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厄运的语文教学课件

风随心动
精选回答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4、注意与《直面苦难》比照,提高比较辨析的

阅读

能力。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

2、联系现实生活,自我探究,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

哲学

家。

经验

主义

哲学

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

哲学

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汇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

哲学

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

哲学

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2)《圣经》与约伯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上说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世人要承受苦难来赎罪,从而获取幸福。耶稣:“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马可福音第13章9至13节中耶稣说:“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命,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圣经故事中有《约伯记》,约伯是个幸福的人,拥有普通的人所定义的全部幸福。财富,家庭,信仰,全部完美无缺。他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上帝对他厚爱有加。但是因为撒旦的挑衅,上帝与撒旦为约,向它展示上帝的万能以及人的爱的信仰力量。上帝无故夺走了约伯所拥有的全部幸福,横祸从天而降。一系列苦难的打击后约伯与他人辩论神的力量,上帝裁定约伯的忠诚,给予所有的人应有的结果。

(3)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除了上述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外,你了解的还有哪些?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语句?

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③本文在说理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jié)难彷(fáng)徨根深蒂(dì)固藻(zào)饰

b、炫(xuàn)耀汲(jí)取锲(qiè)而不舍灼(zhuó)见

c、启迪(dí)焚(fén)烧孜(zī)孜不倦咬文嚼(jué)字

d、狡黠(xiá)诓(kuàng)骗不言而渝(yù)怡(yí)情

2、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长者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

哲学

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

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4、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

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二、文本研习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的不同启示,及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和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三、问题探讨

1、诗人雪莱读培根的随笔《论死亡》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请结合这篇说理散文,谈谈文章所蕴含的诗性美体现在哪里。

2、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四、活动体验

1、《圣经》德训篇11章25节说:“在幸福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不幸;在苦难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幸福。”请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结合约伯的遭遇,探讨如何看待厄运的问题。

2、有人慨叹“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又有人认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顺境与逆境呢?请以“顺境、逆境哪个更利于成长”为话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论厄运

答案:

一、自学评价

1、b(a彷páng藻zǎoc嚼jiáod诓kuāng不言而喻)

2、d(一切幸运并非都没有烦恼)

3、a

4、d

二、文本研习

塞涅卡真正的伟人

《旧约》、《新约》哀歌、颂歌

明丽的花朵由暗淡的背景衬托香料在焚烧中散发出芳香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三、问题探讨

1、此题旨在关注本文的说理方法与特点,可结合《论死亡》及本文具体语句具体分析:大量的引用,优美隽永的比喻,上下句相互映衬的对比,富有诗意。

2、现代社会被人称为知识充斥时代,这是因为文明的脚步突飞猛进、许多未知的领域被人迅速征服,从而为人们拓开广阔的认识空间、思维空间和实用空间。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不仅是力量,同时也是财富。

四、活动体验

1、参阅史铁生《病隙碎笔》相关文段。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被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约伯于是醒悟。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变容易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同流。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这又怎么说?

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汇,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2、参考意见: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马斯洛曾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著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著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著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著改变。”

鱼戏断桥边 2024-04-21 11:01:45

相关推荐

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题目内容: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展开详情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题目内容: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最...
展开详情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

题目内容: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考点核心: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
展开详情

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 ②都是自信的误区 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

题目内容: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②都是自信的误区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最佳答案:A答案解析:自卑的人轻视自己,自负的人过高的估计自己,它...
展开详情

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 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

题目内容:amolFeS与bmolFeO投入到VL、c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凉州词王翰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原文节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霸凌的意思

“霸凌”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或者是因嫉妒等个人原因对其进行辱骂和讽刺。
“霸凌”造句:
1、报复只会升高施霸凌者的侵犯气焰。
2、正如施霸凌者值得你的注意,受害者也一样。
3、试著找出施霸凌背后的真正原因,再提供适合的援助。
4、教育部透过宣示活动展现反霸凌决心。
5、对那些孤离、少与同侪互动的学生要注意,孤离的学生最易成为施霸凌的目标。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一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二指地方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出自《鸟的天堂》,作者巴金,散文,里面主要内容是说作者巴金游玩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色及其感受。
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王羲之是什么朝代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大臣、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