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减少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工作的影响
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民航飞行事故、差错统计,80%以上的飞行事故差错与人为因素有关。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人为因素的途径。人为因素研究是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从人——机——环系统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界面的协调,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机系统,达到防止事故差错发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延长安全保障周期,就必须高度重视人为因素的作用。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减少航空安全工作的人为因素影响。一、由“破窗理论”想到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摆放不同位置,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并将顶窗打开。结果不出一天,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的车被人偷走,前一辆摆了一周安然无恙。随后,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几小时后这辆车也不见了。于是,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破窗理论”,如有人打破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他们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以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事故和犯罪就会滋生,增长。笔者认为,“破窗理论”不但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般现象,而且也深刻地诠释了航空“安全制度”的重要性,为我们落实规章制度、防范不安全事件与减少人为因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首先,“破窗实验”证明,汽车被盗,是由于“打开车窗玻璃”和“打破车窗玻璃”的无序状态是人为带来的。同样,航空安全制度的不落实也绝非无缘无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些员工擅自地打破了“制度之窗”,致使制度落实出现“口子”和漏洞,组织上又未及时进行“堵塞”与“维修”而造成的。其次,“破窗理论”说明,有序“窗户”的被打破是渐进的,同时,航空安全制度被“破窗”,也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平时不注意员工诸多小小的“破窗”之举或仅把“三到位”挂在嘴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不及时发现和制止个别员工“破窗”行为,对其进行教育和处理,更不会去对已被打破的“窗口”进行“维修”。长此以往,不但效仿“破窗”的员工会多起来,而且安全制度“口子”也会愈来愈大。这种制度不落实的发展过程,必然导致事故征候乃至事故的频发。“破窗理论”深刻地明示我们,减少人为因素需加强安全教育,做到以下几点:(一)教育员工不做“破窗”人。企业要把落实安全制度的教育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育要使大家站在行业高风险特点的高度,充分认清落实规章制度对于确保航空安全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增强自觉性,养成按序行事,照章办事的习惯,不做“破窗”的第一人,也不效仿他人去“破窗”,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落实安全制度的浓厚氛围。(二)激励员工自觉做“补窗”人。人的思想认识,安全责任感,业务技术乃至设备状况等都可能成为直接影响制度落实的因素,稍不注意,就可能使制度出现“缺口”和漏洞,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窗”。此外,单位应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及时进行“补窗”,堵塞漏洞,把损失降到最小。(三)安监部门做好防范“破窗”的监管人。对于安全监察部门来讲,没有真正的监督,就没有真正的执行。监督是执行力的灵魂。不断地监督和跟进,能够有效暴露计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有效纠正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IBM的CEO郭士纳提出:“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发现哪个环节最薄弱,就制定相应的制度,反复督促检查,直至工作出现显著改进。二、由“执行力”想到的“执行力”看似简单的概念打破了企业兴衰成败的深刻根源。长期以来,民航行业从领导到职工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具有显著的国企特点,受业务量迅猛增长的冲击,内部诸多隐患逐一显露,如何贯穿执行力已迫在眉睫。执行力概念最早提出时,对于员工,指的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企业,指的是“执行并实现既定目标战略的能力”。执行力主要具有三个核心要素: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目标。清晰、独特、代表长远利益的企业愿景是员工自动自发、不断奋斗的精神依托,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和总结,是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空管企业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为航班和旅客创造安全价值。部分员工对“安全第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以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为博得领导的认可,少数机关人员更是觉得安全与己无关,没有意识到为一线服务就是在为安全服务,工作导向上与“安全”和一线的实际需求相脱离,使一线失去了有效支持。我们应引导大家逐步设立“关心一线、服务一线”的大局意识,2007年在航管楼旁设立空管食堂,全面整修各室工作间、休息室,从外部环境上启动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可否认,只有企业的每一个个体的执行力提升了,才能体现出执行力的优势。提高执行力的方法是:强化执行角色认知,增强执行意识,提高责任感。在正常的工作中,员工按照相对固定的程序履行其职责,即:值班。这时,每一位员工就是一位执行者,一位良好素质的执行者,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和相应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有效地完成各类生产任务。由此可见,执行者能否实现执行目标、能否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能力,首要的是能否充分认识自己在岗位上扮演的角色,不会因岗位职责越清晰反而造成更多的局限性。或当遇到需要合作或部门协同的工作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果把岗位看成一个责任点,角色就是一个责任面,需要对执行过程责任点以外的许多问题负有责任感。岗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枢纽点,而角色则是将这些枢纽点串联起来的脉络。岗位职责告诉执行者做什么,而角色则告诉执行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做。这就要求规章制度有对员工的岗位角色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规范,即是要求将各岗位的“角色要求”写入规章制度,对确定岗位既有“职责要求”,又有“角色要求”,全面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责任感。还有,完善执行流程,重点强化人员配置、业务运行、执行跟进三项核心流程。流程是执行的关键要素,流程通畅与否决定着执行的效能,我们在强化员工执行意识的同时,注重流程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人员配置、业务运行、执行跟进三大核心流程的改进。一点思考随着空管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越发强烈地感受到执行力(制度程序)与执行文化(思想观念)两个概念的区别与相互作用。一方面,制度与程序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制度的执行会促进员工观念的转变,使“执行”逐渐成为习惯,另一方面,规章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包治百病”,工作的许多方面、环节是制度作用不到的,制度上留下的“空隙”,必须用“文化”去弥补。今后的工作的方向应从它们的结合点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规范化管理工作与人为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分析如何在规范化工作中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如何将人为因素纳入规范化管理手册的方式加以确认,减少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再者,规范化管理工作也需充分考虑人为因素,这需要首先研究人为因素到底在安全工作中产生什么样隐患,在制定规范化管理手册时,从岗位职责的设定、工作流程的安排到设备的操作程序维护方法,从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安全检查的内容到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规章制度上正确处理、化解人——机——环各界面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制度上弥补和制约人的弱点。最后,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与规范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规范化管理工作来抓安全生产,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安全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