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法器有哪些

独看夕阳
精选回答

道教法器:“法器”,是指道教仪式中所使用的各种用具。无论举行何种道教仪式,均离不开法器的使用。在道教仪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为了使仪式具有法力的效能,从而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因此,当道士在执行仪式时,除了要注重坛场的设置(如香炉、供品等的摆设)和本身的服饰(如头上的道冠、道巾,身上的道服、道履等)外,还要因应仪式所需而使用和种法器。此等法器,或有用以辟邪驱魔的,或有用以召神遣将的,或有用以靖绥坛场的,或有用以节制经颂的。

帝钟:亦称三清铃、法铃、法钟,道士行仪时的法器。帝钟有手柄,柄端称“剑”,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征,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钟有降神、驱魔的作用。法师施法时以单手持柄摇动,其叮呤叮呤的声音,意为“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木鱼:木质法器,又称木鼓,道教行仪时用以敲击节奏以控制诵经速度。由于鱼昼夜都不合眼,所以把木头雕刻成鱼形,藉以警戒修行者应昼夜思道,切勿懈怠。木鱼样式和大小有多种:小木鱼可握在手中敲打;大木鱼通常放在经案旁边。

鼓:皮面木质法器,有圆筒形、扁圆形、大小两种。道观早晨开静、晚上止静时均有击鼓为号者。小鼓在行仪时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声有通神辟邪的作用。道教击鼓十分讲究,手法多样,既能模拟“风云雷雨”,又能配合经韵板眼,谓之“花点”。

如意:行仪时高功(主持仪式的法师)的法器,由玉、木、骨等雕制。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彩形或灵芝形,中央一点呈圆形,三点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征一心尊三宝(道宝、经宝、师宝)。相传如意为黄帝战蚩尤之兵器,具有辟众魔、宣宝经之法力。现今道教行仪时,只有高功可以手持如意。

磬:铜质钵盂状法器。道教行仪时击磬以通报神灵、消灾解厄。香客叩拜神灵,值殿道士击磬以示通报;在道场诵经时,击磬以控制科仪程序。

引磬:铜质法器,又名手磬。其形似小碗,底部连以木柄,以便携持。行走诵念时,敲击磬边,其清脆之声用以引导、控制行仪的速度,故名引磬。

水盂:道坛法器。即:水碗、清水碗,用以盛装法水(甘露)。古为竹制品,今多为铜制。有的形如茶杯,杯口略大,杯身周围绘有“五岳真形图”;有的状如饭碗状的水盂,杯口略窄。高功法师,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执杨柳枝,沾取盂中法水,遍洒法坛以示净坛。

铛:又称单音、铜鼓,俗称铛子。形为直径约十公分的小铜锣,悬于木框上,敲击出声。如果有多面小锣悬挂于同一框上敲击演奏,则称为“云锣”、“云璈”。

铙钹:亦称钹、铜盘。由两片圆形的铜板组成,其中央的隆起部份,有绳或布条系结起来。行仪时道士双手各持一片,合击发声。铙钹之声,可迎送神将,驱赶妖魔。行仪时,铙钹通常和铛配合使用。

令旗:道教法坛上道士用以发号施令的旗子。旗面为青、红、黄、白、黑五色,代表五行,并镶以齿状色边,配有飘带一条,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有:“令”或“敕召万神”等字。

幢幡:法坛仪仗常用法器。幢、幡的区分在于:幢顶有盖,并有执杆,可以手持;幡顶无盖,有手持者,亦有悬挂于神像两侧。法坛设置幢幡主要用于盟天告地、昭真召灵。

朝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原是古代朝廷上官员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在道教法坛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师向帝尊奏告;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于胸前,以表尊敬。

法尺:坛场法器,有木尺和铁尺两种:木尺多为金色或红色,两面均有刻度,并雕有葫芦等吉祥图;铁尺不带刻度和图案。另有天蓬尺,形为四棱,各面分别刻有日月、二十八星宿等星象图案及天蓬元帅圣号,以示天蓬神的辟邪力量。道教认为,法尺具有辟邪除魔的力量。

法剑:坛场法器,即:宝剑、令剑、七星剑。法剑是道士施法的法器,具有斩妖诛魔的法力,科仪中念咒语、噀水、洒净、焚符等节次多以法剑相配合。法剑有金属和木制两种:金属剑的剑身两面各镶有北斗七星图案,剑柄则刻有龙、符图案;桃木剑的剑身亦刻有符咒。

法印:道士上奏天廷文书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坛上使用的青词、表章、意文、榜檄、符箓多盖法印,以象征神灵的嘉持和颁行。质料有木质、石质、青铜等,印文多为仙圣的尊号或法坛的名称,文字通常呈篆体或符箓,非一般人可识读。

令牌:又称雷令,五雷号令牌,源于古时军队的虎符。有金属或木质多种。令牌的正面一般有“五雷号令”,背面有“总召万灵”等字样,两侧刻二十八星宿名称。令牌上圆下方,象征天地,是道教法坛上用以召集神将、差遣神灵的法器,亦有辟恶驱邪的作用。

手炉:道坛法器。即:有柄的香炉。用手持炉,故称手炉。古代灌献之礼用圭瓒,瓒的形状像盘,内盛放祭酒,手柄像圭,执柄以行灌献之礼,手炉即源于此。道教仪式有上炉香科仪,法师执手炉燃香,以行祭。

清风拂面 2023-10-22 15:20:17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马致远元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人代表,号东篱,常被称为马东篱,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典雅,语言精妙,他的作品在元代时期就很有名气,广受人们的喜爱。马致远的戏曲作品以神仙道化作品为主,故他有“马神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森是木字旁还是木字头

“森”是木字旁,森(读音sē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说文》中说“森,木多貌。”可见,“森”的本义是树木茂密的样子。后引申为众多。又由本义引申为阴森,幽暗的样子。
“森”是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森”字由三个“木”字按照品字结构组成。但商代甲骨文刚开始时并不是按照这种结构组成的,而是在一条直线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森”的结构才开始变化,且延续到后世。
“森”字是会意字。由三“木”构成,意思是由特别多的树连在一起,由此也产生了森林的含义。“森”的本义是指树木茂密的样子。杜甫《蜀相》中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里引申为众多之义。张九龄《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中说“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森林里光线幽暗,故引申为阴沉、幽暗的样子。

后是半包围结构吗

“后”是半包围结构。
后,读音hòu,是合并字,合并“后”与“後”。“后”,从人从口,司的镜像,君后也,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本义是发号施令者,即君主。上古称君主:商之先后(先王)。帝王的妻子:皇后、太后。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后,继体君也。
2、《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青后、后镜、后郑、主后、后叙、后时、望后、后幅、后开。
反义词:先、前。

金瓯是什么意思

金瓯的意思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酒杯的美称。
金瓯,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 ōu。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四:“妇以金瓯、麝香囊与婿别,涕泣而分。”
例句:
1、《明史·钱龙锡传》:“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
2、清·黄遵宪《感事》诗:“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3、唐·司空图《南北史感遇》诗之五:“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
4、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翻图史,凿田畴,睢阳世世如金瓯。”

浅尝辄止,逾而不规什么意思

“浅尝辄止,逾而不规”的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越出规矩。
浅尝辄止,汉语成语,拼音是qiǎn cháng zhé zhǐ,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害怕困难。
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近义词:半途而废、浮光掠影。
反义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