读者说得更是极端,他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

他是内心走得最远的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北京去世的消息传来,引发文坛一片悲声。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多位文化界人士,他们纷纷表示,史铁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坛巨大的损失。

做人,积极且随和

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与病魔作斗争,陪伴他的只有他热爱的文学,和赖以为生的写作。

史铁生在这一代作家中是个例外,著名作家、省作协名誉主席张宇认为,史铁生尽管身体状况不好,但在心灵追求上,是最平静,内心走得最远的一个。从心灵上讲,他甚至已经超越了一些前辈作家的文学高度。

他说:“我和铁生最早是通过文字相互认识的,后来做《莽原》主编时,我曾带着编辑们去探望他,那真是一见如故。和他交谈时,你会觉得十分平和、舒服。尽管身体如此,他对于生活却是十分积极的态度,真的是事事关心。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的去世让我心里特别难受。其实他的身体状况我们是了解的,只不过他这些年都坚持下来,我们也都习惯性认为他不会突然离开。唉,这真是防不胜防!”

作家,用笔走天下

身为作家,史铁生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得过的奖项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史铁生还创作过《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极为出色的剧本。

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告诉记者:“我从北京的朋友那里得知了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很伤心。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作家,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他,不是用腿,而是用笔来行走天下。他的安静的生活也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孤独带来的安静,因此他对生命、文字和文学的感悟比一般人要深刻。”

作品,经书般深刻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如同阅读他本人。张宇说,也许正是因为铁生不便行走,老待在屋子里,这样的局限才令他能够慢慢打开所有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是在平静中,越来越深刻,记得我曾经对他说,读你的文章,就像读经书,句句箴言。”

张宇回忆起去探望史铁生时,他总爱送书,“我说别送,我自己买。他的书是我在同代作家中,读得最多的。他的文字很唯美,读时,有一种徜徉在月光下,干净明亮之感。”

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我与地坛》,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表示:“作为知青一代,史铁生和我们是有思想共鸣的。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与地坛》用独特的视角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人生以及社会的追问。”

郑彦英认为:“《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人与自然的联系写得平静、感人且真实。”

务虚笔记

润物无声

“其实也没有什么想说的,只是很想念他……”与史铁生堪称知己、情谊笃厚的陈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一直在轻微地颤抖。昨天凌晨,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纷纷在博客、微博留言,寄托哀思。对于这位特殊的作家,人们除了念念不忘他深邃的文笔,还有他对于苦难和生死深入的看法和态度。

他的小说、散文中有对生命本体的追求、对人生存在的追求,像宗教式的笃定和深刻。中国不缺作家,但唯独缺乏史铁生这类形而上的,甚至具有神性的作家。

——雷达

(文学评论家)

名人反响张海迪:他就像一泓深蓝的湖

去年初,著名作家张海迪曾去探视史铁生,后来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以《不沉的船》为题回忆了与史铁生见面的情景。

在去年2月18日的博客中,张海迪说:“铁生忍耐着许多男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他却像一泓深蓝的湖,轻轻荡漾着,没有一丝涟漪,因为远离尘嚣,所以淡泊宁静,因为懂得生命,所以活得从容。在那个简朴温馨的小屋里,我们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我对他许下一个诺言,也许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但是铁生笑了。我对希米说的还是一句话,让‘那史’好好休息啊!新的一年,绿的春天,冰雪就要融化,不沉的船又要起航了……”

赵丽宏:本希望他能好起来

赵丽宏昨天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悲痛地表示:“本来希望他能够渐渐好起来,没想到最后还是敌不过病魔。我和史铁生的交往不算多,但作为同行,同是作家,我从感情上十分亲近他。我们在北京见过面,他的身体很不好,要靠透析,但是文章却有很高的境界,这是他的精神世界。前两年我在主编《上海文学》的时候,史铁生还在我们这里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就很差。这个消息太突然了。”

黄磊:我第一部电影是史铁生小说改编的

早早收工,买了生煎包、小笼包回房与一家人一起吃。饭后,妻陪多妹玩拼图,我就坐在旁边看微博留言,这时我看到了史铁生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一沉,难过了起来。二十年前我演的第一部电影《边走边唱》是根据史铁生先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那个持琴游走的盲少年现在何方?悼念史先生。

博客怀念

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

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最善良的人,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这个轮椅上的哲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我祈祷,我拒绝,我失声恸哭。

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

年前,铁生刚从一场大病中复原,我和郭红两次去看他,郭红为一家杂志做他的访谈。

虽然病后虚弱,他谈兴仍很浓,谈文学,谈写作,谈人生,谈信仰,话语质朴而直入本质。铁生和我都感到意犹未尽,相约以后要多谈。

周国平

他远离了死亡

打开电脑,重读成稿于八年前的史铁生印象,忽然觉得那篇文字确乎就是为今天而写的。记得那时候铁生看过之后,曾经很谦逊也很幽默地笑着说:这个史铁生太好了,我有那么好吗?现在想来,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其实包含着他的人生大智慧,里边的道理在铁生精美厚重的著作中,曾有过多种度向与形式的表达。

我庆幸当时选用了《复数史铁生》作为标题,来诠释他对死亡与人生的彻悟。在今天这个悲痛的日子,我谨将它奉献于铁生灵前,同时奉献于斯的,还有我从那时起就没有改变过的感想:史铁生远离了死亡,也许比我们谁离死亡都要远。

李少君

微博留言

彩虹薄荷世界:高一的我在教科书里首次读到先生的文章,第一次见到将人生看得那么淡那么冷的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自觉地省下微薄的零用钱,从书店里捧回《我与地坛》。长大后方明白,先生文章里对生命的爱。2010年最后的一天,得知史铁生先生离去的消息,感到特别难过。先生走好!

青空飒斗:虽然我对史铁生先生不是很了解,但曾经看过的东西,有些还是留下来了。一晃8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自己还算年轻的人生,何尝不是就像他写的那样呢?未来应该也就是那样了吧。罢了。愿先生安息。

易中天:惊悉史铁生先生离开了我们,不胜悲痛。我忘不了初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的感觉。我相信,那是永远的清平湾。

等树长大:20年前的这个日子,我在家里休产假,突闻三毛自杀很是吃惊,如今心爱的女儿已经20岁了。早上打开微博得知史铁生辞世,对于逝者是解脱,对于喜欢他作品和敬佩他人格的人来说是伤痛……他们,是我喜欢和尊重的文人和思想者,在我人生的路上,他们给了我启迪,他们是我的老师。

提着脑袋说真话: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我暗恋的女生推荐我读《我与地坛》,爱不释手。后来想借此作生日礼物,多少有点醉翁之意,但直到现在书还静躺在我书架里……这些随时能跳出的记忆,藏着青涩的爱却让人温暖。现在先生走了,那个地坛的孩子却还在。

病隙碎笔

拷问生死

贾平凹评价史铁生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的确,在史铁生的作品里,经常能读到颇具哲理意味的话,那一部部实实在在的书,构成了他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史铁生

经典语录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辨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绎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次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张可

作品介绍

八部,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务虚笔记》

本书是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叉,再现了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路途的幸与不幸。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信与问》

这是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这本书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病隙碎笔》

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等重大问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我与地坛》

史铁生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其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史铁生家很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着的事》

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写作的事》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以前的事》

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上一次次回忆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

扶轮问路

超越残缺

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许纪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贾平凹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痛苦和幸福,是我们常常思索的人生命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史铁生看来,痛苦和幸福都是内心的感受,只有用勇气去超越痛苦,幸福才能得到,他说:“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的见解,那是一种历尽苦难的豁达。“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这种对死亡的达观态度,让人想到了庄子的洒脱。对于苦难,史铁生这样说:“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的灾难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每日饱受苦难的折磨,但仍在苦难中感觉幸运,没有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的支撑,这些似乎难以想象。

文学创作对史铁生而言,只怕早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精神家园的信念和支撑。“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世界。这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

这样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句子,是一个人在苦痛挣扎中对生命最直观的体悟。史铁生一直在解一道生命的难题,他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在观照生命,以难以想象的意志在探求生命,他那凝聚了关于生命本体的已知或未知的道理,可以润泽我们在尘世中疲惫的心灵。

王雯

一个超越生命的难题

凌晨,何东的短信:“史铁生于12月31日3时46分离开我们去往天国。”

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最善良的人,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这个轮椅上的哲人,就这样突然走了?不可能,绝不可能!

我祈祷,我拒绝,我失声恸哭。

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年前,铁生刚从一场大病中复原,我和郭红两次去看他,郭红为一家杂志做他的访谈。虽然病后虚弱,但他谈兴仍很浓,谈文学,谈写作,谈人生,谈信仰,话语质朴而直入本质。铁生和我都感到意犹未尽,相约以后要多谈。此后,我和郭红拟了计划,待铁生身体状况较好时,做一个他和我的系列对话。因为血液的污染和频繁的透析,他有精力写作的时间极其有限,但他的头脑从未停止思考,如果能用对话录的形式留住他头脑中的珍宝,岂不很好。

然而,再也不可能了。我恨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我是一个忙于俗务而背叛了圣洁使命的俗人。不是久患的肾病,而是突发的脑溢血,把铁生带走了。和死不期而遇,他会不会惊诧,会不会委屈?不会的。他早已无数次地与死洽谈,对死质疑。在那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他想证明死是不可能的。当然,死是不可能的,他的高贵的灵魂就是证明,一定有天国。

一直相信,虽然铁生身患残疾,双肾衰竭,但是,以他强健的禀赋和达观的心性,一定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活很长的时间。一直相信,只要我活着,我总能在水碓子那套住宅里看见他,一次又一次听他的爽朗的笑声和智慧的谈话。

人与人之间一定是有精神上的亲缘关系的。读铁生的作品,和铁生聊天,我的感觉永远是天然默契。

9

阳光总在风雨后 2022-06-27 19:50:16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对酒忆贺监二首》。
原文: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计熟事定 举必有功什么意思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是汉语词汇,意思是计划成熟,事情安排就绪,战争的发动必定成功。出自唐代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原文节选:
臣负恩方镇,初惧寇戎,正于忧迫之时,果闻仁圣之谕。攘却凶孽,不劳干戈。臣静思远图,为国久计,莫若存信施惠,多愧其心。岁通玉帛,待以客礼。昭宣圣德,择奉谊之臣;恢拓皇威,选谨边之将。积粟塞下,坐甲关中;以逸待劳,以高御下。重以金玉之赠,结以舅甥之欢。小来则慰安,大至则严备。明其斥候,不挠不侵。则戎狄为可封之人,沙场无战死之骨。若天下无事,人安岁稔,然后训兵,命将破虏。摧衡原州,营田灵武。尽复旧地,通使安西。国家长算,悉在于此。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苟未可图,岂宜容易。此皆陛下朝夕倦谈之事,前后立验之谋。臣质性顽疏,筹画庸近。受恩非据,敢忘献忠?犬马之心,实所罄尽。谨遣某官奉表。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衔得云中尺素书什么意思

“衔得云中尺素书”意思是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出自唐代李白的《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原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