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

青丝到白发
精选回答

沈晋
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总站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水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在工程水文学方面造诣较深,特别是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有专门研究。
主持《黄土地区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水资源系统与调度》、《水库泥沙》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主编过《黄河水文》及黄河水文丛册,著有《延河水利水保措施对固体径流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编有《工程水文学》、《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等教科书。从1959年开始培养固体径流方面的研究生,现为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的博士导师、《陕西机械学院学报》主编。沈晋教授长期在水利系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贡献。
李仪祉
李仪祉 (1882-1938)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1913年留学德国,专修水利。回国后一直从事水利教育并主持水利工作。担任过上海港务局局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
他于1932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后并入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主持过西北大学校务,又进学北大、清华、同济、中山、交通等各大学,他倡导科学治水,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等独创的见解,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黄河的治本方案及其具体治理措施,改变了几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策略推进了一大步,他主持建设的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八惠水利工程,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使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今受益。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著有《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华北之水道交通》,《导渭之真谛》、《西北水利问题》等大量书籍和科技报告。他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历尽艰辛,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田鸿宾
田鸿宾(1906-1972)满族,辽宁省法库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2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安动力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和陕西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
他曾从事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资源考察研究,对我国西北水利开发具有独到见解,提出利用高山冰水、深层地下水,结合地面径流,三水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张,对西北水利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他对黄河上中游的水利开发,主张上游水土保持与干流、水库排砂并重,对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有益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水利专家,著有《水工建筑物》等书。
蒋长元
蒋长元(1930-1986)汉族,福建漳平县人,优秀共产党员,副教授。
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和陕西机械学院任教,他组织领导了由省内外50余人组成的水工沥青科研组,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空白,为我国坝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任《水工沥青及防渗技术》主编、水利水电工程系和水科所所长。
主编有《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
沙玉清
沙玉清 (1907-1966)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
1935年他的专著——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出版,193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他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1965年他的又一本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出版,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海东
张海东 (1918-2002)山西陆县人,民盟盟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
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遂即留校任教。曾任水利工程系主任,长期领导、主持水工结构教研组工作。张海东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设计》、《有限元分析》等二十多门课程,编写专著、教材近10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作者,为学院的水工专业教学、师资培养等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海东教授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是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创始人。
谢定义
谢定义(1931-)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
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土力学特性及土体的动力稳定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要事并取得重大成果。
著有《瞬态极限平衡理论与饱和砂土变形强度特性》、《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强度变形瞬态变化的机理》。《原状黄土的动力特性》、《动荷载下土的强度特性》等数篇论文。编写出版有《土动力学》专著及《土力学》、《土坝土力力学》等讲义、合译有《桩工研究》一书。现为岩土工程学科的博士导师。
刘祖典
刘祖典(1914-)汉族,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著名黄土力学专家、教授。
194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进修。曾任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副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地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协会员。在黄土力水学方面造诣较深。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我国西北黄土的基本特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黄土挖方高边坡的稳定分析、黄土的本构关系,黄土围岩压力,黄土水坠坝稳定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
颜竹丘
颜竹丘(1918-?)汉族,四川大足人,中共党员,教授。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系。195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水能利用”。曾任青岛、西安学院工动力学院、西安交大、陕西大业大学水利系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水电科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审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和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系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曾主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最优化研究》研究课题。著有《石泉安康梯级水电站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等十余篇论文,主编过《水能利用》统编教材,合译有《水力学、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

一杯酒一世兄弟 2023-09-03 12:02:35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西游记的体裁

《西游记》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妖怪魔法高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亭亭玉立是形容外貌还是神态的

“亭亭玉立”是形容外貌的,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出处:
1、《北齐书·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2、《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
3、《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
造句:
1、几年的光景,那个大姐姐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2、几年不见,邻居家的那个小女孩儿已经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3、瞧,那个小女孩长得亭亭玉立,多漂亮。
4、她是个亭亭玉立、美丽清秀的姑娘。
5、她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女人,虽然年过花甲,但鹤发童颜,十分年轻。
6、几年不见,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天香国色了。

质询是什么意思?质量的质

“质询”的意思:质疑询问。
出处:
1、茅盾《锻炼》一:“端进茶来的时候,阿金便成了质询的对象。”
2、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二章:“他回答代表质询。好厉害的质询,他记得,连珠炮般的发问,把他震懵了。”
造句:
1、多少世代以来许多神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在著书立说,考证和质询这些宗教传说的真实性。
2、在职代会闭会期间,要实施职工代表政务质询制度,畅通民主管理渠道。
3、对于住户们反复质询其为何不带支验电笔检测一下,陈无言以对,最后离开。

艺术和技术的区别

技术与艺术相比,技术更强调功能,艺术更强调表达。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技术”造句:
1、爸爸如饥似渴地钻研技术,成为全厂革新能手。
2、白医生对医疗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举重运动员不但要有力气,还得懂技术。
5、我们需要大批有魄力、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
“艺术”造句:
1、齐白石笔下的小鸡真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2、观众对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
3、我们要努力发掘民间艺术的宝藏。
4、晚会上,艺术家们还表演了几个戏剧片段。
5、人们密密层层地坐在广场上,观看“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