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实战演练

火星上的男人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9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实战演练本文简介: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实战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A.1、2、3B.4、5、6C.1、3、5D.2、4、62.小明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水可能引起火

2019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实战演练本文内容: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B.4、5、6C.1、3、5D.2、4、6

2.小明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A.B.C.D.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如图中的(

A.B.C.D.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

,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cm处向30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柯有一架“傻瓜”相机,所谓的“傻瓜”相机是指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底片上成的像是

(指出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或实).下表是这架相机物距和像距的变化情况(f=35mm).根据表中数据,简单分析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物距U(m)

0.1

0.5

1.0

1.5

2.0

2.5

3.0

像距V(mm)

53.85

37.95

36.27

35.84

35.62

35.50

35.41

物距U(m)

3.5

4.0

4.5

5.0

5.5

6.0

6.5

像距V(mm)

35.35

35.31

35.27

35.25

35.22

35.20

35.18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实验小组

第1组

第2组

凸透镜焦距f/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到透镜距离u/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到透镜距离v/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倒正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写出两条。

(2)根据你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情况,你认为上述表格中还可增加描述像的特征的两项内容,如像的

和像的

,便能更全面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7.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

(4)请举出一项保护视力的具体做法:

28.小强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能成放大虚像,他突然想到平面镜成的也是虚像。你能帮他比较一下,这两种虚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相同之处:①

;②

;③

不同之处: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1.C2.A3.B4.D5.D6.A7.C8.D9.A10.B11.C12.B13.D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

16.下15左倒立缩小

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

20.正立放大远5

21.如图所示:

22.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

24.倒立缩小实向右移动

25.倒立缩小实像当物距大于3m时,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基本不变

26.大小虚实

27.后凹发散不要躺在床上看书

28.相同之处:①虚像都是正立的;②虚像都不能用光屏承接到;③虚像都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不同之处:①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等大的;②凸透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平面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③凸透镜成的虚像与物在镜的同侧,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在镜的两侧.

梅兰竹菊 2022-07-17 02:23:53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出自《陈元方候袁公》:“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陈元方机智应变,“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袁公听了,也会暗暗点头称奇。
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判断电流产生磁场方向用什么定则

判断电流产生磁场方向用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N极,那么四指指向就是电流的环绕方向;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电流符号为I,单位是安培(A),简称“安”(安德烈·玛丽·安培,1775年—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物理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司马光砸缸是几年级的课文

《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文。
《司马光砸缸》内容是: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直觉是什么意思

直觉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í jué,意思指直观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语出鲁迅《花边文学·算账》:“但我直觉的感到,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得多了。”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造句:
1、真正的直觉是来自你对不同事物的明察秋毫。明察秋毫造句。
2、他似乎凭直觉知道如何做。
3、真正的直觉是来自你对不同事物的明察秋毫。
4、直觉告诉我一定要中奖,果然不出所料。
5、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莫衷一是的,不然到时候你什么事都不能决定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