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风雨兼程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本文简介:1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考向预测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本文内容: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向预测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题思路】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组成成分外,还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A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可以是分解者,C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

【答案】D

“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

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C.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题思路】图中b=h+c,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正确;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答案】B

能量流动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解决能量流动试题可从来源、去路分析消费者同化量:

从来源分析,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从去路分析,结合题意确定属于“两条”“三条”“四条”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①两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三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③四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限时情况下)。

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

1.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图解

2.分析下列实例,确定反馈调节类型

实例1

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实例2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如实例1。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如实例2。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生态系统的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例3.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解题思路】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T值就越小,反之,T值就越大,A正确;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的距离越小,B错误;由于TS值越大,就意味着T值和S值均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C正确;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T值要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T值,若有相同的T值,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肯定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

【答案】B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1.(2018海南卷)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

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

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2.(2018海南卷)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

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

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3.(2018全国II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2018全国III卷)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

5.(2018江苏卷)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1.(2018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

2.(2018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5月底适应性考试)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时可能通过行为信息表达

3.(2018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二模)“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农药、化肥达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营养液的培育方式,种出了绿色环保的“虾稻”。下列关于“虾稻共作”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4.(2018年(泄露天机)押题卷)2018年2月16日四川雅江爆发森林大火,失火面积超过100公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B.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C.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2018届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下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物群落,图2为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以下问题:

(1)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书写出来_____,____。

(3)若图2中E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D同样也能够依据E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kg。

(5)图3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__________的能量。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1.(2019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黄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单方向的

B.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

C.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2.(2019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D.途径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途径⑦⑧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3.(2019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E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

B.E1、E2、E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E6/E1×100%

D.E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4.(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某河流由于污水的排放水质逐渐恶化,经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

1

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

3

种鱼,丁为

1

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

2

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字母表示能量数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

1

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___。

(3)图

1

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则该食物网共有______

条食物链。

(4)若图

2

中字母

A、B、C

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E、F、G

表示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I、J

表示各营养级从污水中获得的能量,则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100%(用图中字母表示)。次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箭头所示。

(5)结合图

1

和图

2

分析,除了图

2

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

(不考虑未利用)。

5.(2019届甘肃省庆阳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a)为某弃耕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图(b)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图中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___千克。

(2)由图(b)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种群密度从A?E变化的过程中,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经过数十年,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该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02量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02量。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该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答案】D

2.【解题思路】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和呼吸消耗,D错误。

【答案】D

3.【解题思路】(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4.【解题思路】(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5.【解题思路】(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答案】(1)水草→甲→丁

(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1.【解题思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D正确。

【答案】D

2.【解题思路】图中G、H和C构成了食物网,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固定的能量为12.6

J/(cm2·a),H固定的能量为62.8

J/(cm2·a),G固定的能量为4***.7

J/(cm2·a),因此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62.8÷4***.7×100%=13.51%,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12.6÷62.8×100%=20.0%,B正确;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如分解者),C错误;H为多种植食性动物,它们之间表现为竞争关系,竞争时可能通过行为信息表达,D正确。

【答案】C

3.【解题思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虾稻共作”模式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该模式形成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该模式可实现物质循环,不能实现能量循环,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正确。

【答案】D

4.【解题思路】火灾过后的森林,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地发生的演替应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答案】C

5.【解题思路】(1)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碳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2)分析图1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应为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均可被分解者利用。可见,图1中缺少的两个重要过程是:无机环境→丁、甲→丙。(3)若图2中E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D同样也能够依据E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图2为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其中,与E相关的食物链有:A→C→E、A→D→E、A→B→C→E。在该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C和D各为18×1/2÷10%=90kg;D增加90kg需要消耗A为90÷10%=900kg;C增加90kg需要消耗A和B各为90×1/2÷10%=450kg;B增加450kg需要消耗A为450÷10%=4500kg。综上分析,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产者即A为900kg+450kg+4500kg=5850

kg。(5)图3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蚕以桑树为食,蚕排出的粪便,即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桑树)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无机环境→丁甲→丙

(3)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5850

(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

1.【解题思路】食物链是通过取食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且不可逆转,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B正确;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的循环往返的过程,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不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D错误。

【答案】D

2.【解题思路】Ⅳ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C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途径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途径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完成,⑧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D正确。

【答案】D

3.【解题思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A正确;E1、E2、E6中的能量是储存在有机物中的,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B正确;据图分析,E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E6,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6/E1×100%,C正确;E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光能,D错误。

【答案】D

4.【解题思路】(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图

1是能量金字塔,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故图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有:水草→甲→丙→丁;水草→乙→丙→丁;水草→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还遗漏了水草→甲→丁,故共计6条食物链。(4)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则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B,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C-J,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J)/

B×100%。次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F箭头所示。(5)通过图1可知丙属于次级消费者,由图

2

中可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有流向分解者,除此之外还有流给下一个营养级丁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一部分。

【答案】(1)输入、传递

(2)分解者

(3)6

(4)(C-J)/

B

F

(5)传递给丁、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5.【解题思路】(1)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据此分析图(a)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或者[(b-h)÷a]×100%。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将输入其体内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到环境中,这些热能不能被生物体所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若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当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则需要的生产者最少,此时该数值为50千克÷20%÷20%=1250千克。(2)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增加最快,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据此分析图(b)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种群密度从A?E变化的过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由最初的相等变为先增加后减少,由此推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经过数十年,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说明在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多,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使之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1)(c/a)×100%或者[(b-h)÷a]×100%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1250

(2)

C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3)大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淡笑看过尘世 2022-07-29 21:18:30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全部倒装的几种情况

全部倒装的几种情况:
1、完全倒装即把整个谓语放到主语之前(是整个谓语动词,而非助动词)。
2、there引出的完全倒装句:除了最常见的there be句型以外,there还可以接appear、exist等,一般都译成“有”的含义,构成完全倒装句等。
3、由地点和时间副词引出的完全倒装句:以地点副词here、there和时间副词now、then开头,后面的动词是be、come、exist、fall、follow、go、lie、remain、seem、stand(表移动或动态的不及物动词)等,而主语又是名词时,构成完全倒装句。
4、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或地点状语置于句首,谓语表示运动的动词且主语是名词时使用完全倒装。
5、在强调状语时,有以下情况:
当句首状语为方位词或拟声词,谓语动词为go、come等表示位置转移的动词时句子须倒装。
当句首状语为表示地点、方向等的介词词组时,句子须倒装。
当句首状语由“only+副词”,“only+介词词组”,“only+状语从句”构成时,句子须倒装。

锱铢必较的锱铢什么意思

“锱铢必较”的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铢必较,汉语成语,读音是zī zhū bì jiào,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
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近义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反义词:慷慨仗义、宽大为怀、宽宏大量、虚怀若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喻严谨。
示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较。”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宋·陈文蔚《朱先生叙述》:“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黄河之水天上来突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突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热爱与赞美、歌颂黄河的情感。出自《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译文: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大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短除法怎么用

短除法用法是:在除法中写除数的地方写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然后落下两个数被公有质因数整除的商,之后再除,以此类推,直到结果互质为止。短除法是求最大公因数的一种方法。
在用短除法计算公倍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没有这个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直到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求最大公约数便乘一边,求最小公倍数便乘一圈。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