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敢惹法正

难得糊涂
精选回答

说到诸葛亮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在三国里面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的,但是如果要会所法正的话,那有的网友也要说了那就是这个人其实知道一点点,但是这个人却不太熟悉了,但是有的人也说了其实法正要比诸葛亮还厉害,而且诸葛亮一般是不敢惹法正的,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说到法正法孝直,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印象:帅气?

有人喜欢把三国里的谋士做对比,比如,法正,庞统,郭嘉,荀彧.哪个更牛掰?笔者认为意义不大,他们的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这样比较并不妥当。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没有这些智慧人物的存在,也就不会有那么精彩的一段三国历史。

在三国志书籍中,法正和庞统的传记是并列放在一块的,也就大致意味着在蜀汉阵营中,庞统和法正的“功能”有些类似。那么,法正到底有几斤几两,在蜀汉阵营中到底有多重要,跟着笔者“走进”法正吧~

一、以使者的身份和刘备见面,已有点“芳心暗许”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直得不到重用,心情比较郁闷,私下里和益州别驾张松比较友好,俩人常常讨论刘璋,感觉他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刘璋:谁在背后说我坏话?

正逢刘璋有外患之际,需要向其他势力请求援军,张松出使到荆州见曹操归蜀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而与刘备结盟。于是,张松又顺带推荐法正出使。

就这样,法正和刘备会面了,刘备心里早就在贪图益州了,有人出使而且是请求他出兵,他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了,而这次出使,让法正对刘备有了很好的印象,有点“芳心暗许”了。

法正回到益州后,向张松狠狠滴夸了刘备,说他是个难得的明主。两个人私下商量,之后可以一起去投靠刘备。

二、再次出使,法正献策,刘备对他刮目相看

公元211年,刘璋派遣法正再次出使刘备,并且迎接刘备入蜀救援。

法正暗地里向刘备献策说:“我主刘璋暗弱,而将军是天下雄主,如果以张松作为内应,将军取下益州,以此来成就霸业,岂不甚好。”

刘备果断听从了法正的谋略,引兵入川。此时的刘备开始对法正产生好感,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此人的心已经被我俘获?

三、张松被杀,刘备进攻刘璋,法正献策

公元212年,张松暗中勾结刘备的消息被刘璋知道了,刘璋非常愤怒,果断杀之后快。并且赶紧布置军队去抵御刘备。

刘璋的手下郑度向刘璋建议用坚壁清野(注:坚壁清野是指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来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十分了解刘璋,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刘璋不仅没有采用这个好的方法,还把郑度罢免了。看来法正很是了解他的旧主啊。

法正:刘璋这点小心思,怎么能逃出我的法眼?

刘备的军队包围了雒城,此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也已经进攻益州了,法正写了一封长长的劝降信给刘璋。

《三国志》记载:“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捐身于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悢。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至于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于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余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阵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若]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

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余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复,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

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法正的这封信,主要说了两点。第一,把刘璋身边主战的人数落了一顿,说他们没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穷兵黩武,说他们到时候不会对刘璋忠心,大难临头会各自飞。第二,给刘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刘备已经基本占领了三分之二的益州,刘璋你只剩下雒城、成都这一块地盘,你撑不了多久的。你还是投降以保全自己的家族吧。

法正写这信肯定是想冲破刘璋的心理防线,刘璋看到这信,心里估计小鹿乱撞了吧~

刘璋:要不我就从了吧?

刘备进军围困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企图越城投降,事情败露并未成功。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许靖背主之事而看不起许靖,对他不加任用。法正劝刘备要敬重许靖,这样天下人才都会知道主公的礼贤下士。刘备也听从了法正的话,厚待并起用了许靖。

法正这三次重要的劝谏,都给刘备带来了更好的效益。法正在刘备的心目中地位估计呈指数上涨。

四、法正和主公刘备的“蜜月期”

法正取西川的三条建言,可以说是填补了刘备心中庞统的缺失,对刘备来说,内心应该是美滋滋的。

庞统:法正,接下来的任务交给你了。

法正的地位和在刘备心中的重要程度可从正面侧面来表明:

正面:取下西川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等重地,在内是刘备的主要谋臣,地位可想而知;

侧面:有一段插曲,当时法正擅自处死了几个当初毁谤过他的人,有人希望诸葛亮能跟刘备反映反映这情况,诸葛亮说当时主公北有曹操的威胁,东有孙权的压迫,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如果不是法正的辅佐,主公展翅腾飞不会那么容易的,他是有大功的人,这样做不妥。

公元217年,蜜月期ing,法正劝刘备打汉中,法正分析说汉中非常重要,汉中不在手,成都坐不安稳;如今汉中是夏侯渊、张郃在守备,这二人不是我们的对手。刘备果断听从,法正陪同出征,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汉中被刘备占据。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以说,这时候的刘备或者蜀汉是最为辉煌的时候。刘备创业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辉煌的时刻,而法正是功不可没的。

五、蜜月期不长,法正去世,刘备痛哭

可惜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才45岁,比刘备小呢!刘备痛哭了好几天。

《三国志》记载: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法正死后,刘备各种封侯加爵,可以看出刘备是非常喜欢和宠爱法正的。说来也巧,法正死后,刘备集团屡屡失败,荆州丢失,夷陵大败等,刘备蒸蒸日上的事业也被渐渐“熄灭”了。

刘备:如果法正还在,躺在床上的可能不是我?

为什么会如此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曹魏和东吴双方也都很强大,这可以说是外因,内因之一应该有法正去世过早,即笔者所说的刘备和法正的蜜月期不长。

试想如果法正还在,那么他可能会劝刘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注意荆州这一块可能有危险;他也可能会劝刘备不要匆忙地进攻东吴,或者陪同刘备一起出征,甚至可能是胜利的。当然这都是假设,历史已成定局。

诸葛亮也觉得法正如果还在,对蜀汉肯定是有帮助的。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总之,法正善于军事谋略,诸葛亮对此也很佩服;法正为人恩仇必报,和诸葛亮也能和谐相处,如果法正和刘备的蜜月期延长,对蜀汉肯定是有挺大帮助的。

平静海岸 2023-08-06 15:36:04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雾莲要不要去皮

莲雾不需要去皮。莲雾是可以连皮一起食用的水果,但前提是要将其洗干净。从市场买回来的莲雾可先用流水冲洗一遍,再将其放入有少量食盐的清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1-2遍即可食用。雾莲雾莲一般指洋蒲桃,也叫莲...
展开详情

茂县有多少人口

茂县,在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11.16万;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39...
展开详情

板式家具设计需要学习哪些软件

CAD:主要绘制工具,此软件是家具设计师的重点学习软件。3DMAX:产品建模,场景建模主要展示出产品的特质构造。Vray:配合3DMAX,渲染出产品展示产品三维和各种材质的特点。Coreldraw:产品包装图纸...
展开详情

如何带好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团队

实行人为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管理中去。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尊重和信任教师。善于用人,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注重教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按计划定期让老师...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贼不走空什么意思

贼不走空是指爱偷东西的人不论走到哪儿,都要偷点儿东西带走。
出自张孟良《袁文会与刘广海》十一:“老人又从锅里端出一碗杂花米粥,里面还掺了些山药,热乎乎的,递给他喝。袁文会一面往下灌,一面偷偷地用小眼睛四下洒打,这是做贼养成的习惯,走到哪里总想偷点什么。所谓‘贼不走空’。他一眼瞥见头上有个篮子,用一根铁丝钩儿悬挂在房梁上,小鼻子嗅了嗅,闻到一股香气。他几口把粥喝完,又把碗舔干净,然后对老人说:‘大爷,我该回家了,不知道我爹娘怎么惦着我咧。’”
造句:
1、小偷坚信“贼不走空”,盗走空运货车。
2、不过,怀抱“贼不走空”之志,还是去看看。
3、看来“贼不走空”果真是小偷的惯例。
4、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

三春晖的意思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 chūn 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百步笑五十步什么意思

五十步笑百步(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寓意:
梁惠王对自己迁灾民和运粮救灾的“善政”很得意,然而在孟子看来,这只能说明他的做法比邻国国君好一点,因为这样做只是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足起来。因此,魏国远没有像梁惠王以为的那样好,能够吸引别国的百姓蜂拥而至。梁惠王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君更好,这样的认识和梁惠王自己所否定的五十步笑百步是很相似的。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毋庸人云亦云什么意思

毋庸人云亦云意思是:不要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近义: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反义:自成一家、直言不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示例: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人云亦云”造句:
1、关系人家名节的事,你怎可人云亦云不去查证?
2、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4、像他这种人云亦云的个性,是不可能把公司给管理好的。
5、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判断的信心及能力呢?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