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道济天下的韩愈是何许人)

旧人不归
精选回答

后世将唐宋时期的八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其中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两大家,宋代有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六大家,他们通过毕生努力掀起了古文运动,革新了诗文的陈旧面貌,这其中作为唐宋八大家魁首的韩愈为何一生经历坎坷,仕途经历大起大落?韩愈对后世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无奈父母早年去世家道衰败,只能与唯一的哥哥相依为命,谁知不久以后唯一的哥哥也撒手人寰,韩愈便只能自食其力,所幸哥哥之前还生有一子,但是无奈两人年纪尚小,韩愈只好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少年时的韩愈刻苦读书无需别人的督促和鼓励,最终在二十四岁时考取进士,考取进士只意味着有做官的资格,要想真正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韩愈考取进士后像大多的进士一样继续参加考试,可是天不顺人意,韩愈考了三年还是没能通过考试,而且这期间多次写信给当朝宰相结果也不尽人意,三年中韩愈不曾通过吏部考试也不曾收到宰相的回信,并且自己的嫂嫂还去世了,这对韩愈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三年时间一事无成同时本就亲戚稀少的韩愈又失去了一个关心自己的亲人;韩愈不仅仕途坎坷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压力和阻力,他的不得志和郁闷一直积压在心头,韩愈便想尽办法找哥哥之前的故人但仍旧无济于事没能让他得到一官半职,韩愈在考试无果写信没有回应故人没能帮上忙的情况下选择“曲线救国”转投幕府,经过多年周折才在人生的第三十三个年头回到京城担任国子监的职务,韩愈担任国子监博士并不甘心,在做国子监博士的同时向达官贵人宣传自己,希望能有人赏识帮助他在官职上更进一步,随着日积月累的宣传正如韩愈所希望的那样他升任了监察御史,但是韩愈的官没做几天就被贬了,每当他被贬他便放低身段求谋求官职,不明事理的人都认为韩愈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为了那一官半职自降身段,是一个大文学家不该有的风骨,那么韩愈为什么频繁的乞求官职,为何为了俸禄和官职放下身段呢?韩愈真的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吗?

韩愈确实在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次放下身段乞求官职的行为,但是韩愈这样做并不是全为了自己,他有他身上的责任,他本出身官僚家庭,但是由于家道中落过上了贫困潦倒的生活,而且幼年的时候父母哥哥相继去世,家中唯独剩下嫂子和幼小的侄子,而此时的韩愈也只有十几岁,本就艰难的生活随着韩愈不断长大压力也不断加大,同时韩愈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每当看到有受苦受难的人他便慷慨解囊为其解决困难,因此韩愈的生活负担非常繁重,这使他不得不频繁求官以求俸禄来解决负担,也是他为何能够频频放下身段乞求官职的原因,要想评判韩愈的品格不能看他如何积极得到官职而应该根据他任官期间的表现进行评判。

韩愈任官以后仍然表里如一,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就像他文章中所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那样韩愈只要在岗位上工作一天他便谨遵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韩愈不仅仅是完成自己工作那么简单,韩愈还将自己看不惯的、他人做的不对的地方毫不留情地说出来,甚至是挑战权威,甚至是挑战皇权;后来韩愈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当上了刑部侍郎,但是他的行事作风并没有因为官职的变迁而改变,他仍然保持着那种率真的性格在朝中为官,刑部侍郎在韩愈的人生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本应珍惜的这个位置但这个位置依然像之前的官职一样并没有做很久,就被皇上贬谪到蛮荒之地,韩愈究竟犯了什么罪会被皇上贬谪到蛮荒之地呢?这要从韩愈官任刑部侍郎说起,宪宗皇帝迎佛骨本本不干韩愈的事,但是生性率真的他又善于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对于皇帝迎佛骨一事就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明确地斥责宪宗皇帝的不是,揭穿皇帝的痛处,使皇帝龙颜大怒,当即命人要将韩愈斩首,文武百官见状便为其开脱,最终宪宗皇帝虽免去韩愈的死罪但是不可能免其罪行便将他贬谪到几千里之外的潮州,但他不气馁依然过着他那放任自由的生活,而且还常常做别人的老师。

那么韩愈当老师和其他人有哪些不一样呢?他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呢?

课本《师说》中说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老师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长少之分,只要这个人有学问,能够传道受业解惑就可以当老师,可是这恰恰与当时唐朝的风气相反,读书人大多拜科举考试考官为老师,之所以读书只是为了当官,老师与学生之间完全是利益关系,而韩愈深知这种风气的存在,他也能够明白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在当时有多么困难,而且韩愈本人就在科举为官路上坎坎坷坷,也正是他有了这样的经历他选择去指点年轻人,为他们解惑,在经济上救济他们,同时他将自己培养有一定学问品德的人向达官贵人以及朝廷推荐,如贾岛、孟郊等人都是曾经得到过韩愈的指点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影响力,韩愈还注重少年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走正道行正事,就像《师说》所写,韩愈之所以写《师说》在文章结尾有所描述,是为了一个李氏的孩子,韩愈为了勉励这个孩子特意作《师说》,从这可以看出韩愈特别注重少年的教育,毕竟他们 都是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

韩愈为人率真,对于朋友、有困难的人都是非常的热心,尽其所能地帮助和宣传他们,虽然他的仕途坎坷但是韩愈被大家所欣赏,同时他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对后世文学史做出了极大贡献。

“文起八代之衰”苏轼对韩愈是这样高度的评价,在韩愈的此前六百年里骈体文发展迅速达到兴盛,骈体文因其美感强所以使用变得普遍,甚至发展到兴盛无论公私大小场合用的都是骈体文,这就导致此前散文体逐渐被人们忘记,直到中唐时期韩愈等人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重新学习这种文体,随着散文学习写作的增多掀起了以韩愈为首的运动被称为古文运动,那么韩愈是如何利用散文写作的呢?韩愈的文章又有哪些影响呢?

韩愈出生之时正是骈体文发展到兴盛时期,社会大大小小书函甚至是皇帝的诏书也用骈体文,骈体文虽然用词优美、文章技法押韵都非常讲究,但是骈体文缺乏情感的抒发同时缺乏骨气,所以骈体文并不适合所有的创作形式,因此骈体文盛行的时期又称为衰,而韩愈就是那个掀起古文运动反对使用骈体文的代表,所以苏轼便评价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所掀起的古文运动就是以散文写作为主改变当时骈体文盛行的社会现状,韩愈之所以选择散文写作是有原因的,其一佛教、道教也像骈体文一样盛行,作为儒家学子的韩愈想要宣传儒家思想,但由于骈体文无法帮助他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又缺乏骨力所以韩愈便选择先秦时期用来写史书的散文进行写作;其二韩愈还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每每有喜事或者丧事韩愈就会为当事人写一篇文章,同样是因为骈体文没有足够的情感而且写作太过规律所以韩愈选择了散文进行写作。韩愈经常会给死去的亲属献上一篇自己的祭文,其中《祭十二郎文》就是韩愈写给自己侄子十二郎的祭文,这篇祭文被称为千古绝唱,这篇祭文不是一篇简简单单的祭文,这其中蕴含了韩愈的几层意蕴,其一这不仅仅是韩愈作为叔叔对侄子的死去进行的纪念,而是回忆起了家族的兴衰往事,就像祭文中所说“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一样,这句话道出了韩愈家族的不幸,孙子辈中只有侄子十二郎一人,韩愈这一辈也只有韩愈一人,本就孤零零加上现在侄子十二郎的死去使孤零零的韩愈更加雪上加霜,这让韩愈感觉到人世间再无亲情使其悲痛万分;其二是韩愈对于侄子的死去万分的难过,十二郎的死是韩愈怎么也没想到的,韩愈和侄子年纪尚小,韩愈以为还有很长时间能够陪伴侄子所以才离开家乡到京城做官,但是谁成想侄子会突然离世,让他孤独地活在世上,所以韩愈写这篇祭文也是感叹人世间生命无常;其三韩愈感叹生命的渺小,自己只是三十几岁的的年龄但已经头发花白视力模糊,正是韩愈有了这样未老先衰的迹象才导致韩愈感叹生命的脆弱渺小;有了这三层意蕴使这篇祭文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超越了一般的祭文所以便被人称之为千古绝唱。

一生中韩愈的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革新文体上,突破传统写法的同时能够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这其中韩愈对墓志铭的革新就极具代表性,由于骈体文的盛行,墓志铭的写作也运用这种文体,而墓志铭的写作也变得千篇一律形式统一,这导致墓志铭往往生搬硬套,许多人的墓志铭都有了同样的描述和格式,但是韩愈对其进行了改革,运用史书中写传记的笔法来创作墓志铭,写作墓志铭时韩愈进行了创新,在介绍人物生平时改变了骈体文的一如既往,运用传记手法使人物生平变得形式各异,在介绍完必要情况后会加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轶事以显现每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这就使得韩愈写出来的墓志铭各不相同,往往记录下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有了韩愈这样别致的创作使得墓志铭各不相同让本来死气沉沉的墓志铭熠熠生辉;同时韩愈在诗歌方面也有所创新,他采用“以文为诗”的方法创作诗歌,运用散文的句法章法进行创作,韩愈用这样的手法创作使得诗歌变得具有逻辑性,这一手法与当时传统写作方法形成了反差,韩愈所创作的诗歌正是利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既赋予了诗歌的美感又有了强烈的逻辑顺序,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韩愈无论在诗歌史还是在祭文史又或者是其他文学方面的历史上都开创了先河,韩愈的出现革新了当时的文学状况同时对后世文学历史有着很大的影响。

韩愈一生中经历了丧亲的痛苦也经历了几度官场上的大起大落,但他仍然保持着率真的本性,敢于挑战权威直谏皇上,足以看出韩愈是一个性情中人;作为一名臣僚韩愈能够逆时代而行,敢为天下先,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广泛地培养和救济有困难有学识的人,为后世培养了大批的文学人才,对后世的文学史有极大的影响;韩愈死后谥号文,一般一个人的谥号就是他一生中最具特征的领域,从其谥号就能看出韩愈一生中对文学的影响力以及文学史中的地位,同时他革新了当时的写作手法,让世人重新学习散文,革新了很多方面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他的种种作为都奠定了后世的文学创作,韩愈的种种作为都促进以及改革了后世的文学,对后世文学有极大贡献,所以后人将其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青春用来挥霍 2023-08-05 13:02:27

相关推荐

新年感言一句话

1、祝愿新的一年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开开心心、健健健康、好运连连!2、我的祝福,如春天般的温柔甜蜜,长久深深种植地保留在您的心田,祝妈妈您拥有甜蜜温馨快乐的一年!3、亲爱的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
展开详情

手上有倒刺应该怎么解决

1、温水泡手有人说起了倒刺的时候我不用手直接撕,用剪刀剪去不就行了么?不是的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打一盆四十度左右的水,然后把手浸泡进去,这样浸泡五分钟之后,手指甲以及手上的倒刺,还有手指头周围的皮肤都变的非常柔...
展开详情

新年烧香祈福说说

1、阿弥陀佛,人生在世不容易,求佛菩萨保佑我全家人苦难不近身,平安健康永相随,一切万事顺心如意。2、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3、阿弥陀佛,祝福所有亲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4、求佛保佑...
展开详情

在西周以下哪一个诸侯国是功臣国

在西周以下宋国诸侯国是功臣国,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
展开详情

伊洛纳银猫在哪里抓

1、玩家可以在菜洞1层、2层的位置刷出银猫,玩家将银猫打出表情就可以进行捕捉了。2、地宫中的银猫属于中立,玩家无法进行抓捕,不过可以使用瓶子砸,砸成敌对的之后就可以抓了,也是打出表情之后进行抓捕。3、玩家在捕捉...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亏贼是什么意思

亏贼的意思是损害。
亏贼,读音为kuī zéi,汉语词语。
出处:《墨子·兼爱下》:“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亏(拼音:ku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亏”和它的繁体字“虧”原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简体“亏”原是“于”的异体字,字形、字义关系不详,清代王筠认为是“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这些意思后世多写作“于”。“亏”字后来成为“虧”的简化字。
出处:《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
例句:《战国策·魏策一》:“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近义词:损、缺。

什么是标兵

标兵,读作:biāo bīng,意思是:
1、阅兵场上用来标志界线的兵士。泛指群众集会中用来标志某种界线的人。
2、比喻可以作为榜样的人或单位:树立标兵;服务标兵、生产标兵、安全标兵、质量标兵。
出处:
1、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整饬兵备之始》:“但承平日久,仍如守土之吏,无标兵可练,无军饷可支。”
2、《花月痕》第四十六回:“试问各道节度共带枢部之衔,且有标兵之掌,如何说得不知兵。”
3、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杀得性起,不再同刘芳亮等互相照应,率领着自己的标兵追着一股敌人不放。”
造句:
1、他对自己能当选学习标兵感到十分荣耀。
2、王大伯过去是捕猎的能手,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兵。
3、他的母亲不仅在厂里是生产标兵,在家里也是个好主妇,大家都称赞她精明强干。
4、丘盈盈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学习标兵。
5、我们学校中午都会公布星级达标班级,每到念我们几星的时候,我的心就会七上八下,生怕没有得到了标兵班。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意思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出自《富贵不能淫》。
原文节选: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苏轼哪里人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