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舟行四海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本文简介: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规则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本文内容: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规则

一、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说明文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如:词语的本义、结合文章解释词语、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回答如下:不能删除,词语的本义、结合文章解释词语、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删除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文中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文中的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三.议论文

议论文相比较就简单多了。重点是找中心论点。

方法:在开头结尾找,如果没有,可以自己概括。

分析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区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理论驳论相结合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答题方式

题型l:搜索、寻找照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多用于散文)

(一)简单的搜索题

方法:(1)在原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字词或句子

(2)上、下两句之内必有答案

(二)照应搜索题

方法:①在原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字词或句子②上下两段内找照应字词或照应句

(三)概括搜索(凡是题干中出现“是什么”

“为什么”

“哪些角度”

“哪几个方面“都是信息搜索题)

方法:1、在原文中找出题干的句子

2、对题干中句子后所有段落归纳段意,层次,直接填充。

题型2: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多用于散文)

出题方式:赏析、品味、评价、是否是好句子等

答题方法:

从内容角度回答:l、从修辞角度

①修辞类型+②本类型的作用+③被修饰事务的特点+④本层层意或中心(修辞对它的作用)

2、从字词角度

①选择动/形/副词+②解释词在文中的含义③层意或中心(字词对它的作用)层意或中心最重要,必须答。如无修辞和字词就只答中心。

从结构角度回答:1、句子在文章的开头作用

①总结全文②引起下文③设置悬念④激发兴趣附:有时为下文一作铺垫

2、句子在文章的中间作用:承上启下

3、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时作用: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④引起思考

题型3: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多用于散文)

出题方式:如何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做题方法:(1)分解长句为短句或者短语就是选出动、形、副词;(2)短语在文中的含义+层意或中心

题型4:环描(小说中的必考题型)(关于描写的题型A)

描写(必考)①从内容上分:A、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外貌又分神态(表情、五管流露的情感)和肖像(肩膀以上,头、颈、脸)

B、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从形式上分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表达一事物,通过其它事物表达此事物的特点。例如:社戏出题方式: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题16字兵法:l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1、2必答)

3交代背景4推动情节(3、4选答)

答题模式:渲染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气氛

衬托了+原文中的字词+的心情

交代了+原文中的字词+的背景

推动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情节

注:l、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注意三点;尽量从原文找答案,如果没有。通过细节描写找答案。

2、环境描写在结尾不起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的作用。

题型5: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必考题型)(关于描写的题型B)

出题方式:1、人物形象;2、性格特点;3、心理、情感的变化;4、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题方法:l、在原文中划出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

2、在每一处划线的地方,至少分析出一个性格特点。(宁滥勿缺原则)

3、将性格特点合并

答题模式:A)结合原文分析****的性格(一般3分)

根据“①”,“②”等,我认为他是一个“③性格”的人。

B)分析****的性格(一般1---2分)

根据文中描写,我认为他是一个“③性格”的人。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二十四、其他:

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引出论点,论题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归纳

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用词不当或不准。

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

句式杂糅,不通顺。

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

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

句序不当,不合逻辑。

各部分缺乏衔接。

首尾缺乏呼应。

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标点用法错误。

当我们了解了以上常见错误后,每当拿到修改类的题目,就可从以上方面去考虑修改,先要找到错误,找到了错误,一般还是能作些修改的。当然最主要的功夫是在平时的写作与修改训练中练出来的,要想在考试时答好这类题,关键还是平时就要多练习。

做学生就避免不了接受考试,要想得到好的考试成绩,只一味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是不行的,而应该在做题的时候开动脑筋,找到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方法,登上“知识”的船,架好“方法”的橹,方可在题海中自由游弋而不致被题海所吞没。

题型及析题:用“这篇文章写得美,美在……”的格式对文章进行赏析;任选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从(语言、修辞、结构……)的角度给文章写一段赏析的话(或加以评点)

多角度赏析及答题套路.

一、

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拟人:的“XX”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更有气魄。

>XW>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加强团结语气,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

反复:强调“XX”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XX”内容。

二、

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_1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_f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

文笔凝练,刻画传神,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s~

2、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3、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4、

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5、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6、

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7、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8、

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9、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0、

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S

11、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三、从结构的角度赏析

形式一:文章中间几段构成了排比段,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整齐,有一种整饬的建筑美。

“形式二: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形式三: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形式四:文章以空间为顺序,先写“XX”,然后写“XX”,接着写“XX”,最后写“XX”,这样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来写XX,使文章描写有序,转承有致,颇具立体美。

形式五: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并用上“XX”、“XX”、“XX”等时间标志性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四、从字词的角度赏析:

1、约数,确数字词的赏析(说明文)g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

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XX”、“XX”、“XX”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因此作者用词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

例句:文章用词准确,如“据说”、“一些”、“多少”等腰三角形。“据说”表示作者对去过园林的处数记不清;“多少”表示“各地园林”空间受了“苏州园林”的多大的影响不能肯定。因此作者用词极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苏州园林》)]

2、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D`

五、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欣赏.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XJ

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最为成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XXX”(人物名)“……”的形象(或性格特征),可谓纤毫毕现、入木三分。

清风暖阳 2022-07-08 08:46:22

相关推荐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题目 作文标题及范文

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好的教育能够对人起到良好的引导,下面是关于教育的议论文题目及范文,一起来看!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言传身教家庭是花根,孩子是鲜花。家风如阳光,鲜花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
展开详情

名人友谊小故事简短20字 关于友谊的作文素材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友谊的名人小故事和经典名言,赶快来看吧!名人友谊小故事1.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终日弹琴,无人赏识。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
展开详情

好记星现在怎么样了 有什么用

好记星品牌(以下简称好记星)2003年成立于上海。好记星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好记星凭借十多年的教育产品研发经验,以移动互联网科技为手段,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在线教育平台。好记星平板电脑怎么样好记星...
展开详情

金融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前景怎么样

金融专业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在金融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科是偏文或偏理的。像是经济政治学、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就比较偏向文科;而像是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国际经济学...
展开详情

法理学学什么

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法理学课程法理学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