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清明上河图》完整图)

渔阳君
精选回答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描绘哪个季节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季节一般认为是春季。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显然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清明上河图》完整图)

《清明上河图》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为后代留下了北宋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根据《宋会要辑稿》,当时汴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了136坊,第一坊的名字叫做“清明坊”,所以说《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字,不是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很多研究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但实则不是;首先,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而在记载中,买木炭的日子应该是在农历的十月份,代表着天气要慢慢变冷了,而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朝人生活习俗。画中还有一户农家短篱内长了茄子一类的植物,几名孩童光这是身子在那边嬉戏追逐,画面上有拿扇子的十几个人在扇风,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这些都不像是清明时节应该出现的场景。所以说《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应该是秋季。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据《宋会要辑稿》,当时汴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136坊,第一坊名“清明坊”。可见,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很多研究一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但1981年,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异议,他通过研究发现,图上有一些内容,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包括:

第一,画卷之始有一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这说明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

第二,画面上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

第三,画面有的地方的杨柳枝繁叶茂,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这些符合秋季的景色;

第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次出现,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时节没有必要戴这些。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名作,但是不少人都以为这幅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其实这是错误的,只要仔细观察此画,就不难发现,画中有卖西瓜、买新酒、送木炭、打团扇的情景.还有光着身子、露着膀子的大人、小孩及戴着竹篱、草帽的市民与劳动者.由此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了.因此在清明时节是难以看到有买西瓜的,也很少有人赤身露膀打团扇的.再说,新酒均卖于中秋前后,而未见清明时节有卖新酒的.

据《宋会要辑稿》,当时汴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136坊,第一坊名“清明坊”.可见,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季节

大多数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季节是春季,从整体画面上来看,树木是郁郁葱葱的,也有一些地方柳树已经长叶,但是其它树木却光秃秃或者是萌芽状态,比较符合春天的景象,但是也有一些人从画里出现的西瓜、扇子等分析为夏天,不过没有证实。

清明河上图指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为我们研究宋代民众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历史文化瑰宝,那么清明上河图中具体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呢?

相信很多人看到清明二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明时节,也就是春季,再者从整体来看,秋天的树木不会是这么郁郁葱葱的,另外,在一些地方,明显柳树已经开始长出绿叶,但是其它树木却时候光秃秃的或者是处于萌芽状态,这时春天才会有情况。

不过也有人从画面里面出现的西瓜、扇子、以及小儿赤身嬉戏猜测当时处于的季节是夏季,但是自我国宋朝起,就有遇到熟人不愿打招呼以扇遮面的说法,所以有很多景象是没有办法说明清楚的,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春季。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关于《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季节,在画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说是清明时节,一个则是秋天时节。

第一种观点:清明时节。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根据作者在画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大胆的推断,这是一幅展现当时汴京清明时节的生活场景。

据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

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而民间融合了寒食、上巳踏青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这传统节日里,人们生活情景。

另据学者考证,《清明上河图》的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清明上河图”的名字也是宋微宗题上去的。另据《味水轩日记》记载,《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河堤之上,柳枝飘摇,正是清明时节人们游春赏景的场景的再现。

加之《清明上河图》真迹中,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词“水在上河春”,又有双龙小印为证。所以大家认为这幅画面所描绘的季节应该是“清明”时节。

第二种观点:秋天时节。

据孔宪易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中,他提出了《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时节的另一种观点。 据他考证,《清明上河图》曾名《西湖争标图》。

被定名为“清明”是应进献帝王歌功颂德之需而改的。“清明”并非是时节的含义,而是借助画中一片繁荣祥和景象,颂扬帝王统治下的开明盛世。依据图中场景推断,这更像是一幅秋景图。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泊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的后世评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夕颜如梦 2024-05-07 16:50:50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贼不走空什么意思

贼不走空是指爱偷东西的人不论走到哪儿,都要偷点儿东西带走。
出自张孟良《袁文会与刘广海》十一:“老人又从锅里端出一碗杂花米粥,里面还掺了些山药,热乎乎的,递给他喝。袁文会一面往下灌,一面偷偷地用小眼睛四下洒打,这是做贼养成的习惯,走到哪里总想偷点什么。所谓‘贼不走空’。他一眼瞥见头上有个篮子,用一根铁丝钩儿悬挂在房梁上,小鼻子嗅了嗅,闻到一股香气。他几口把粥喝完,又把碗舔干净,然后对老人说:‘大爷,我该回家了,不知道我爹娘怎么惦着我咧。’”
造句:
1、小偷坚信“贼不走空”,盗走空运货车。
2、不过,怀抱“贼不走空”之志,还是去看看。
3、看来“贼不走空”果真是小偷的惯例。
4、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

三春晖的意思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 chūn 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百步笑五十步什么意思

五十步笑百步(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寓意:
梁惠王对自己迁灾民和运粮救灾的“善政”很得意,然而在孟子看来,这只能说明他的做法比邻国国君好一点,因为这样做只是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足起来。因此,魏国远没有像梁惠王以为的那样好,能够吸引别国的百姓蜂拥而至。梁惠王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君更好,这样的认识和梁惠王自己所否定的五十步笑百步是很相似的。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毋庸人云亦云什么意思

毋庸人云亦云意思是:不要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近义: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反义:自成一家、直言不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示例: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人云亦云”造句:
1、关系人家名节的事,你怎可人云亦云不去查证?
2、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4、像他这种人云亦云的个性,是不可能把公司给管理好的。
5、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判断的信心及能力呢?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